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小城-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只能修在周庄,周庄也不是这个世界的产物。
  实际上陈先生的精神展现并不是《双桥》这幅极为清雅的油画。十四前,我曾经看过一幅让我震撼许久的油画作品,油画创作于文革时期,是一大群解放军战士在南京总统府上竖起了五星红旗,扯掉了青天白日旗。整幅画面充满了浓烈史诗般的壮美和开阔的气魄,无论是从透视,还是从角度,都是一幅震人心魄的作品。
  后来我去南京的时候,听朋友们说,因为还没有建国,当时竖起的是一面红布。后来作画的时候,上海美术组的一位青年画家突发奇想,改成了一面五星红旗,虽然违背史实,但仍然成为了千古名画,流传于世。
  这幅画的作者,就是陈逸飞。
  站在双桥下面,听见桥下乌篷竹船的船橹击碎河水的声音,这个声音仿佛来自无垠的宇宙和太空。无形之间,陈逸飞似乎已经成为了周庄的保护者。整个周庄的人虔诚的感谢着陈逸飞——这并不完全根源于带来的经济效应,周庄是人群聚居的地方,陈逸飞发现了周庄的价值,也发现了周庄人的价值。
  有认识陈先生朋友写文章说,陈先生就像这周庄的流水声,总是从最深邃的地方发出最迷人的声音。
  我说,陈先生应该是整个周庄,无论是深邃,还是迷人,全部收与心胸之中。
  另外一个不该忘记的人,就是沈万三。
  平心而论,对于沈万三的评价,绝对不能按照他的籍贯来评价。就像评价胡雪岩一样,徽州巨富并不是在徽州起家。中国古代的商人是一种辛苦的职业。他们和学者不一样,学者需要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早期教育的熏陶,在中国古代,籍贯的重要性已经远远的高于其任何地方的意义。这难道是家族观念的原因么?
  在我之前的考察中,我一直在找讯者中国文化的渊源和重心。是福建?是江西?还是四川?最后在闽学上面我遇到了一个极大的误会——一直认为理学的发祥地和兴盛地江西东北是中国文化的重心。当我把这个问题求教于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时候,周教授只说了两句话:“东南财富地,江南人文薮”。
  这句话触动了我决定来这里的初衷,六七百年,这里一直是那么的兴盛。从“扬一益二”到“苏湖熟天下足”,沈万三在这里成为了举国巨富,胡雪岩在这里成为了红顶商人。这里靠海,有着上天特有的恩宠。再怎么样,也是国内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古代不重视商人,这个并不奇怪。重农抑商也是明代皇帝的执行法则。沈万三带动了整个周庄甚至江苏的财富,他的策略,其实现在看来很简单,就是货物交换,海运输出。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海运是世界领先的。南宋时在临安一带修建的船坞在沈万三那个时代还能使用,沈万三把它们修了修就下海了。不多久,他的名气波及到了山东、福建,甚至于使整个中国。
  后来,还有一个人也知道他的名字了,那个人,就是朱元璋。


三人成城(3)


