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宗教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黎巴嫩、叙利亚及东欧的穆斯林移民,给美国带来了伊斯兰教,1900年前后, 

移民美国的穆斯林人数猛增。1909年,美国第一座清真寺在纽约布鲁克林区 

建立。19世纪末,阿拉伯、巴尔干、南高加索、土耳其、印度等地的穆斯林 

为躲避连年战火,纷纷迁居加拿大,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 

     19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随阿富汗移民传入澳大利亚,但人数不多。 


… Page 62…

                           九、中国的伊斯兰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的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黑山派之 

间的长期纷争以白山派和卓的败亡而平息,黑山派占据了统治地位。苏非神 

秘主义哲赫林耶思想在南疆得到发展。西北以回族为主的伊斯兰教地区的门 

宦制度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其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化,兴起了反对门宦制度的 

伊赫瓦尼派,以后又出现了宗奉教主的西道堂。 

     伊赫瓦尼派是在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教义影响下在中国诞生的一个新教 

派。它强调穆斯林间的兄弟情谊,主张“一切回到《古兰经》去”,倡导“凭 

经立教”、“尊经革俗”。强调一切宗教功修、宗教礼仪都必须严格遵行《古 

兰经》和圣训。在解释经训典籍与处理社会问题、日常行为时,伊赫瓦尼派 

遵循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学派教法律例。该派又自称“遵经派”、“圣行 

派”、“新行派”、“新兴派”或“新派”。该派内部没有严密统一的宗教 

组织,实行互不隶属的教坊制;在清真寺的管理上实行以学董为首的“董事 

会”制,其成员由教民推选。 

     伊赫瓦尼派创始人为马万福 (1849—1934),东乡族,出生在甘肃省东 

乡县果园村,故又称马果园或果园哈吉。原为北庄门宦教徒,自幼接受伊斯 

兰经文训练,1875年学业成就后,成为北庄门宦有影响的青年阿訇。1886— 

1891年,他去麦加朝觐,并寻师求学,先后受业于瓦哈比派学者海里巴·艾 

布·盖勒、奥斯曼和赛利姆等人,萌发了改革中国伊斯兰教的思想。1893年 

回到甘肃河州,在清真寺讲学,培养宗教人才,并与瓦里家阿訇、格如阿訇 

等十余位著名阿訇、哈吉共同研讨瓦哈比派教义,认为中国伊斯兰教“汉化” 

之处较多,失掉了其原旨教义,于是,他们决定彼此结为弟兄,以遵循《古 

兰经》为唯一宗旨,取名“伊赫瓦尼”。并提出了该派的十大纲领,即俗称 

的“果园十条”,其中包括不聚众念《古兰经》,一人念众人听;不高声赞 

圣;不多做“都阿”(祈祷);不朝拜拱北;不聚众念“讨白”(忏悔); 

