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和。仰卧气上迫肺,故咳也。)诸有水气者,其征见于目下。何以言?曰∶水者阴也, 
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水与目下及腹皆阴,故 
水在腹,即目下肿也。平按∶《素问》、《甲乙》其征作微肿。何以上《素问》有帝曰 
二字,《甲乙》有曰字。)真气上逆,口苦舌干者,故不得正偃,正偃则咳清水。(以 
水在腹,故真气上逆,口苦舌干,正偃则咳,咳则吐清水也。平按∶《素问》、《甲乙》 
逆下有故字,干下无者故二字,有卧字,咳下有出字。)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 
惊则咳甚。(又诸水病仰卧,惊则咳甚,复为候也。平按∶注复袁刻误作腹。)腹中鸣 
者,月事不来,病本于胃也,薄肝则烦不 
能食,食不下者,胃管隔。(月事不来之病,由于胃气不和,故气薄于肝,烦不能食, 
致使胃管隔塞,腹中无食,故腹鸣也。平按∶《素问》、《甲乙》无月事不来四字。 
《甲乙》病作脾。《素问》、《甲乙》薄肝作薄脾,胃管作胃脘。)身重难以行者,胃 
脉在足也。(胃脉足阳明在足,今胃气不和,气下于足,遂令身重,足不能行也。)月 
事不来者,胞脉闭,肺属心而溢于胞中,令气上迫肺,心脏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黄 
帝曰∶善哉。(胞者,任冲之脉,起于胞中,为经络海,故曰胞脉也。膀胱之胞与女子 
子门之间,起此冲脉,上至咽喉,先过心肺。但肺与心共相系属。今胞脉虚邪闭塞,下 
则溢于胞气,上则迫于肺气,不得下,故月事不来也。平按∶肺属心而溢于胞中《素问》、 
《甲乙》作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令作今,心脏作心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庞然如有水气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 
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喜惊,惊以心痿者死。 
黄帝曰∶善哉。(庞然者,面皮起之貌。肾风之状,凡有六别∶一,面庞起;二,脉大 
紧;三,身无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惊。人有此六状,名曰肾风。心不痿 
者可疗得生,痿者死矣。平按∶如有水气状,《素问》无气字。生《甲乙》作主。喜 
《素问》、《甲乙》作善。惊以《素问》作惊已,《甲乙》作不已。心痿《素问》、 
《甲乙》作心气痿。袁刻痿作委。)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咳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八《咳论》篇,又见《甲乙经》卷 
九第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 
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腑皆有咳也。)黄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 
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气从其合;其寒饮食,饮食入胃,顺肺脉上注于肺,肺寒, 
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为肺咳。(肺合皮毛,故皮毛受于寒邪,内合于肺。人肺脉手太 
阴,起胃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肺。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循肺脉上入肺中, 
内外寒邪相合,肺以恶寒,遂发肺咳之病也。平按∶《素问》、《甲乙》“毛先受邪气 
从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饮食二字不重,顺肺脉作从肺脉,上注 
于肺作上至于肺,“肺寒,外内合”作“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为上缺一字,《素 
问》、《甲乙》作则,袁刻作发。注膈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拟据经文作注字, 
与肺字属上读。)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五脏各以王时伤寒,肺 
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非其时者,又因他脏受寒,传来与之。故肺咳之病,传与余脏, 
称五脏咳也。)人与天地相参,故脏各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各以时者,五脏各以王时也。感于寒者,感伤寒也。感伤寒病有轻有重,轻者为咳, 
重者以为泄及痛痹也。平按∶故脏各治时《素问》、《甲乙》作故五脏各以治时。)黄 
帝曰∶五脏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腑。(以下言肺咳相传为脏腑咳也。 
五脏之 
咳,近者未虚,久者传为六腑咳也。平按∶《素问》、《甲乙》无此一段,五脏之久咳 
二句,在后脾咳不已上。)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受之,乘至阴则脾受 
之,乘冬则肾受之。(肺以恶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时,肝受即为肝咳。若肺先受寒, 
乘于至阴,即为脾咳。若肺先受寒,乘冬即为肾咳。平按∶《素问》肺先受邪上有乘秋 
则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文误多也。”)黄帝 
曰∶何以异之?(以下言问答五脏咳状也。)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 
唾血。(言肺咳状也。)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状,甚则咽喉肿。(介介, 
喉中气如哽也。平按∶《甲乙》介介作喝喝。哽《素问》、《甲乙》作梗。咽喉肿《素问》、 
《甲乙》作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 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 下以满。脾咳 
之状,咳则在右胁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 ,有本作胁也。平按∶两 
下痛《甲乙》作 痛,《素问》作两胁下痛。两 下以满《素问》作转则两 下满, 
《甲乙》 作胁。引肩上《素问》、《甲乙》有阴阴二字。则咳下《素问》有剧字。)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演。(音涎,肾液也。谓咳涎出之也。平按∶ 
演《素问》、《甲乙》作涎。)黄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欧,欧甚则长虫出。(以下问答,言六腑咳状。六腑之咳, 
皆脏咳日久,移入于腑,以为腑咳。腑不为咳移入脏者,以皮肤受寒,内至于肺,肺中 
外寒两邪为咳,移于五脏,然后外至于腑,故不从腑移入于脏。所以脾咳日久,移为胃 
咳。长虫, 虫也。平按∶《素问》、《甲乙》脾咳不已上有“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 
腑”二句。)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欧欧胆汁。(欧胆 
汁者,咳引于胆,故欧胆口苦也。平按∶欧欧胆汁《素问》、《甲乙》作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遗矢者,咳引大肠,故遗矢也。平 
按∶矢《素问》作失,新校正云∶《甲乙》遗失作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 
肠咳之状,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小肠在上,咳引小肠,故气与咳俱发者也。平按∶ 
“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素问》、《甲乙》作“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 
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咳动膀胱,故尿出也。平按∶《甲乙》 
遗溺作遗尿。)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腹满,不欲食饮。(三焦无别属 
脏与膀胱合,故膀胱之咳,久而不已,腹病满,不欲食也。)此皆聚于胃管,关于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此六腑咳,皆以气聚胃中,上关于肺,致使面壅浮肿气逆 
为咳也。平按∶《素问》、《甲乙》胃下无管字。)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 
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曰∶善。(疗五脏咳,宜疗脏经第三输 
也。疗六腑咳者,宜疗脏经第六合也。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平按∶输 
《素问》、《甲乙》作俞。) 


卷第三十·杂病
属性:平按∶此卷卷首目录五十四行,袁刻及日本别抄本全佚,平从杨惺吾氏所获仁和寺 
十三纸中补入。目录末有二行。一行重身病三字,高一格写;一行上缺三字,下有于岐 
伯曰四字,是上缺三字,应系黄帝问三字。曰下缺一字,又下为“有重”二字,又下缺 
五字,又下有“此为”二字,又下缺一字。据《素问·奇病论》及《甲乙经·妇人杂病》 
篇,曰下所缺一字应作人,重下所缺五字应作身九月而喑五字,为下所缺一字应作何, 
则此一行应作“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正与本书下文病字 
相接。 

卷第三十·杂病
重身病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 
卷十二第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