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个人经验也束缚了创作的更大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容仍比较狭窄,题材、情节、形象也都有许多类似和重复。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新文学对时代现实的关怀、其所担负的思想启蒙的任务,以及 19 世纪欧洲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决定性影响,使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而鲁迅小说创作的极大成功,将“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足以与世界文学对话的高水平,这也是现实主义被众多新文学作家所认同,并逐步成为主流的原因。但在“五四”时期,并不存在现实主义独尊的现象,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
    在“五四”时期,虽然鲁迅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已经出现,但一般作家更加向往浪漫主义,各种文体的创作中都充溢着强烈的主观情绪与抒情色彩。从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自由体诗,“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到冰心、宗白华的哲理小诗,风格各不相同,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流露,注重艺术的想象,却又是共同的,都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特征。“问题小说”许多也是从内心的角度反映生活的,它的作者提出和探究人生社会问题时,常常真诚、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性也表现得很普遍。而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将“大胆的自我暴露”推向极致。同样,在同时期田汉等作家的话剧创作中,也可以看到秾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五四”时期新文学创作普遍倾向浪漫主义,也是一种历史转变时期社会心理的反映。觉醒了的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他们痛恨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朦胧地预感到新时代的来临,在新旧思理想与现实冲突中,他们是特别渴望能将自己的苦闷、伤感和希望充分表达出来的,以主观性和抒情性为特征的浪漫主义,就必然成了他们最适用的方法。然而“五四”又是一个“收纳新潮,脱离旧套”(注: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169 页)的时代,一般青年作者在倾向浪漫主义的同时,还把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广泛流布于欧洲的新浪漫主义——也就是现代主义,作为最新的先进方法来介绍、尝试和仿效。现代派所强调的转向内心,寻求自我,探究人生的主题,以及追求象征、怪诞、神秘的种种手法,对各种流派的作者都有程序不同的影响。创造社一派作家和诗人,注重表现病态心理和潜意识,李金发等象征派诗人注重暗示、联想与
怪诞的表现,甚至鲁迅《野草》在发掘、表现幽微的灵魂深处时,显然也都接纳了现代主义特别是象征派的某些手法。现代派手法的运用,对于突破传统文学的框架,以及扩大新文学艺术表现的深度等方面,是起到积极作用的。只是到了第一个十年的后期,一般新文学作者在进行了各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之后,逐渐都转向现实主义。这种转变,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收获更大一些。如偏于客观写实的乡土小说的兴起,作品表现的角度从个人圈子转向社会底层,从提问题或重抒情转向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上显然更加成熟了。诗歌的发展路向比较复杂。第一个十年史期出现的新月派对诗歌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强调,后期蒋光慈等人关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提倡,以及李金发等人象征派诗歌的理论提倡与艺术试验,都预示着在第二个十年诗歌艺术将有一个更加多元的发展。

 附录:本章年表
1915 年
   9 月 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第 2 卷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1916 年
   12 月 26 日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 年
   1 月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新青年》第 2 卷第 5号。
 同月 陈独秀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京。
   2 月 陈独透《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第 2 卷第 6号。
   5 月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发表。
   12 月 《申报》副刊编辑、鸳鸯蝴蝶派文人王晦钝为《中国黑幕大观》作序,提倡黑幕小说。
1918 年
1 月 《新青年》第 4 卷第 1 号出版。从这一号开始,采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同时编辑部扩大,由有鲁迅、李大钊等参加的《新青年》编辑会同仁轮流值编。发起征集全国民间歌谣。2 月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
   3 月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创刊。
   同月 《新青年》第 4 卷第 3 号同期刊出王敬轩(钱玄同化名)《给〈新青年〉编者》和刘半农《复王敬轩书》,即所谓“双簧信”。
   4 月 《新青年》第 4 卷第 4 号辟《随感录》专栏。
   同月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第 4
卷第 4 号。
   5 月 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
   6 月 《新青年》第 4 卷第 6 号《易卜生专号》出版。其中发表了胡适的论文《易卜生主义》。
   10 月 北京大学新潮社成立。
   11 月 15…16 日 在北京天安门庆祝协约国胜利讲演会上,李大钊以《庶民的胜利》为题发表讲演。同月,又撰《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同时发表于《新青年》第 5 卷第 5 号。
   12 月 周作人《人的文学》发表于《新青年》第 5 卷第 6号。
1919 年
   1 月 《新潮》月刊创刊,北大学生罗家伦、傅斯年等主编。
   同月 《新青年》第 6 卷第 1 号以《黑幕书》为题,发表宋云彬致钱玄同信以及钱的复信,发起批判黑幕小说。
   同月 周作人《论黑幕》发表于《每周评论》第 4 号。
   2 月 17 日 林纾《荆生》发表于《新申报》,连载至 18 日;3 月 19…20 日,又在该报发表《妖梦》。
   3 月 4 日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发表于《晨报》,连载至 5 日。
   同月 18 日 林纾在北京《公言报》 《致蔡鹤卿太史书》发表。蔡元培于同日写《答林琴南书》予以辩驳。蔡文发表于 4 月 1日《公言报》。
   同月 刘师培、黄侃等编《国故》月刊创刊。
   5 月 4 日 北京五千学生集会游行,反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爆发,得到各地学生的响应。
   同月 李大钊协助《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
   同月 《新青年》第 6 卷第 5 号辟《马克思研究》栏目。李大钊在其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6 月 上海《民国日报》增辟《觉悟》副刊。
   7 月 胡适在《每周评论》第 31 期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此后,李大钊等人对此文开展批评,形成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8 月 19 日 鲁迅散文诗《自言自语》等文在《国民公报》上发表,这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12 月 8 日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发表于成都《星期日》
周刊“社会问题”号。
1920 年
   同月 沈雁冰《小说新潮栏宣言》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1 卷第 1 号,彭吹介绍外国文艺思潮。
   同月 北洋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国文教材改用语体文(白语文)。
   3 月 胡适《尝试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同月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 月 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研究系张东荪、梁启超借此在《改造》杂志上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
   12 月 《新青年》第 8 卷第 4 号出版。该号辟有《社会主义讨论》专栏,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掀起社会主义问题论战。
1921 年
   1 月 4 日 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会,发起人有郑振铎、叶绍钧、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耿济之、周作人、郭绍虞等十二人。
   1 月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 12 卷第 1 号出版。本期起由沈雁冰主编。
   3 月 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汪仲贤、熊佛西等十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民众戏剧性,提倡“爱美剧”。同年,上海戏剧协社成立。
   3 月 鸳鸯蝴蝶派杂志《礼拜六》复刊,编者周瘦鹃、王钝根。
   6 月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组成的创造社在日本成立。
   8 月 郭沫若《女神》由泰东书局出版。
   10 月 12 日 《晨报》第 7 版独立印行,定名为《晨报副刊》。
   同月 郁达夫《沉沦》集由泰东书局出版。
   12 月 4 日 鲁迅《阿 Q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