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 月 郭沫若《女神》由泰东书局出版。
   10 月 12 日 《晨报》第 7 版独立印行,定名为《晨报副刊》。
   同月 郁达夫《沉沦》集由泰东书局出版。
   12 月 4 日 鲁迅《阿 Q 正传》开始在《晨报副刊》连载,至 1922 年 2 月 12 日刊完。
1922 年
   年初 浅草社成立。
   1 月 叶圣陶等主持《诗》月刊创刊。第 1 卷第 5 号起改为文学研究会刊物。
   同月 《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办,编撰者有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人。
   3 月 《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4 月 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组织湖畔诗社,出版《湖畔》诗集。
   同月 歌德《少年维持之烦恼》(郭沫若译)由泰东书局出版。
   同月 胡适主编《努力周报》创刊。
   6 月 文学研究会编持集《雪朝》出版。
   7 月 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发表于《小说月报》第 13 卷第 7 号。
   冬 蒲伯英、陈大悲等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1923 年
   1 月 胡适创办《国学季刊》,发起整理国故运动。
   同月 王尔德戏剧《沙乐美》(田汉译)由中华书局出版。
   同月 冰心《繁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月 胡山源主编《弥洒》月刊创刊。
   3 月 《浅草》季刊创刊。
   4 月 张君劢、丁文江等发起“科学与玄学”的论争。
   5 月 《创造周报》在上海创刊。
   同月 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和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发表于《创造周报》第 2、第 3 号。
   6 月 《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创刊。
   7 月 21 日 《创造日》创刊。
   8 月 21 日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发表于上海《新闻报》,连载至 22 日。
   同月 鲁迅《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9 月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集由晨报社出版。
   同月 闻一多《红烛》(诗集)由泰东书局出版。
   10 月 沈雁冰《读〈呐喊〉 发表于《文学周报》第 91 期。》
   12 月 邓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发表于《中国青年》第 10 期。
   同月 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参加组织新月社活动。
1924 年
   1 月 田汉创办《南国》半月刊。
   5 月 恽代英《文艺与革命》发表于《中国青年》第 31 期。
   8 月 《洪水》周刊在上海创刊。
   9 月 15 日 鲁迅作散文诗《秋夜》 散文诗集《野草》,为首篇。
   10 月 《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
   12 月 5 日 《京报副刊》(日刊)创刊。
   同月 《现代评论》周刊创刊。
1925 年
   1 月 蒋光慈《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发表于《民国《觉悟》副刊。日报》
   4 月 鲁迅编《莽原》周刊在北京出版。
   5 月 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连载于《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76 期。
   同月 发生五卅惨案。随后, 学周报》等报刊纷纷发文《文揭示五卅惨案真相,谴责帝国主义暴行。
   7 月 章士钊在北京将《甲寅》复刊为周刊。
   8 月 《苏俄文艺论战》(任国桢编译,鲁迅作前记)由北新书局出版。
   9 月 鲁迅支持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组织未名社。
   10 月 陈翔鹤、陈炜谟、杨晦、冯至等在北京组成沉钟社。
   10 月 1 日 徐志摩开始主编《晨报副刊》。
1926 年
   3 月 《创造月刊》创刊。
   同月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发表于 25 日《晨报》。
   4 月 1 日 徐志摩在《晨报》辟《诗刊》副刊。
   5 月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发表于《创造月刊》第 3 卷第 1 期。
   6 月 17 日 《晨报》《剧刊》副刊创刊。
   8 月 鲁迅《彷徨》由北新书局出版。
   同月 沉钟社办《沉钟》月刊创刊。
   8 月 26 日 鲁迅离京南下。
   9 月 狂飙社在上海成立。
1927 年
   1 月 成仿吾在《洪水》第 3 卷第 35 期发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开始讨论“文学革命”问题。
   7 月 鲁迅散文集《野草》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8 月 蒋光赤、钱杏邨等筹备成立太阳社。
   10 日 鲁迅由广州赴上海。
   11 月 方璧(茅盾)《鲁迅论》发表于《小说月刊》第 18卷 11 号。
   12 月 《语丝》迁上海出版。
   冬 冯乃超、李初梨等由日本归国,展开后期创造社活动,并提倡革命文学运动。

第二章 鲁迅(一)
    鲁迅是 20 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1881 年 9 月 25 日鲁迅诞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从小就受了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正统文化,以及佛、道、墨、法等非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以后在南京求学 (1898…1902 年)及日本留学(1902…1909 年)期间,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1907 年发表第从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 1936 年 10 月 19 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 16 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鲁迅同时又是 20 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注: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下同),550页)。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有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但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 年 5 月,《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注: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 6 卷,238 页),—-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在1918 至 1922 年连续写了 15 篇小说,于 1923 年 8 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 年 1 月第 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1924 年到 1925 年所作小说 11篇,则收入 1926 年 8 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注: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定音》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年版64页)。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他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注:鲁迅:《〈总退却〉序》《鲁迅全集》第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