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的情形与此相似。在那里,政治和经济的领导层也曾限定该国的外
部事务按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的合作方式来处理。他们对这种方式的忠
诚使政府迟至1930年才采取步骤——证明是不明智的——恢复与战前等价
的金本位。日本是最后几个采取这一步骤的国家之一,而在1930年正受全球
性萧条冲击的事实,使政治领域对现状不满的两个极端的团体都不喜欢政
府。因为美国曾经是战后日本经济和外交关系的支柱,所以国内危机明显受
外交的牵连。迟至1929年,鹤见祐辅这位有头脑的战后日本国际主义的代言
人还写道,美国时代即将来临,那时美国的价值观,观念以及商品将成为全
世界的模式。④但正是这种观点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受到了攻击。当美国正在经
历严重的经济困难,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动摇时,日本政府、商业和
学术界的领导人似乎过于倾向美国。左右两派的评论家不断提高他们的调
门,反对这一现状。1930年11月首相滨口雄幸在东京火车站遇刺身亡,显
示出他们也会采用暴力。四个月后,下级陆军官中的一个阴谋被揭露,这个
阴谋筹划一次政变,以摧毁政党政府,代之以军事独裁。
正当德、日两国国内力量如此反对战后国际合作体系,并削弱那些支持
该体系的人们的力量时,中国的政治却正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以蒋介石为
首的国民党在十几年里,至少在名义上第一次建立了全国性的政府。因为有
些集团和党派不愿服从南京政府,所以反蒋情绪强烈。尽管如此,南京政府
因在修改不平等条约方面赢得了列强明显的让步并奠定了国家建设的基础,
享有声望和地位。尽管军阀、国民党反对派、共产党人及其他人士继续阻挠
蒋介石及其政权,但是应当指出,并没有严格界线区分这些人是当权者还是
非当权者。蒋介石能达成临时协议获取一些潜在对手的合作,而不少曾为其
他政权工作的官员和将军愿意加入新政府。①
上述两种因素——中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相对的无足轻重与其国内日益
统一——提供了1931年后国家困扰的背景。在满洲事件前夕,蒋介石的权
威,在经历了来自某些军阀和国民党反对派的严重挑战后,稳步扩大。在经
济上,中国的财政比很多工业国家好得多。由于银价下跌,贸易收入确实开
始下降。但是这有在短时期内增强工商业活力的效果。毫无疑问,没有什么
能敌得上正在影响工业强国间国际货币和贸易的混乱。中国肯定需要海外贷
款和投资,但可以预料,这场经济危机将在长时期内使得从国外借款变得困
难。不过,中国可以指望重新获得对外国企业的控制,并通过对关税、国内
税、货币以及管理系统的改革,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着手十分需要的建设项
目。由于所有这些原因,中国的领导、官员和政论家在本世纪第四个十年初
展望国际事务时,抱有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③ 查尔斯〓梅尔:《改造资产阶级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十年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稳定》;梅尔
文〓P。莱弗勒:《难以捉摸的追求:美国谋求欧洲稳定和法国安全,1919—1933年》;乔恩〓雅各布森:
《有20世纪20年代的新国际史吗?》,《美国历史评论》,第88卷第3期(1983年6月),第617—645
页。④ 鹤见祐辅:《太平洋时代》。
① 易劳逸:《夭折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年》,第1章;詹姆斯〓C。汤姆森:《当中
国面向西方之时》,第1、2章。
恰恰相反的感觉、期望和设想导致日本人采取侵略中国的行动。按日本
改革派——陆军军官、右翼反对派、某些知识分子以及通常对领导不满的人
——的观点,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团结和强大,而日本却在无望地摸索走出国
内困境的道路。有了这样的感觉,沈阳事件①的设计师们——石原莞尔、板垣
征四郎等——得出的结论是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他们应排斥国际主义作为国
家政策和生存的基础。他们也应摒除中国以足以威胁日本权利和利益的统一
强国出现的可能性。不论怎样,国际主义似乎正在整个世界消失,而与此同
时,中国正在努力维护它的主权。如果日本要继续作为一个能生存下去的国
