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评价丛书--东方文学简史-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众斗争中去的口号。赵世熙、朴景利、李文求等人堪称这派作家的代表。

七、千岛之国
——印度尼西亚的文学

印度尼西亚一词源出于希腊文,意思是“印度各岛”。1945年这个国家
才正式定名为印度尼西亚,我国古代泛称之为爪哇。

印度尼西亚远离亚洲大陆,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群海岛上,北接马来西
亚,南与澳大利亚毗邻,东西南面分别濒临印度洋和太平洋。全国由一万三
千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国家,素有“千岛之国”的
称号。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 
10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爪哇人约
占一半左右。爪哇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爪哇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
西亚语族。其余人口较多的民族有巽他人、马都拉人、沿海马来人等。

印度尼西亚古代文学是由多种文学组成并受多种文学影的文学,现代文
学才称得上是统一的民族文学。


错综复杂的古代文学

在 
20世纪初期之前的印度尼西亚古代文学,其实是由属于不同语言文
化的爪哇古代文学、马来古代文学、巽他古代文学和巴厘古代文学等组成的,
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学;非但如此,这个时期的文学又先后受到印度文化、
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印度尼西亚的古代文学显得颇为错综
复杂。

据说印度尼西亚现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亚人是公元前 
20余世
纪至公元前 
2世纪由亚洲大陆东南部迁入的。他们本来可能属于同一语言文
化体系,可是由于迁移时间和地点不同,由于海洋山川阻隔,所以逐渐演变
成为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文化。

反映这时人们生活的文学作品属于口头创作范畴,包括神话传说、咒辞
歌谣和民间故事等。神话传说是人们借助想象解释自然现象的产物,如巨牛
晃动脑袋引起地震,人类从竹子里产生等都带有当地特点。咒辞是人们企图
利用语言趋吉避凶的手段,如召唤死者灵魂的《招魂咒》,祈求狩猎好运的
《捕鳄咒》,赞美司谷女神的《司谷女神咒》等;而歌谣则表现更加广泛的
生活,并且形成一定的格律,成为后世诗歌的雏形,如被称为板顿的四行歌
谣就是其中之一,有一首是歌咏爱情的——“挑个地方来洗澡,一要海湾二
要沙滩好。挑个姑娘来配亲,一要俊秀二要人灵巧。”民间故事可以分为动
物故事和谐谑故事两类,前者把动物拟人化,其中最有名的是以小鼷鹿为主
人公的《小鼷鹿的故事》,小鼷鹿虽然身小体弱,但却机智灵活,因而能够
保护自己以及其他弱小动物,一再战胜老虎、鳄鱼等凶猛动物,甚至被推举
为森林之王;后者往往以小人物为主人公,嘲讽各种不良现象。

印度尼西亚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叶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 
2世纪。从
这时起到公元 
13世纪末止,印度尼西亚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受到印度的直
接影响。在公元 
3至 
7世纪间,先后成立了一些奴隶制王国,如达鲁曼、诃
陵和古泰等。7世纪中叶,开始步入封建社会,较为重要的国家和王朝有室
利佛逝、珊闍耶、夏连特拉、新柯沙里和麻喏巴歇等。

这个时期的印度尼西亚文学是在印度文学的哺育和影响下发展起来
的,印度梵文文学,尤其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为印度
尼西亚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相传 
9世纪时已有《罗摩衍那》的译本出现,
而传到现在的最早译本则是《摩诃婆罗多》的古爪哇文译本,译者是宫廷文
人。他们的功绩不仅在于首先将《摩诃婆罗多》传入印度尼西亚,而且模仿
史诗的格律创立一种称为“格卡温”的诗体。首先使用格卡温诗体进行写作
的诗人是甘瓦,他根据《摩诃婆罗多》故事创作了歌颂英雄阿周那战胜罗刹
王并获得美满姻缘的《阿周那的姻缘》。自此以后,格卡温诗颇为流行,名
著有达尔玛扎的《爱神被梵烧》(1115——1130),塞达和巴努鲁的《婆罗
多大战记》(1157)等。这些作品虽然都取材于印度史诗,但是已经走出单
纯翻译的圈子,进行了再创作,并且往往含有为本国君王歌功颂德的意图。

