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想的热望与绝望情绪的交织——《还乡》

  《还乡》是哈代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在历经《穷汉与贵妇人》的夭折、《铤而走险》、《伊沙贝拉的才能》的沉默、《远离尘嚣》的成功之后,作家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日趋成熟。1878年秋,《还乡》脱稿,不过它得以出版面世,则是在两年之后。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它靠作品中主人公理想与绝望之间矛盾与冲突的雄浑深厚的底蕴而震撼人心。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克林·姚伯是一个颇有经营头脑的青年珠宝商。他深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巴黎腐朽奢华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于是便还乡过宁静安逸的农村生活,并准备献身教育事业。但他的新婚妻子尤思塔西亚则希望离开沉闷单调的穷乡僻壤——埃格登荒原,到繁华的大都市去接受现代文明洗礼。她正是抱着这一目的才同克林结婚的。

  尤思塔西亚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她美艳绝伦,像“夜的皇后”,有火一般的激情,但性格任性放荡、独立不羁。她亲口说,她一生最大的厚望就是让男人爱得发狂,爱情是她最大的慰藉,“只有爱情才可以解除她的岁月里腐蚀她的那种寂寥。”到巴黎去享受“城市快乐”是她的宿愿。她对丈夫克林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他既不能满足她永无厌足的情欲,又不能带她离开埃格登荒原。在极度的失望中,她毅然同婚前与之相爱的青年韦狄——克林的表妹夫——私奔,结果两人在通往巴黎的路途中溺水而死。

  与之同时,克林在家乡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遭受挫折。因为农民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不支持他的活动。他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追求理想的热情,最后当了传教士。在经历了人生过多的失意之后,他疲倦地说:“我们不能打算在人生舞台上光荣前进,只能计划不丢脸地退出人生舞台。”

  《还乡》有别于哈代以前六部长篇小说的显著特点,就是他创作的悲剧主题大为增强了。作品中到处充盈着对人民现存生活条件极度不满的感情。精神世界的燥动不安,以及对理想的热望与绝望情绪的交替,是这部书的主人公的显著特点。

  这部长篇小说描述的重点是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克林·姚伯和尤思塔西亚,他们在不同的方面体现着对世界混乱现象的抗议思想。但是,二者抗议的性质和积极理想的实质是根本不同的。

  克林·姚伯在童年时代就模模糊糊地梦想着为公共福利做些有益的活动。他在伦敦和巴黎两个巨大的资本主义文明中心生活了很长时间,对资产阶级疯狂攫取金钱的原则充满敌视和反感。这种心情的产生,使他在都市中迷失了目标与方向。于是,他在精神上完成了对故乡的回归。

  克林回归故乡埃格登荒原后,指望在这里找到新的力量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他亲眼目睹了埃格登劳动者极端贫困和备受压迫的现实,从而充满了对人们困顿生活的忧虑和同情。于是,他自觉地为同乡的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积极的活动。

  然而,克林的教育计划是站不住脚的。他很悲惨地变成一个孤立无援的人。哈代深刻而客观地揭示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克林深入私有者的利己世界是跟他的理想相敌对的,但他本人的性格特点中就带有不少利己主义的成分。这一点使他难以与普通劳动者融为一体。更为残酷的是,他和尤思塔西亚白头偕老的个人希望也由于二者志趣难投而破灭了。这里面无疑包含着巨大的悲剧因素。

  尤思塔西亚跟克林相反,她与埃格登的乡村劳动者缺乏有机的联系,对于他们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艺术观念等则抱着不赞成甚至是轻蔑的态度。这是她千方百计离开故土的重要原因。尤思塔西亚只是很冷静地审视乡村生活的守旧和简陋,却不能认识到纯朴的民风中人们性格的优美和道德的高尚。在这一点上,她与克林的看法是背道而驰的。

  尤思塔西亚想要摆脱乡村生活,这本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向往,无可厚非。然而。她的抗议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抗议的根本,来自于她大脑中根深蒂固的利己主义思想。如果说克林梦想的是改善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话,那么,尤思塔西亚的“反叛”归根到底是以追求富裕“城市”生活的小市民意愿为基础的,只不过用浪漫性的豪言壮语遮盖一下罢了。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尤思塔西亚身上闪烁着的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光辉,亦或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她还是一个旧时代的新女性。

  在谈到《还乡》悲剧性主题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别重要的主题——自然主题。自然主题作为哈代作品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他的小说和诗歌中屡屡闪现,这同哈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不无关系。这一主题在《还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乡》开头时埃格登荒原的壮丽描写,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在这里,作者把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以人的灵性。其中的自然景物、经济结构、社会秩序以及生活在荒原的人们的风土人情、思维感受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哈代独特的塞克斯风情和环境氛围,于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既有独特的自然景物,又有深厚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但是,哈代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的描写毕竟只是一种依托;抑或说,那是威塞克斯的表层描写,它的深层含义则在于表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和在这个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感情心理的综合形态,即文化心理状态。

  过去和未来的事件无穷无尽,人的活动充其量不过是大宇宙活动中一个极其短暂的插曲。多少世纪过去了,多少世代更迭了,大自然依然不变,依然强大,按照自己的方式计算时间的流逝,似乎从不为尘世的悲苦与贫困所动。不过,在《还乡》中,大自然并不永远是冷漠无情的。它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显得生气勃勃;它对于亲近它的人们 (少年克林、朵荪等)怀有好感,对于那些前来埃格登、有意玷辱传统尊严和真挚感情的人们则冷酷无情(尤思塔西亚与韦狄的死亡)。

  《还乡》是哈代的长篇小说中比较出色的一部。该书一出版便引起很大的轰动,甚至有些评论家认为《还乡》是哈代最出色的小说。这溢美之辞尽管说得有些过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读者和评论家们对《还乡》的认可与肯定。

  一个有品格的人的故事——《卡斯特桥市长》

  《卡斯特桥市长》一书出版之前,哈代所写的主人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其形象的不鲜明性。在这些作品中,哈代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对景物的描写着墨颇多。甚至不少评论家曾经说,哈代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大自然。这一特点在 《还乡》和《远离尘嚣》中都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因此都谈不上是人物塑造的力作。但是,《卡斯特桥市长》却为哈代的小说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面,它不仅在小说的悲剧性情节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在这部小说中,埃格登荒原已让位给一个人物——亨切尔和一个城镇——卡斯特桥市。下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亨切尔是一个懒散、酗酒的打草工人,贫困生活所带来的压抑情绪时常常困扰着他。在一次醉酒中,他把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卖给了水手纽森。次日酒醒后,他为自己的过错悔恨不已。发誓从此后滴酒不沾,痛改前非,发奋图强。

  十八年过去了,亨切尔已经成为一个富裕的干草粮食商人,并当上了卡斯特桥市的市长,这时,被他卖掉的结发妻子由于得到纽森亡故的消息,感到生活无着落,带着女儿回到卡斯特桥市。亨切尔为怕当日出卖妻女的丑闻张扬出去,同妻子复婚。婚后不久。妻子去世。临终时,她告诉亨切尔,她带回来的女儿并非亨切尔的亲生女儿,而是她跟纽森所生。这对亨切尔的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灾祸接踵而至。在事业上,亨切尔刚愎自用、固步自封,经营方式落后,被代表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对手伐伏里击败,他的情人露西塔也在他最需要慰藉的时候离开了他,并和他的竞争对手伐伏里结了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