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乱的经济学-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除了台湾等地的少数例外,东亚大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实行的“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狭义的“外向型经济”,它比上述的广义“外向型经济”多了一层含义:这种“外向型经济”尽力吸引外国资金流入本国,用以发展实行“出口替代”的产品生产和出口,并且在出口和进口并行增加的基础上尽力提高对外贸易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历来被视为实行这种“外向型经济”的典范。近年来有一种要全球的发展中国家都照搬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潮,似乎这种含义的“外向型经济”成了发展经济的万应灵药。而本章所讨论的主要就是这种狭义的“外向型经济”。
  
  实际上,这种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有着很大的缺陷,它绝不是发展经济的万应灵药。
  
  首先的缺陷来源于:这种“外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国外的资金,要求长期的外国资本净流入,而长期的外国资本净流入实际上并不利于出口的尽快增长。大量利用外资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有着内在的矛盾。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只有当经常项目有逆差时,一个国家才能够真正吸收和使用国外的资金。从一国的国际收支上说,外国资金流入表现为资本帐户的顺差,但是资本帐户的顺差必须靠经常项目的逆差或外汇储备的增加来平衡。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实际上意味着资金的流出。如果资本帐户的顺差是靠外汇储备增加来平衡的,流入一国的资金就会又流回国外,该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吸收国外的资金。因此,只有当资本帐户的顺差以经常项目的逆差来平衡时,一国才真正吸收了国外的资金。
  
  但是经常项目的逆差通常意味着一国的进口大于出口。进口大于出口一般又反映了一国的国内需求大于国内的总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该国的经济增长与其说是由出口拉动的,还不如说是由本国的内需拉动的。在这样的经济增长动态中,出口的积极作用只是表现在它跟着进口的增长而增加,从而提供了补偿流入的外资所需要的外汇资金。由此看来,至少在短期中,引进和利用外资是与以出口带动的经济发展互不相容的。
  
  一国的资本净流入会使该国货币的汇率上升到高于能使该国进出口平衡的水平以上,从而造成经常项目的逆差。韩国和泰国等东亚各新兴工业化国家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最终导致它们陷入了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问题在于这些国家为什么长期容许它们本国货币的汇率高估和经常项目有巨额逆差。答案很明显:是为了吸收和使用国外的资金。显然东亚各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有目的的长期容许它们本国货币的汇率高估和经常项目有巨额逆差的,这个目的就是由此来引入大量外国资金。它们的如意算盘是,靠外向型的高速经济增长所增加的出口来创造归还国外资金(包括偿还外债和外资撤走)所需要的外汇。韩国曾经成功地使用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达几十年之久。
  
  但是这种狭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很容易由于两个原因而失败:
  
  如果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过高,则这样过高的汇率本身实际上是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因此,一贯的外资净流入并不利于发展一国的出口和增加其外汇收入。这就意味着,东亚各国大量引进外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与它们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的目标相冲突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一国的政府、该国的本国企业还是外国的投资者都不会有那样足够的能力,把该国现在借入的外债和将来的进出口控制到那一规模,以致该国将来的出口真的能保证它的经常项目顺差恰好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外汇,不多不少正好有把握偿还现在所借的外债。一旦发展出口赚取外汇的目标没有达到,实行狭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家就会由于挣不到足够多的外汇收入去偿还外债而陷入国际间的支付危机。泰国、韩国等国1997年的货币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爆发的。
  
  一方面要真正在实际上引进外国资金,另一方面却想以出口增加带动国内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的。这是狭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自相矛盾之处。
  
  当然,实行广义“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并不一定会实行我们所说的这种狭义的“外向型经济”。这也就是说,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并不一定会同时从国外净吸入资金。它们可以在靠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向国外输出资金而不是从国外净引入资金。日本和台湾在很长时期中走的都是这样一条道路。它们靠快速增加出口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保持着巨额的经常帐户顺差,同时以外汇储备的增加、甚至资本的净流出来平衡这一经常帐户顺差。在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出口真正起到了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向外净输出资金来扩大出口的经济才是真正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可惜的是,这不是今日中国大多数人所谈论的那种“外向型经济”,因而也不是本书所要批评的那种狭义的“外向型经济”。
  
  第二节  外向型的限度
  
  狭义的“外向型经济”的另一个更重要的缺陷是:它也同样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整个经济中的效率,延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在于,片面追求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最容易导致整个经济的“过度外向型”,而这种过度的外向型经济与过度的内向型经济一样,也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
  
  我们这里所说的经济外向型的程度,其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一国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度——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按照“外向型经济”信奉者们的看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唯一最优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意味着,一国的进出口依存度越高越好,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越快越好。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越快,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越高。
  
  其实迷信外向型经济的危险也就在这里。本节后面的分析会说明,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有一个最适度的对外贸易规模,从而有一个最适度的进出口依存度。实际的对外贸易规模比它小是不好的,比它大也同样是不好的。在这种最适度的对外贸易规模和最适度的进出口依存度下,长期中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最高。而这样一个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规模绝不会是越大越好,“过度的外向型”、过大的进出口依存度也是一种灾祸。
  
  当然,所有追求广义的“外向型经济”的国家都可能产生过度外向型的经济。即使一国不实行狭义的“外向型经济”,而是把出口导向的增长与净输出资本结合起来时,也是如此。
  
  过度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对外贸易占整个经济总产出的比重过高,或者至少进口或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过高。
  
  综合正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可知,衡量一个经济的对外贸易占总产出比重是否过高的标准,应该是一种静态的国际经济均衡状态。这种国际经济均衡状态的基础,应当是一种使各国的进出口都达到平衡的汇率结构,在这种各国都进口等于出口的汇率结构下,每个国家都出口自己生产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各国之间资本盈利率的差别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它使流入资本的国家进口增加,流出资本的国家出口增加,并且可能使流入资本的国家货币升值,从而进口进一步增加、出口减少,形成实际的资本流入,造成有资本流动的静态国际经济均衡状态。
  
  在这种国际经济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等于其资本净流入,而它的资本净流入状况则取决于它与国外相对的资本盈利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对外贸易占总收入的比重,是在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结合与国外相对的实际的资本盈利状况而决定的。这是一个使整个经济的效率达到最高的最优外向型比例;而在这种国际经济均衡下的进口与总产出的比例是“最优的进口比例”,这时的出口与总产出的比例则是“最优的出口比例”。偏离这一比例的其它比例,无论是“过度内向型”的过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