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有强的暗示性与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5.感情善变。这类人有丰富的情感,热情有余,但往往不会维持长久;情绪炽热,但不深,所以他们的感情往往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另外,这类人的性心理发育不是很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来诱惑或勾引他人。
  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定为以下项目中的症状;
  1.表情十分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3.暗示性高,总是很容易使别人受影响。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7.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8.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一般来说,患这种疾病的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并不能保证这类人完全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癔病症状。
  发病原因
  之所以会发生癔症型人格障碍,大多都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就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1.遗传因素: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可见,大多此类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2.精神因素:大多数由于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也可因长久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造成的。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3.病态人格:癔症性病态人格是指癔症病人的情绪与性格表现,这种病态人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1)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会带有夸张性的色彩,对人或事也是易感情用事。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4.躯体因素: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此类疾病不可长久地拖延,要及时地治疗,或许还能够找回以往的健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治疗:
  1.提高患者的认识,帮助其了解人格中的缺陷。
  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加重病情的变化。
  2.将其缺点变成优点。刚才已说过,癔症型人格患者具有某种艺术表演才能,所以,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所以,患有此类症状的人,不妨将自身的缺点转化为优点,为自己表演艺术找一条很好的出路。
  3.对自己的情绪,要加以调整。
  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往往使别人不能坦然接受。因此,想要改变此种人格,首先就要做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另外,还要请朋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自己,或让好友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应的效果。
7.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疗
  在日常生活中,依赖型人格障碍往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心理专家曾为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以下几点: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3.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4.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被遗弃感。明明知道是他人的错,也不会对他人有半声指责,并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7.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此类人往往因没有得到别人赞许或受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如果在以上叙述中项目中有五种相似,那么就可判断出此人已经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心理疾病了。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情、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会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父母如果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有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却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因为他们只教儿子饿了就吃饼,却没有教儿子吃完前颈的面饼,吃后面的。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