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肺为金也,水子并母,故有悲怜。精并左肾,则肾实生恐。脾为土也。并于土,被克生畏。 
《素问》精并于脾,消食生饥。如是相并为病,乃有无穷,斯为阴阳五行之变也。平按∶《素问》 
五并作五精所并。心肺肝脾肾以次为序,与此不同。是谓精气并于脏句,作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 
也。注左肾袁刻作于肾。)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 
(东方生风,风生于肝,肝之盛即便恶风。以子从树生,子生多盛,必衰本树,相生之物,理皆 
然也,故肝恶风也。南方生热,热从心生,故心恶热也。《素问》曰∶西方生燥,燥生于肺。若尔, 
则肺恶于燥。今此肺恶寒、肾恶燥者,燥在于秋,寒之始也;寒在于冬,燥之终也。肺在于秋, 
以肺恶寒之甚,故言其终;肾在于冬,以肾恶燥不甚,故言其始也。中央生湿,湿生于脾,以其 
脾感,故恶湿也。平按∶《素问》五恶作五脏所恶。心肺肝脾肾仍以次为序。此五脏气所恶句,作 
是谓五恶。又新校正节引此注,自肺恶燥至言其始也止。)五液∶心主汗,肝主泪,肺主涕,肾主 
唾,脾主涎,此五液所生。(汗者水也,遍身 
腠理之液也,心者火也,人因热饮热食,及因时热蒸于湿气,液出腠理,谓之汗也。肝通于目, 
目中出液,谓之泪也。肺通于鼻,鼻中之液,谓之涕也。肾脉足少阴,上至颃颡,通退场门中,名 
之为唾,故肾主唾也。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平按∶《素问》五液 
作五脏化液。心肺肝脾肾仍以次为序。五主字均作为。此五液所生句,作是谓五液。)五藏∶心 
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五藏,财浪反。肾有二枚∶左箱为肾,藏志也; 
在右为命门,藏精也。平按∶五藏《素问》作五藏所藏。精志,精字《素问》无。新校正云∶“按 
上善云∶肾有两枚∶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与此正合。)五主∶心主脉,肺主皮, 
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平按∶五主《素问》作五脏所主。肌《素问》作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为腑,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 
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方,道也。异道之士,所说脏腑不同。脑髓骨脉胆及 
女子胞,此六或有说之为脏,或有说之为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或有说之为脏,或有说 
之为腑。所说脏腑相反,何者为真?平按∶《素问》黄帝问下无于岐伯三字。)岐伯曰∶脑髓骨 
脉胆及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胞,豹 
交反,生儿裹也。地主苞纳收藏,脑髓等六法地之气,阴藏不泻,故得名脏;以其聚,故亦名府。 
腑,聚也。此本非是常府,乃是奇恒之府,奇异恒常。平按∶六者二字原缺,谨根据《素问》补入。 
写《甲乙》作泻,下同。)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于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故名曰腑。(天主输泄风气雨露,故此五者受于五脏糟粕之浊, 
去于天气,输泻不藏,故是恒府。唯有五者,以胆一种,藏而不泻,割入奇府,是肝之表,故得 
名府也。平按∶《素问》膀胱下有此五二字,故名曰府作名曰传化之府《甲乙》同。)此不能久 
留,输泻魄门,(并精□□之处,谓之魄门。此五之中,三焦亦能输泻精气于魄门也。平按∶输 
泻下《素问》、《甲乙》有者也二字,魄门二字属下节。)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五脏在 
内为主,六腑在外为使,使之行于水谷也。)所谓五脏者,藏精神而不泻者也,故满而不能实。 
(精神遍于脏中不离,故不泻而满也。虽满常虚,故不实。平按∶精神《素问》作精气。新校正 
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精气作精神。与此正合。)六腑者,实而不能满。所以 
然者,水谷之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肠胃更满,故为实也; 
更虚,故不满也。饱食未消,肠中未有糟粕,即胃实肠虚也;食消以下于肠,胃中未有食入,即 
肠实胃虚也。以其胃虚,故气得上也;以其肠虚,故气得下也。气得上下,神气宣通,长生久视。 
平按∶六腑者下《素问》、《甲乙》均有传化物而不藏句。) 
问曰∶太阴阳明,表里也,脾胃脉也,生病异何也?(足太阴足阳明脾胃二脉,诸经之海, 
生病受益以为根本,故别举为问也。平按∶太阴上《甲乙》有足字。表里上《素问》、《甲乙》 
有为字。生病异,《甲乙》作生病异者,《素问》作生病而异者。)答曰∶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 
更顺,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太阴为阴,阳明为阳,即异位也。春夏阳明为 
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 
虚实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顺;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顺也。手三阴,从内向外也;手三阳, 
从外向内也。足之三阴,从外向内;足之三阳,从外向内也。十二经脉阴阳六种不同,生病固亦 
多也。平按∶更实更虚更逆更顺《素问》作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又按∶《素问》新校正所引杨注, 
与此正合。)黄帝曰∶愿闻其异状。(问其病异。)答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 
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也。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故犯 
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风寒暑湿虚邪外入腠理,则六阳之脉 
受之。饮食男女不节,则六阴受之。平按∶《甲乙》阳受之下有则入腑三字,阴受之下有则入脏 
三字,本书在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六阳受于外邪,传入六腑;六阴受于 
内邪,传入五脏也。)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六腑阳气在外,故身热也。阳盛昼眠 
不得至夜,故不时卧也。阳气盛于上,故上为喘呼也。平按∶不时卧《甲乙》作不得眠。)入五 
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阴邪在中,实则 胀肠满,闭塞不通,虚则下利肠 。)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肺为天也,喉出肺中之气呼吸,故主天。脾为地,咽出脾胃噫气,故 
主地。)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风从上下,故阳受之;湿从下上,故阴受之。)故阴气从足 
上行至头,而下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至足。(足三阴脉,从足至头,走头下胸, 
横出腋下,循臂至指端,为手三阴脉也。变为手三阳脉,从手指端上行至头,下行至足,为足三 
阳。阴阳相注,如环无端。平按∶两下字下《素问》、《甲乙》均有行字。)故曰∶阳病者,上 
行极而下行;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行。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病者, 
三阴之脉上行至头极已为阳,受风热已下行;阴病者,三阳之脉下行至足极已为阴,受寒湿已上 
行。故伤风上先受之,伤湿下先受之。平按∶而下行而上行,两行字《素问》、《甲乙》无。注 
风热已,已字袁刻作矣。)问曰∶见真脏曰死,何也?(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五脏之气皆胃 
气和之,不得独用。如至刚不得独用,独用即折,和柔用之即固也。五脏之气,和于胃气,即得 
长生;若真独见,无和胃气,必死期也。欲知五脏真见为死、和胃为生者,于寸口诊手太阴,即 
可知之也。见者如弦是肝脉也,微弦为平好也。微弦,谓弦之少也,三分有一分为微,二分胃气 
与一分弦气俱动,为微弦也。三分并是弦气,竟无胃气,为见真脏也。见真脏死,其理至妙,请 
陈其理,故曰何也。平按∶《素问》新校正引此注甚详。)答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 
之本也。五脏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能至手太阴。(胃受水谷,变化精气而资五脏, 
故五脏得至手太阴寸口,见于微弦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手太阴。(五脏主于五时, 
至其时也,其脏有病之甚者,胃气不与之居,不因胃气,以呼吸之力,独自至于太阴寸口,见于 
真弦也。平按∶自字原缺,谨根据《素问》补。注不与之居,别本居作俱。)故邪气胜者精气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