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小城-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国并在东方建立起强大的宋王朝的时候,他慢慢消沉了,独善其身成了他的最后退路。他也曾经像他父亲一样填过几首像模像样的词赋,但是始终没有成名,甚至连出版结集都没有,于是,他就和他的儿子孙子们聚集到了这个村落里,通过读书和做官这两条道路完成祖祖辈辈未了的期望。


深邃李坑(2)


  当历史的时空到了明代末年这个极为特殊的时代的那一刻,万历十五年,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颇为出名的年份,英格兰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如火如荼的正在进行,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封闭的帝国来说,唯一所能记忆的就是首辅张居正的离世,这个大人物的离开导致的直接恶劣后果就是将资本主义这个世界化的东西拒绝到了门外——这个封建王朝再一次的丧失了发展的绝好机会,然后就是皇宫里面的各种政治斗争和朋党压轧。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发生的一切,到了李坑这个小地方已然是波澜不惊。但是,有一个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一切,他就是李申。
  这个从明王朝自动告老还乡的吏部尚书最后还是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在奏折里他一再申明“年岁已高,耳聋齿落,有负圣托,恐难从命”,作为最后一个离开朝廷的改良派官员还是选择了逃避,穷则独善其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叫做李坑的地方。
  他带给李坑的直接好处并不是他那篇洋洋洒洒的《陈鞭法折》,而是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第一次在李坑开始了他的生意人生涯。弃政从商,自古就有陶朱范蠡,而现在这位穷途末路的政治家也开始步古人后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商人,唯一所不同的是,他把生意做到了海外。
  据县志记载,他的第三个儿子李翔最后到海外定居,至于到了什么国家我们已经无从可考。明代末年的造船业已经相当发达,就算是到大洋洲或是美洲都并非力而不能及。时隔几个世纪,再去探究这种飘渺的渊源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或许我们现在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李坑群沧桑的古建筑群面前沉吟片刻,抚一抚浮燥的心跳。当我们面对那些财富杂志上的海外华人工商巨子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可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正在流淌着李坑人的血脉。
  当我站在桥头时,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离我们很近,但是我们却把它想象得很远。
  李坑的古建筑群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为华丽的建筑,白墙上镶嵌着古色古香的雕花和书法。以及灰色的屋瓦,黑色的房檐。远处的高大但又不失细腻的牌坊,近处有些陈旧但又有着独特气质的乌篷船,眼前的朱门正在回响着历史所赐予的声音,而脚下的青石板路却是刻满了岁月的伤痕。
  和历史近距离的接触我还是头一次,随便走进一家农家小院,里面所陈列的一切都是让人敬仰的文物,连普通的桌椅板凳都能找得到历史所留下来的痕迹。好客的农家主人给我们介绍房子的历史以及家庭背景,或许在那些朴实无华的身体里流淌的却是正宗的帝王血脉。
  于是那些破旧昏暗的房子再次使更多人产生了神秘感,或许这里的人却是被更多的人看来是敝帚自珍,甚至有些矫情。在一个发达前卫的后工业时代,关于祖先的传说似乎被更多的人看作是一种迂腐,而在他们说话的爽朗和那种纯朴的民风之间,似乎没有人能够明白为什么他们对于祖先的热爱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在那些昏暗的古宅里和那些破旧的巷道之间,我想起了好友刘卫东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能够住古房子的人是一种资格,一种血统的资格。
  我并不想在这里陈述血统论这个原本十分荒谬的理论,但是我明白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自豪的,他们的祖先给他们留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白。直至现在,他们的桌面上都供奉着千白年之前祖先们的灵牌。我曾经走进一户这样的家庭,老人是前清举人,已经过世,老人的儿子已经八十多岁,是中正大学的毕业生,后来成了右派回家乡教书,孙子是老三届的毕业生,现在在外面做生意,而重孙子在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法律系。当我走进这间屋子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无比安静,似乎没有任何张扬的氛围,唯一吸引我注意力的就是在正堂桌面上的那块老人的灵牌和遗像。我知道,那位北大的学子应该虔诚的感谢他的曾祖父,这位本该写进历史书的人物却在这样一个昏暗的屋子里享受着后人们朝夕的供奉,香火缭绕,青烟氤氲。关于文化传承的时代,在李坑这个并不算繁华的地方仍旧还在无限的继续。


