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下脉与上有疗霍乱输旁,可三取之也。平按∶输旁五《素问》王注云∶“取少阴俞旁 
志室穴。”新校正引杨注云∶“刺主霍乱输旁,五取之。”) 

卷第三十·杂病
刺痫惊数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 
十一。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阳经络者旁一寸,足阳明一寸, 
上踝五寸刺三针之。(刺痫惊脉,凡有五别∶手太阴五取之,又足太阳输穴五取之,又 
手少阳经络旁三取之,又足阳明旁去一寸,上踝五寸三针之。平按∶手太阴《甲乙》作 
手足太阴。《素问》手少阳作手少阴,《甲乙》作手足少阴。《素问》、《甲乙》两一 
字下均无寸字,三针下无之字。又按《素问》王注自针手太阴以下主治霍乱,新校正云∶ 
“按别本注云∶悉不主霍乱。《甲乙经》、《太素》均为刺惊痫,王注为刺霍乱者,非 
也。”又注经络旁三取之,别本作经络旁一寸以下穴位取之。) 

卷第三十·杂病
刺腋痈数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九。 
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痈而热,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足少阳脉下胸络肝属胆,循胁里在腋下,故腋胁之间有痈大热,可刺足少阳脉□□之 
穴,五取之。热而不已,刺手心主脉,其脉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痈三取之。又 
取手太阴经络各三。大骨之会者,手太阴脉循臂内上骨下廉,即为经络会处也。平按∶ 
刺痈而热《素问》、《甲乙》作刺而热不止。注之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全,下一字 
作主,谨拟作所主二字,袁刻作辄筋二字。) 

卷第三十·杂病
病解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 
经》卷十一第六及卷十二第五等篇。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此之六种, 
是肥贵人膏粱所发之病。平按∶痿厥气满发逆《甲乙》作厥气逆满四字。)膈塞、闭、 
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此之四种,因暴愁忧所生之病。膈塞,膈中塞也。闭,谓 
七窍闭也。谓噫与下使之气,即上下也。)暴厥而聋不通,偏塞也。闭内内不通,风也, 
内留着也。(暴厥耳聋,偏塞也。内气暴满薄,不从于内中,风病也。以脾气停壅,不 
顺于内,故瘦留着也。平按∶“不通,偏塞也”《素问》、《甲乙》作“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闭内内不通,风也,内留着也”《素问》、《甲乙》作“不从内外中 
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跛,寒风湿之病也。(风湿之气,生于 
跛痹病。 ,之石反。跛,有本为 也。) 

卷第三十·杂病
久逆生病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二。 
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此之五病,气之久逆所生。平按∶ 
《甲乙》黄胆作贯疽,注云∶“《素问》作黄胆。”暴痛作暴病,狂上无厥字。) 

卷第三十·杂病
六腑生病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甲乙》同上编。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六腑受谷气,传五脏,故六腑闭塞,脏不平也。) 

卷第三十·杂病
肠胃生病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同上编,又见《甲乙》卷十二第五。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肠胃之脉在头,在于七窍,故肠胃不利,头 
窍病也。) 

卷第三十·杂病
经输所疗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同上编,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 
暴痈筋濡,随外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输。(筋濡者,谓筋湿也。 
随分痛者,随分肉间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气不足者,谓膀胱之胞气不足也。此之 
五病,可取十二经输疗主病者也。平按∶濡《素问》作 。随下《素问》、《甲乙》无 
外字。) 

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并杨氏原注
属性: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 
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 
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 
动,不为分外之事。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 
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平按∶此条见同上。) 
身肌宗一。(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平按∶此条见同上。) 
有至人者。(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平按∶此条见同上。)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 
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分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 
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信其然乎?(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又按新校 
正云∶详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在变动为握。(握、忧、哕、咳、 五者,改志而有,名曰变动也。平按∶此条亦 
见《素问》卷二第五。) 
脉生脾。(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忧。(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 
主于夏,变而生忧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又杨氏此注,亦见《甲乙经》卷一 
第一。) 
东方,风伤筋,酸伤筋。中央,湿伤肉,甘伤肉。南方,热伤气,苦伤气。北方,寒 
伤血,咸伤血。西方,热伤皮毛,辛伤皮毛。(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又按《素 
问》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伤,《太素》俱云自伤。”袁刻云∶自伤似亦注文。) 
中央生湿。(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生土。(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哕。(哕,气忤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燥伤皮毛,热胜燥。(平按∶此条见同上。) 
寒伤骨。(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胜寒。(平按∶此条见同上。又按∶寒伤骨、湿伤寒两条,袁刻脱。) 
咸伤骨。(平按∶此条见同上。)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气右行,阳气左行。平按∶此条见同上。) 
肖者濯濯。(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三第八《灵兰秘典论》。) 
神之处。(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三第九《六节藏象论》。) 
又按∶《素问·六节藏象论》为阳中之太阴,新校正引《太素》太阴作少阴;为阴 
中之少阴,新校正引《太素》少阴作太阴;此为阳中之少阳,新校正引《太素》作阴中 
之少阳,三条。平从杨惺吾氏所获日本仁和寺宫御藏本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补入本书卷 
三第二《阴阳合》篇,故此三条不复列入。 
间者环已。(平按∶此条见《素问》卷四第十六《诊要经终论》。) 
滑则少气。(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五第十七《脉要精微论》,又按《脉经》少气作气少。) 
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平按∶此条见同上。) 
五脏者,中之府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行则偻跗。(平按∶此条见同上。) 
象心之太浮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一《经脉别论》。) 
所谓气虚者。(气虚者,膻中气不足也。平按∶此条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 
评虚实论》。) 
尺满而不应也。(平按∶此条见同上。) 
足温则生,寒则死。(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者,逆而致死。平按∶此条见同上。) 
脉实大病久可治。(平按∶此条见同上。又按《素问》王注云。久病血气衰,脉不 
当实大,故不可治。新校正云∶“详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以为不可治,《甲乙经》、 
《太素》、全元起本并云可治。”复引巢元方云∶“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袁刻 
作脉悬小坚病久可治,恐误。) 
诵而颇能解,解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