不纪念亡人的日子等。从此以十大阿訇为骨干,开始分头在东乡、临夏、广 

河、和政和青海等地进行公开传教活动。由于教义简单,伊赫瓦尼派受到一 

些穆斯林的拥护,信奉者日益增多。 

     伊赫瓦尼派以革新者的姿态四出传教,提出以伊赫瓦尼来“统一教派和 

门宦”,于是遭到格底木和各门宦的反对和攻击。此后,马万福辗转于陕西、 

新疆等地,皆难以立足。1895年,因支持“河湟事变”受牵连,马万福逃到 

静宁县,后因疏通军阀马安良才得以勾销罪案,于1897年返回河州。他继续 

宣传其宗教改革主张,触及门宦派别所奉行的学说与礼仪,遭到更强烈反对。 

1908年又被迫离开河州前往陕西安康传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重返河 

州,仍遭门宦的反对和马安良的威逼,于1914年经河西到新疆哈密继续宣传 

其思想主张。1916年被新疆督军杨增新逮捕,旋被押往兰州,在途经永登县 

境内时,被宁海镇守使马麒派兵劫往西宁,待之如上宾。从此,马万福在马 

麒、马麟兄弟的支持下,以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为中心讲经宣教,在河湟地区 

大力宣扬伊赫瓦尼派的主张。 

     西道堂也是这一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出现的一个新派别。初名金星堂。因 

以中国明清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等人的汉文译著为依据,“以本国文化发 

扬清真教学理”,故又称“汉学派”。 

     西道堂由甘肃省临潭县回民马启西(1856—1914年)创立。他出身阿訇 


… Page 63…

家庭,后中试秀才。1891年在临潭旧城西凤山开设私塾,取名金星堂,除讲 

授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还以刘智、王岱舆、马注等人的汉文著作 

 《天方典礼》、《正教真诠》、《清真指南》等伊斯兰教论著为依据,开始 

了宣传伊斯兰教教义、简化宗教仪式、克服教中陈规陋习的活动,并提倡男 

女儿童上学读书,受到当地广大回族群众的拥护。随着信众的增多,1909年, 

马启西将所传之教,正式命名“西道堂”。 

     西道堂在宗教上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学派教法。遵奉伊斯兰教的 

基本信条,遵行五功,并将刘智等人的学说贯穿于宗教实践中。宗教功修上 

则主张教乘和道乘兼有。礼仪方面,兼有格底木和哲赫林耶的特点,并有一 

些有别于其他教派和门宦的特殊礼仪和风习。教统结构具有门宦制的特点, 

实行教主集权统管制。教主既是宗教领袖,又是道堂内世俗生活的总管。其 

职可终身,但不世袭。西道堂的组织形式分集体户和个体户两种,部分教民 

以道堂为家聚居于临潭旧城西道堂内过着集体生活,一切费用统一支付。 

     西道堂既是一个宗教派别,也是一个特殊模式的经济社团。凡参加者, 

将其财产一并归入道堂,实行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从事农、牧、商等行业的 

开发经营,统一分配。堂内设有总经理,各行各业确立了分经理或负责人。 

西道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此外,西道堂提倡学 

习文化,兴办现代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马启西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影响的提高,不断受到其他教派门宦的排 

斥和打击。华寺、北庄门宦以“夜宿晓散,树党结盟,倡奇立异,惑乱人心” 

为罪名密告于官府,使马启西及道堂负责人被捕入狱,教众也受到迫害。后 

经人调解,才了结官司,双方关系始趋缓和 (参阅《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 

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05年,为逃避迫害,马启西率教徒远去 

新疆,拟前往麦加朝觐,因中亚动乱,交通受阻未果。1914年,军阀马安良 

诬陷马启西,派兵围攻西道堂,将其兄弟父子等23人杀害,并查封了道堂, 

没收了全部财产,道堂被毁,西道堂陷入危机之中。至1917年,马明仁继任 

教主后,才开始重振教务。 

     1877年,清军消灭阿古柏势力,收复新疆后,库车地区穆斯林起义领袖 

拉西丁和卓的长子阿吉和卓获释。不久,阿吉和卓去麦加朝觐,受教于苏非 

派纳格什班迪耶教团长老。回国后,阿吉和卓在库车、阿克苏、尉犁、焉耆 

等地传播苏非派学理和修持,自称所传是哲赫林耶修道方式。其道乘功修形 

式是反复高声念“清真言”,念100遍为一段落,然后重新开始,连续数小 

时方止(参阅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 

     清朝末年,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主要表现在伊斯兰教新 

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伊斯兰教刊物和群众性宗教学术团体的开始出现。 

     近代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是王宽。王宽 (1848—1919年), 

北京人,回族。自幼深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精通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 

青年时代,即开始出任各地清真寺教长,从事讲学活动。1905年,到麦加朝 

觐,以后便游学埃及、土耳其等地,得经书千余卷。次年归国后锐意兴学。 

为振兴宗教,提高穆斯林的文化素质,他主张改革经堂教育陈旧的内容和教 

学方法,倡导举办经学与汉学并举的新式学校。他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内创办 

回文师范学堂,改进教学方法,修订课程内容,在经堂教学中兼授汉文及其 

它文化知识,以培养穆斯林新式师资。1908年,他为改变经堂教育“教学方 

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与学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