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的来看大周朝:诸侯内部,卿大夫在架空和弑杀着诸侯国君。诸侯外部,一个个诸侯们又在上侵天子的权力(比如郑庄公之射伤周桓王)。这种下层封臣对上层领主的反动,正是封建制社会的特点:封臣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威,经常犯上。这和西方中世纪的feudal society(封建社会)颇为近似,比如法国内部就是几大公国割据的局面。
  我们有理由把“封建社会”套用在大周朝这样的时代。诸侯国君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家族实力积聚,可以与国君之家族分庭抗礼,一起影响着整个诸侯国的时运和走向,而不是国君一家说了算,我姑且称之为“多家族联合体执政”,因而它也就带上了一定的民主参与特色(导致春秋时代出现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和创造力的空前活跃,中国文明真正追赶并开始领先于世界文明,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大周封建时代“多家族联合体执政”的缺点是,君权不够突出——整个春秋三百年,有36位国君被臣下杀死,引发政治动荡。而礼仪上的谮越更是常事,卿大夫家使用64个人的舞蹈队在庭院跳舞(超越臣子标准),所谓礼崩乐坏,而把我们最喜欢维护原有等级秩序万年不倒的孔子气乐个半死。
  郑厉公作为当时“多家族联合体执政”中国君一族的代表,自然饱受该体制的折磨。因为自己君权不够强大,结果被更有经济实力、有世袭封地的祭足家族所赶跑,仓惶流亡去了河南禹县。他在那里训练了个把兵丁,天天想着复辟。几次率军骚扰郑国,却找不到可以下蛆的缝。最终借了一些诸侯人马,通过死缠烂打的方式攻破郑城而入,第二次回来过当国君的瘾。
  流亡在外十几年,受苦太多,回来以后的郑厉公面临的仍是这种“多家族联合体执政”,还是君权软弱。郑厉公头疼死了,对卿大夫家族势力进行了反攻倒算。有人献城投降,接应他,他反倒咒骂那人背叛旧君,喝令大斧子上来,剁了那人脑袋(可能他也会看相,看出那人脑后有反骨)。随后,郑厉公又埋怨另一位老干部一直抵制自己,不肯当自己的内应,于是把这老干部砍了。这老干部忠于国家,没有反骨,也给杀了。大家因此都不知道是该忠好呢,还是不忠好。郑厉公就像那只被放出瓶子的魔鬼,因为被放得太晚,就不论恩人仇人,逮谁咬谁。我们似乎无法理清他的思路,其实他的思路很清晰:我希望加强君权,你们不忠于我,或者不忠于旧君,就都是作为国君一族的我们所不喜欢的。郑厉公的大斧子,表达了他对“君权一元化专制”的渴望的心声。不过,这一期望在目前的春秋时代,还远远不能得逞。
  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瞎折腾,郑国几个国君走马灯似的交替折腾,国力大衰,老爸郑庄公时代的风光,被折腾得一去不复返了。春秋时代第一个百年,公元前八世纪的故事就这样告终了,下一时期的风采会花落谁家呢?
  黄河滚滚,流过河南大地。夕阳照耀着郑庄公曾经战斗过的原野。让我们把目光向东移动,和黄河一起,注入公元前七世纪“齐鲁青未了”的山东原野吧。
2。恐龙战争之倾国二姬
倾国二姬一 
  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当埃及人在尼罗河畔开始建造大金字塔的时候,中国的炎帝,手握
  着犁头把儿,开垦着肥沃的中原大地。秦晋高原上,黄帝的游牧部落在放牧牛羊。中原以东,蚩尤则在泰山淮河一带抓鱼。黄河上中下三游,从西向东的这三个首领,终于冤家路窄,互相斗殴起来,善于机动作战的黄帝在九天玄女配合下,先后发动阪泉战役、涿鹿战役,通吃了另外两家,捉住了蚩尤切掉脑袋,炎帝则不知所终。
  山东的原住民是东夷人,在4600年前,以史前的蚩尤为首领,弟兄八十一人,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役龙使豹,呼风唤雨,很酷的,并且他们“铜头铁肩”,怀疑是古代最早的金属冶炼者。英雄的蚩尤跟项羽禀性差不多,把黄帝打得九战九负,却一战而败。蚩尤死后,被黄帝尊为战神,画成图腾来吓唬别的不服气的人。
  据说,头盔是蚩尤先生最先发明的,顶上还装了兽角,可以刺人——像三角恐龙——蚩尤也是满有想象力啊。青铜头盔像一个扣着的钟,顶子部分隆起得比现代头盔高,那是为了容纳古人的大发髻。顶上还浇铸成各种兽面形状,用来吓敌人一跳,表面经过打磨,比较光滑,但里面粗糙不平。因此,要先裹上头巾再戴盔,以免蹭掉头皮。头盔顶上还有一个插座,可以装上野鸡羽毛,将军级别越高,羽毛越长,为了突出在战场上的指挥地位和可见度。如果是元帅,那就像戏台上的杨宗保那样,插上两条雉鸡翎啦!