从 
13世纪末起,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尼西亚,其势力迅速扩展开来,逐
渐取代了印度势力。在政治上马六甲、马打蓝、万丹和亚齐等穆斯林王国纷
纷崛起。在文化上,阿拉伯和伊朗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

这时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变化表现为印度文学影响的衰落和阿拉伯、伊朗
文学影响的加强。早在麻喏巴歇王朝时期,不少作品便已显示出摆脱印度影
响走向独立自主的倾向,故事取自本国历史和社会生活,人物多为本国帝王


将相。如帕拉班扎的《纳加拉克达卡玛》(1365)是麻喏巴歇王朝的颂歌,
《巴拉拉敦》着重记述庚·阿洛王的业绩,《邦格拉兰》把印度的毗湿努大
神说成是爪哇的缔造者,《巽他衍那》讴歌巴查查兰公主不甘受辱、为国捐
躯的壮举等。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先知故事(如《穆罕默德传》等)和阿
拉伯、伊朗的神话传说、民间传奇大量涌入,从而促使印度尼西亚(以马来
为主)产生两种新文体,即传奇小说和长篇叙事诗,此外王朝历史也得到相
应发展,这三种体裁是当时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王朝历史的代表作品《马
来由史话》(1612——1615)是马六甲王朝宰相拉囊依据长期流传的《马来
由传记》写成的,全书分为 
34章,详细记述马来王朝的兴衰,从马来王族的
祖先起笔,然后叙述马六甲王朝的创立和兴盛,最后写到西方殖民者的侵入
和马六甲王朝的灭亡。尽管其中包括若干传说和虚构,内容不尽可信;但是
由于作者比较熟悉历史,又经过仔细研究,所以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
外,该书语言精练,文字简洁,被誉为马来古代文学之典范。传奇小说的代
表作品是无名氏的《杭·杜亚传》(17世纪)。关于杭·杜亚的故事,似乎
早已存在,如《马来由史话》便有所记载。这个故事可能来源于民间口头创
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书。杭·杜亚出生于贫苦家庭,才能出众,武艺高
超,被马六甲国王任命为侍从。他的第一个功绩是奉命出使麻喏巴歇为国王
求亲时,多次识破对方的阴谋诡计,赢得了胜利的结果。继之,他又在出使
中国、印度、罗马和阿拉伯等国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维护马
六甲的利益和尊严,从而提高了马六甲的国际地位。此外,他还与葡萄牙殖
民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勇敢地击退了敌人的进犯,自己也在战斗中负
伤。最后,他隐居山林,直至逝世。杭·杜亚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目前
难以断定。就这部小说所刻画的杭·杜亚形象而言,显然是具有浓重传奇色
彩的。作者的主要意图在于表彰他的爱国精神,把他写成智勇双全的民族英
雄。大约也正因为如此吧,所以几百年来这部小说一直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
西亚广泛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其影响之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
谓首屈一指。当然,在杭·杜亚身上也有对国王愚忠的一面,如当国王听信
小人谗言下令将他处死时,他没有奋力争辩和反抗,而是俯首贴耳束手待毙;
当他的结拜兄弟杭·直巴为他而挺身造反时,他非但没有加以支持,反而站
在国王一边,镇压造反,并杀了杭·直巴。不过,从整体来说,杭·杜亚仍
然不失为救民族于水火的英雄。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品是《庚·丹布罕》(18
世纪)。这部作品的作者已不可考,其故事大约形成于 
17世纪,用文字记载
下来可能是 
18世纪的事。一般认为,《庚·丹布罕》取材于爪哇班基故事(这
类故事都以东爪哇固里班王子伊努·克达巴迪为主人公,叙述他的爱情和冒
险生活,情节离奇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写的是
拉登·曼德里(即伊努)和庚·丹布罕双双殉情的悲剧。王子拉登·曼德里
和平民出身的庚·丹布罕互相爱慕,私订终身,受到王后的阻挠。王后先将
二人分开,再派人杀死庚·丹布罕。庚·丹布罕临死前要求将其尸体放在木
筏之上,任其顺水漂流。当木筏漂到拉登·曼德里狩猎的地方时,拉登·曼
德里见到庚·丹布罕的尸体,悲痛万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