书生们的去处(1)


  关于万卷楼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会想到一个叫陈寿的人在那里写完了《三国志》这部千古流芳的著作。然而此万卷楼绝非彼万卷楼,同名不同地自古使然,然而丽江的万卷楼远远比陈寿的万卷楼要高明许多,惟一所相同的是,这两个地方都云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书生。
  万卷楼是整个丽江古城最雄伟的建筑,这个建筑将会因为这个古城的华丽与古朴而声名远播。在这个纳西族与中原文明精神气质联系的纽带上,古往今来的故事似乎在倾诉着书生们的历史童话。
  据考证,这栋奢华的藏书楼是元代纳西族自治首领木增父子所建立,至于如何修建以及如何施工,这些都无从可考,惟一所能说明的,就是这栋楼在当时来说,在整个云南省都是首屈一指的藏书楼。
  当年的万卷楼里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众多被木土司请来的中原通硕大儒们在烟雾缭绕中教授着中原文化的精髓。一栋宏伟的三层楼建筑,按照当时的说法,一楼读书,二楼藏书,三楼写书,如此的设置确实给当时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硬件设施。
  文化的繁荣于是成了整个古城繁荣的最初动力,在木府那座高广气派的石牌坊之前,熙熙攘攘喧嚣的街道上极尽一个时代的繁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脚下的青石板路已经变得无比光滑,而参天古树正在晚霞的映射下往游人身上洒下星星点点的光芒。
  在那个突然繁荣的时代,所有一切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文化人的身上,于是徐霞客、董其昌、顾炎武这些各个时代的大学者们在这栋奢侈的书房里来了又去了,带来了他们的学识和观点,带去了对整座城市的思考和了解。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我所知道确实是极为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中原文明对于少数民族文明的极大影响。或许是我个人所受的思想教化,但是这种文明的渗透,在万卷楼我确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木氏父子在丽江的统治,更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文治,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常用的武治。他们深深懂得社会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整个木府灵气通透,充满了中原文化的文化张力。而在这个几近宫室之丽的藩王宅第里面,万卷楼高高的矗立在回字结构官邸的正中间,在积累中慢慢的爆发,俯瞰着古往今来的灵魂。
  似乎所有的读书人都钟爱一个叫做书房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却承担着文化一个过渡,在更多的情况下书生们在这里获取到了文化的内涵,然后再将文化的内涵传播出去。关于藏书的本质,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种藏书实际上处于一种“重藏轻用”的炫耀状态,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私人图书馆供应的是整个地区的知识分子。
  范钦晚年做云南右布政的时候,曾经到访过这座恢宏的藏书大楼,并发出“有几家如此奢华,汗牛未能充栋”的感叹,当他回到宁波老家的时候,举全家之力,于是兴建了名垂千史的天一阁,算是满足了当年访问万卷楼时的未了的夙愿。
  关于藏书的渊源在中国似乎无案可查,这个历史是一个极为遥远的历史。但是关于少数民族贵族或是知识分子藏书,万卷楼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但是木氏家族却没有像范钦那样封闭,他们的藏书完全是大众化的一种广义阅读,一种中原文明的高度普及。如是公益的图书馆雏形对于整个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无论是凯撒的书房还是拿破仑的阅览室,抑或是安第留斯的书山卷海,这些弹奏着人文精神的音符的客观个体,在整个历史中都扮演着一如灵魂般的角色。
  当我走到有些看似破败的楼梯上时,一股文化传承的力量袭面而来,东巴文化的冲力和张力再次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面数种民族文字的经典之作在里面保存完好,各类教派的经卷都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