  继蚩尤之后,山东的东夷族名人是“大舜”,再往后是射掉九个太阳的后弈(嫦娥的老公),其他还有造字家仓(吉页颉)、大司法家皋陶和盘古、伏羲以及伏羲的老婆女娲、有巢氏等等,都是山东名人,只是有些成为了神话。。
  东夷人民的特点是善射(比如后弈),好勇(比如蚩尤),有仁心(比如大舜),并且喜欢养猪——大汶口坟墓里出土猪头。东夷的文明程度其实很领先。猪的四个小腿儿,没法逐草而居,说明他们不迁徙。既然不迁徙,东夷族的农业文明也就不会落后,堪与华夏文明分庭抗礼。古代拆字先生把“夷”拆成“大”和“弓”,“大”是君子的意思,“弓”,说明这些大人君子们善射。
  大人君子据说又长寿,所以东夷有不死之国,天真的秦始皇还到山东沿海的乌托邦寻找不死药。最近,有人甚至有人拿墨西哥的八卦太阳历做证据,说东夷人穿过白令海峡,成为印地印第安人的始祖,倘如此,那简直是值得骄傲了。
  然而值得骄傲的、善射又仁义而且不死的东夷人却一直遭受华夏人的绞杀,夏商时代,东夷族不断挨揍,纣王临破产前,还在挥动主力军跟东夷干仗。经过长期兴兵,东夷人被压缩到山东半岛偏东,到了大周朝建立以后,东夷族在商朝旧势力(所谓“殷顽”)怂恿下造反,对抗周政府。大周政府军在老干部周公、姜子牙带领下东征,三年苦战,把东夷人进一步打压到山东南部一带,收缩进淮河下游。
  东夷撤退所出让的胶东半岛,分封给了姜子牙,是为齐国。事实上,姜子牙本身就是东夷人)。,以姜子牙镇守胶东,有点儿以夷治夷的味道。
  也许是为了监督姜子牙,齐国南面又设了鲁国,大圣人周公被封到那里。但是周公人忙走不开,就让儿子周小公前去鲁国主持工作。“周小公”带着老爸周公的嘱托,来到鲁国。受其圣人爸爸的影响,周小公有点文人脾气,生搬硬套他爸那套礼义治国方针。曲阜一度曾是商朝的都城,商朝遗民满多的,类似犹太人,很会做生意,打造了良好的商业基础(难怪商人叫商人)。周小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尾巴,非割掉不可,商人们必须改按中原模式到田野里去,撅着屁股铲地。曲阜的土著东夷人,尚武好猎,性格直烈,需要调教。周小公于是写了长达三十筐竹简的工作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国人不尊周礼的可耻,痛心疾首地说服各个部落进行自我改造,主张全盘周化、“亲亲尊尊”,具体措施从学习磕头开始。
  磕头有很多种磕法。周小公教大家说:“第一种磕法是稽首,就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大家看我的——这是磕头中的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停留时间短,是磕头中次重者。拜手是两手着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较轻的。这三种磕法最流行。”周小公站起来拍拍手上的土说,“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都要行最重的那个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是轻一点的。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最轻的空首礼答拜,比如你们给我磕头,我就需要回空首礼。空首就是跪着,双手拱于胸前,俯头触手,就这样。”(空首,跟洋人拜耶稣差不多啊!)
  有能力的东夷人还选学了提高班的课程——这是很难的东西,我们只要看看教材就够头疼了:振拜,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手而后稽首,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首而后再拜手,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不下跪,推手为揖,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