  在专制的时代,遇到一个暴君是很可怕的事情。其实仔细想想,暴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暴君本身就是一个昏聩或是多疑的人。朱元璋就是一个这样的皇帝,就在他即位不多久,他就将沈万三逐出周庄,让他全家去了云南。
  我曾经走遍了云南的所有地方,可惜没有找到事关沈万三的任何痕迹。到了周庄,正逢旅游节,在一个叫做银子浜的地方,有一个水下墓地,在水面上只能看见一点点坟头,估计十分坚固。当地人说,那就是沈万三的墓冢。末了朋友补充一句,如果沈万三死了不送回来葬,周庄一样不记得沈万三。
  是他的子孙从云南把他的灵柩送了回来,又在这里建了沈厅。
  走近沈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在这个地方,张厅沈厅吴厅太多,这里出现了太多的社会贤达,涌现了太多的工商巨子,而沈万三,只是其中之一。
  沈厅里面站满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都在一个小放映厅里耐心的听着解说员的讲解。在太多游客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浮躁的神色,他们把沈万三已经当做了财神,甚至还说沈万三发财的原因是有一个聚宝盆,在里面放一文钱,就可以“月得十翻之利”。
  如上的观点固然可笑,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沈万三那个时代,在苏州已经出现了织布工人和织布作坊,那个叫沈万三的人,实际上是最早的民族资本家。
  织布机的呜呜声和船桨的哗哗声,成为了一个民族工业的滥觞。
  历史记载沈万三发家致富的原因有很多,每一条原因都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说历史学家陈兆弘先生在大作《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中明确的肯定了沈万三的发家是源于“垦殖”;而《周庄镇志》和《苏谈》中则夸张的说沈万三是因为受到岳父的馈赠而成为大富翁的;历史学家吴晗则执意认为沈万三的巨富,是和海外贸易有关。其实无论怎样,这都不成问题。
  关键在于,沈万三没有被周庄忘记,在周庄人的眼里,沈万三依然是一个通天巨富。因为他依然给周庄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直至现在。
  叶楚伧这个人,历史的评价并不高。即使在《金陵春梦》里面,也作为一个灰色人物出场,这很不公平。因为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南社诗人“楚伧”竟然就是周庄人。在中国古代,诗人太守、诗人刺史层出不穷,诗人做到中央文官长,可能就只有叶楚伧了。
  读书人做官,也是其他读书人所不齿的。所以叶楚伧才会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生前的叶楚伧,和柳亚子、苏曼殊一起发起了南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面,诗歌中的南社和新月社都是一流的作家群体,可惜,这些成员几乎被忽视了。
  一看见叶楚伧是周庄人,心里也踏实了许多。在叶楚伧孤故居里面,我看见了他早年的手迹、遗物。那些东西即使在现在,也不昂贵。叶楚伧去世后并没有留多少遗产,一旁有一个导游说,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他的子女捐赠的。
  在中国很多古镇,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故居、古镇层出不穷,大量的文化和精神要义都涌塞到了一起。文化的近亲繁殖并不可怕,相反,在叶楚伧这里,更能体现出一种厚重出来。
  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叶楚伧并没有在周庄住太久,南京就在周庄的上面。他在南京政府任职,也常常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作为一个乡土情感浓厚的知识分子,叶楚伧利用自己在假期的时候,伏案周庄,写下了了长篇小说《古戍寒笳记》和《如此京华》。
  可惜,这两本书都已经无从可寻。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具有传统气节和传统利义观的读书人来说,我们的观点强加于人是否会过于苛刻?站在叶楚伧故居堂屋与厢房的交界处,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这种利义观,似乎是中国人特有的利义观,这种观点,只能对己,而不能对人。
  叶楚伧是一个明白人,尽管他的好友郭沫若评价他“星斗罗于胸中,风雷动于腕底,文则雄健,诗则高古”。抑或是同乡沈万三的缘故?他做人做事一向低调,即使在病逝之前,都嘱托自己的子女“切莫张扬,恐为人所算。”
  他是一个典型而又传统的书生,没有任何挂念,没有任何私心。
  三个人撑起一座古城,在中国似乎不是少数。在湖南的凤凰,我也了解到了三个人,黄永玉先生、沈从文先生和熊希龄先生。但是他们身上更多地是一种读书人的纯朴,而没有商人的灵睿和政治家的城府。所以说,凤凰这个地方,更多地是一种敬意。
  当我走出周庄时,无意中再次瞥见了那座曾经的双桥。正是他的主人,身上映射出了同乡叶楚伧和同乡沈万三两个人的影子。正是这种影子,才让一个默默无闻的水乡变成一个通灵深邃的所在。


园林心态(1)


  在中国有一种建筑是怪异的。
  世界有很多种建筑,他们都能代表一种独有的风格。比如说拜占庭建筑的博大,文艺复兴建筑的激昂,希腊建筑的沧桑,罗马建筑的质朴,伊斯兰建筑的优雅。这些建筑总的来说都是一种传统的审美观点所导致的——建筑本身是生活所需要。即使到了中国,建筑一种功利性极强的空间艺术。唯独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住房。但是在住房之外却有着一个比住房大百倍千倍的空间,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