家,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大胆地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彻底控制之下。
为建立对整个中国的统治是否有一个系统的计划——一个在1945年后
审问战犯时所说的“阴谋”——是难说的。的确,如果日本人——无论军人
还是老百姓——没有把国家的命运与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就不
会出现满洲危机。这一过程开始于19世纪末,而日本的几代人逐渐认为这种
控制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支配势力有许多因素。一个是军事和战略的,与日
本的实力与其他强国实力的对比有关。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
它自己有权利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在于它可能成为日本面临的潜在敌人,
特别是俄国的一个基地。第二个是地理和经济的,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
和完全依赖外贸的国家的生存条件。很简单,中国曾经是大豆、铁、棉花和
其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还是占日本出口总量1/5到1/4的市场。第三
个因素更多是心理和文化的。日本人认为,作为一个曾成功地进行自我变革
并结束了西方支配的亚洲国家,日本有义务,甚至有权利,来领导其邻国,
特别是中国,走向类似的变革道路。最后,也许比上述因素更为重要,是国
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与国外事务之间的联系,要求强硬的外交
政策只不过是重新调整国内社会和政治优先事项的运动的反映。
改革派的进攻采取要求国内改造的方式,以便在日中关系中推行新政
策。在1931年9月的沈阳事件之前出现的阴谋、暗杀和武装政变的企图不是
偶然的。这是将结束商业、官僚和‘自由’知识分子统治的国内改造运动的
对外对应物。然而这并不意味改革派想回到工业化前的过去。除少数几个‘平
均地权论’的鼓吹者外,那些阴谋家和他们的支持者认识到经济增长的需要。
事实上,他们的想法是利用满洲的空间和资源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高农
业产量以及普遍的福利。沈阳事件前夕,在满洲的23万日本平民既是日本经
济衰败的象征,也是日本经济希望的象征。在阴谋家们的眼里,他们也体现
了国家领导层的失误,后者似乎忽视了在满洲的同胞们的利益。在本土的政
府似乎很满足,不关心他们的处境,只想到国内的稳定和秩序是国际秩序的
前提。①
然而,当满洲的日本人发现自己正在成为被唤醒的中国爱国主义的靶子
时,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了。到1931年,满洲的对外事务已被置于南京的控制
之下,东三省成立了新的运输委员会,计划建立一个统一的铁路和电讯系统,
并在满洲各省会建立了国民党分部。①尤其明显的是中国人热心于建筑自己的
铁路来削弱南满铁路,开发葫芦岛港与大连抗衡,并通过拒绝延长租借地或
① 沈阳事件即“九一八”事变——译者。
① 入江昭:《帝国主义之后:探求远东新秩序,1921—1931年》。
① 臼井胜美:《满洲事变》,第11—12、19—20页。
阻止本国劳工为其工作以逐步遏制日本的矿业和林业。在满洲的高丽移民是
数量最多的在中国的“日本人”,他们在从事农活时遇到愈来愈多的困难。
正当间岛的高丽农民为逃避日趋恶化的经济状况被迫迁越鸭绿江时,中国当
局禁止当地居民出卖或出租土地给外国人。
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是一场正经历严重经济困难的工业国与决心恢
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由中国人袭击在满
洲的高丽农民而引发的直接对抗是象征性的。高丽人是日本迅速工业化的受
害者,殖民政权使他们无家可归,无地可种。在日本人看来,这些高丽人是
最无足轻重的一部分人,但他们在满洲的状况,却受到日本当局的关注,因
为他们指望该地区能减轻国内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在中国人眼中,为了
国家的重建和国内的稳定,防止外国进一步的蚕食是至为重要的。日本的经
济困难是它自己的事,而解决这一困难不应以牺牲中国的主权为代价。中国
人也许会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