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第十二(卷首缺)·营卫气
营卫气行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三饮而已,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见《甲乙经》卷十 
二第三。自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至以数调之,见《灵枢》卷六第四十《阴阳清浊》篇。自黄帝曰 
愿闻人之清浊至以数调之,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二。自黄帝曰经脉十二者至末,见《灵枢》 
卷六第三十四《五乱》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四《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 
黄帝问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厥邪客人为病, 
目开不得合,卧起□□起也。平按∶目不瞑至使然十一字《甲乙》作目不得眠者何也七字。)伯 
高答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总也。隧,道也。糟粕、津液、 
总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糟粕津液,浊秽下流, 
以为溲便。其清者宗气,积于膻中,名曰气海,其气贯于心肺,出入喉咙之中而行呼吸,一也。 
平按∶心肺《灵枢》作心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 
六腑,以应刻数焉。(营气起于中焦,泌五谷津液,注于肺脉手太阴中,化而为血,循脉营于手 
足,回五脏六腑之中,旋还以应刻数,二也。)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 
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 
气起于上焦,上行至目,行手足三阳已,夜从足少阴分,上行五脏,至昼还行三阳,如是行五脏。 
行六腑者,夜行五脏之时,脏脉络腑,故兼行也,以腑在内故,三也。平按∶四末上《灵枢》、 
《甲乙》有于字。不休者也《甲乙》作不休息也。昼下《甲乙》无日字。《灵枢》无其入于阴也 
句。)今厥气客于脏腑,则卫气独卫其外,卫其外则阳气 , 则阴气益少,阳乔满,是以阳盛, 
故目不得瞑。(厥气,邪气也。邪气客于五内腑中,则卫气不得入于脏腑,卫气唯得卫外,则为 
盛阳。 ,张盛也。脏腑内气不行,则内气益少。阳乔之脉在外营目,今阳乔盛溢,故目不得合 
也。瞑音眠。平按∶脏腑《灵枢》作五脏六腑,《甲乙》作五脏。独卫其外《甲乙》作独营其外。 
卫其外则阳气 至目不得瞑二十五字,《灵枢》作“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 
于阴,阴虚故目不瞑”二十五字,《甲乙》同,惟《甲乙》阳乔陷作阳乔满,阴虚作阴气虚,故 
目不瞑作故目不得眠,与《灵枢》小异。)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 
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不足,阴气也。有余,外阳气。)饮以半夏汤一齐,阴阳 
以通,其卧立至。(以下言半夏汤方,以疗厥气,厥气既消,内外气通,则目合得卧。平按∶齐 
《灵枢》、《甲乙》作剂。)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沟渎水壅,决之则通,阴阳气塞,针液导之,故曰决渎,所以请闻其方也。)伯高曰∶其汤方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量秫米一升,治半夏五 
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 
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饮汤覆杯即卧、汗出病已者,言病愈速也。三饮者,一 
升半为一齐,久病三服即瘥,不至一齐,新病一服即愈也。平按∶大沸,大字《灵枢》、《甲 
乙》均作火。)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 
一,应之奈何?(十二水,谓泾、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济、漳。此十二水, 
十二经所法,以应五行,故色各异也。江清河浊,即清浊不同也。若,如也。人血脉如一,若为 
彼十二经水也?平按∶十二经水四字《灵枢》不重。)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 
矣,恶有乱者乎?(人之血气苟能一种无差者,不可得应于十二经水,正以血脉十二经不同,故得 
应于十二经水,所以有相乱也。)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 
气,天下之众,亦有乱气,其□为一耳。(非直天下众人血脉有乱,一人自有十二经脉,故有乱 
也。平按∶其下原缺一字,《灵枢》作合,袁刻作理。)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 
谷者浊,受气者清,(受谷之浊,胃气也;受气之清,肺气也。)清者注阴,(阴,肺也。)浊者 
注阳,(阳,胃也。)浊而清者上出于咽,(谷气浊而清者,上出咽口,以为噫气也。)清而浊 
者则下行,(谷气清而浊者,下行经脉之中,以为营气。平按∶则下行《甲乙》作下行于胃。)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清浊相干,则阴阳气乱也。平按∶命《甲乙》作 
名。)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问清浊之状也。平按∶别上 
《灵枢》有清浊二字。)岐伯曰∶气之大别,(气之细别多种,今言其大略耳。)清者上注于肺, 
(谷之清气,上注于肺。)浊者下流于胃。(谷之浊者,下流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胃 
中谷气浊而清者,上咽退场门,以为噫气。)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注肺清而浊气,下注 
十二经,并积膻中,以为气海而成呼吸也。)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诸阴皆清,诸阳 
皆浊。诸阳之脉皆浊,未知何经独受中之浊也。)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胃者,腐熟水谷, 
传与小肠,小肠受盛,然后传与大肠,大肠传过,是为小肠受秽浊最多,故小肠经受阳之浊也。) 
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肺脉手太阴受于清气,其有二别。有清清之气,行于三 
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精阳之气上行目而为精,其别气走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唇口为味,皆是手太阴清气行之故也。平按∶空窍《甲乙》作孔窍。注精阳二字袁刻作 
清。)其浊者下行诸经。(手太阴清而浊者,下入于脉,行十二经中也。)诸阴皆清,足太阴独 
受其浊。(六阴之脉皆清,足太阴以是脾脉,脾主水谷浊气,故足太阴受阴之浊也。平按∶注脾 
主,主字上半,虫伤不全,下半剩土字,当是主字剩文,袁刻作上。)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 
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阳者,深而留之;刺阴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 
以数调之。(诸经多以清者为阳,浊者为阴;此经皆以谷之悍气为浊为阳,谷之精气为清为阴, 
有此不同也。故人气清而滑利者,刺浅而疾之;其气浊而涩者,刺深而留之;阴阳清浊气并乱, 
以理调之,理数然也。平按∶《灵枢》刺阳作刺阴,刺阴作刺阳,《甲乙》同。疾之《甲乙》作疾 
取之。)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 
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相顺者,十二经脉皆有五行四时之分。诸摄生者,摄之当分,则 
为和为顺;乖常失理,则为逆为乱也。)黄帝曰∶何谓相顺?(平按∶《甲乙》有而治二字。)岐 
伯曰∶经脉十二 
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 
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而治。(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内外相顺,故曰相随,非相随行、相随和 
也。)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气在于脉内,为营为阴也;浊气在 
于脉外,为卫为阳也。)营气顺行脉,卫气逆行,(营卫气顺逆十二经而行也。卫之悍气,上至于 
目,循足太阳至足指为顺行;其悍气散者,复从目,循手太阳向手指,是为逆行也。此其常也。 
平按∶《灵枢》、《甲乙》脉上无行字。)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 。( 音闷。阳气入 
阴,阴气入阳,即清浊乱也。营气逆行,卫气顺行,即逆顺乱也。)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 
首静伏;(密嘿烦心,不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