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度享有盛名的铸炮厂,在英国与瑞典的优势面前逐个倒闭。 

     近代中期,德国商业的衰落,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三十年战 

争后,德国受《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约束,荷兰和法国控制了莱茵河下游和 

上游,瑞典卡住威悉河与奥得河在北海、波罗的海的出口,使德国处于四面 

被封闭的内陆国的不利地位。而在国内,战后分裂成300多个彼此敌对的独 

立邦国。在弗兰哥尼亚的484平方英里面积上,就分布有29个邦国。从17 

世纪下半叶到拿破仑战争,统治德意志领土的有9个大选侯,62个世俗诸侯, 

36个教会诸侯,100个帝国骑士,50个帝国城市以及一些特殊地区的领主。 

封建割据给流通造成重重困难。1730年,易北河从皮尔内到莱比锡一段不长 

的水路,就有32道关卡。境内关税壁垒,甚至没有相对固定的税制。度量衡 

和货币制度也随地而异,17世纪末各地使用的货币,多至6000种。在这种 

情况下,商业陷于停顿,利率最高达到3分,很多地区几乎处于自然经济状 

态。 

     在对外贸易上,德国因为没有统一的中央机构和关税保护政策,所以一 

起处于软弱地位。商人逐渐失去了主动性,德国的外贸实际变成了荷兰、英 

国和法国资本的业务代办所。昔日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科隆、汉堡等, 

实际变成了外国商品的堆栈。1695年,在汉堡就并存着10个邮局,分属于 

不同国家与城市的邮政部门。德国商人把工业原料和木材输往国外,把外国 

的廉价制品运入德国。德国经济陷入了手工业愈来愈缺乏竞争力,商业愈来 

愈萎缩的恶性循环。 

     商业绝不是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一块“飞地”。很多人在分析德国这一时 

期的经济活动中,往往忽略了人口 (包括数量和质量)这一重要因素。奥格 

斯堡的人口变动,每年都有记载,从 1627—1635年,奥格斯堡人口减少了 

29865人,1635年的总人口(包括外国人)只剩下16432人。18世纪初,在 

德国的基督教区内,每1万人中有260人是乞丐,当时科隆的5万人中有2 


… Page 41…

万人是乞丐。如果说,德国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还有令人瞩目的地方,那就 

是受战争和富人的欲望刺激而发展起来的军火和奢侈品买卖,还有在广大乡 

村地区的包买商。 



     (6)普鲁士王国的商业政策 

     普鲁士在经历三十年战争破坏之后,根本没有起重要作用的商业。国家 

奠基人腓特烈·威廉和腓特烈一世,除了建设陆军以加强军事实力外,主要 

着重于工业。腓特烈大帝继位后,商业开始受到重视。他在商贸以及有关财 

税、信贷方面的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结为下述五个方面: 

     工场手工业资本利益优先于商业资本利益。普鲁士在商业上,可谓是白 

手起家。政府在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同时,相当注意产品的适销性。官员们经 

常给企业寄样品和给予种种商业指导。为保护工场手工业资本利益,当时柏 

林的和波罗的海港口的进出口商,被强制只经营本国制品。由于普鲁士地处 

大河沿岸和入海口,过境贸易本是有利可图的事业,但只要外国制品有可能 

同普鲁士产品发生竞争,就要受到严厉限制。从而,普鲁士几乎同所有邻国, 

都处于持续的关税战之中。 

     垄断和专卖政策。国家对粮食实行垄断,定期收购大量粮食。在丰年运 

用其购买力,使价格不致下跌,在歉收年份,动用贮备以稳定粮价。在占据 

西里西亚后,粮食管理机构在波兰购进大批粮食,粮价已完全可由国家操纵。 

此外,国家垄断邮电事业、采矿业和木材出口。实行专卖制度的有烟草、咖 

啡等。 

     税收管理。1766年国家把间接税和关税从普通管理机构划分出去,成立 

了专门的税务机构,并任命法国人来担任领导。 

     海外贸易公司。腓特烈大帝选择新占领的有海外贸易传统的埃姆登,按 

照法国的模式,由国家参与并从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筹集资金,创办了第 

一家海外贸易公司亚洲公司,接着又创办近东贸易公司、海上保险公司和埃 

姆登鲱鱼公司。为了出口盐和蜡,国家创办了一家海上公司。 

     信贷。腓特烈一世时,王室企图通过征购贵族庄园,以削弱贵族的经济 

基础,从而与贵族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腓特烈大帝继位后,与贵族作出了 

和解,停止征购。在七年战争后,腓特烈大帝动用国库,解除了贵族债务, 

并通过建立省一级的信贷合作社来解决农业地产信贷问题。1765年,腓特烈 

大帝在柏林创办了皇家结算和信贷银行,以期提高普遍信贷的信誉。这家银 

行本应该向商人提供贷款,但实际上几乎无法运用发行货币的权利,因为人 

们对它的需求太少,存款已足够票据贴现之用了。更有意思的是,在腓特烈 

一世时,国王不理睬当时盛行的经济理论,将部分国家财富换成了硬金属储 

存在自己的地下室,以备战时所需。腓特烈大帝也不指望在发生战争情况下 

能找到私人捐助者,因此变本加厉将银币现金储存在地下室。现在皇家银行 

的建立倒是可以不受国家需要的干扰了。 

     腓特烈三世 (1797—1840年在位)时,施泰因的《十月法令》规定,无 

论地主或农民都可自由经营商业,并开征所得税。哈登堡继任首相后,实行 

可在普鲁士境内自由贸易和对外减低关税的政策。从此,普鲁士商业才有了 

自由发展的条件。 


… Page 42…

                                 4。俄 国 



     (1)俄国的村社和农奴制 

    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到基辅罗斯时代,村社的自 

由民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开始富有并兼并他人土地,另一部分人失去土地并 

进而丧失人身自由。此后,前者发展为拥有世袭地产的军役大贵族(波雅尔), 

后者沦为契约农或农奴 (赫洛普)。自由民的分化,促进了村社的瓦解。16 

世纪下半叶,俄国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为巩固国家政权,将全国土地一分为 

二,一部分为领主辖区,一部分为沙皇直接管理地区,并开始进一步发展农 

奴制。这一时期,俄国的农村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区别,表现为如下两个特征: 

完全的农奴制,农民被视为可任意买卖的“魂灵”;村社的再划分,村社通 

过连环保形式保证税收的完成。 

    整个17世纪,俄国农民按照其占有者及劳作性质分为数种类型,如国有 

农民、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和寺院农民。国有农民在国家及其直属的单位劳 

作,他们不直接依附于封建主,但必须为国家服役和缴纳赋税;宫廷农民属 

沙皇宫廷,专为沙皇宫室劳作和生产;地主农民所受压迫最深,不但为地主 

服劳役,而且要向地主缴纳各种农副产品等实物,人身自由几乎被剥夺;寺 

院农民系为在修道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根据俄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722 

年),在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各省在内的整个疆域内,总计有 1400万人。到 

18世纪末达到3600万人。在3600万人中,至少有2800万即九分之七的人 

处于农奴状态。俄国农奴制的巩固和扩大,经历了彼得大帝和叶卡特林娜二 

世整整两个时代。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彼得大帝(1689—1725年在位)为改变俄国的 

落后面貌,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 

丝毫未触动俄国的封建农奴制,相反,改革是依靠残酷剥削农民来进行的。 

彼得大帝为增加国库收入,通过征收人丁税及多种苛捐杂税,把沉重税负转 

嫁到了农民身上。根据1724年统计,俄国有540万男性农奴,国家陆军每年 

开支4000万卢布,恰好合每人74戈比,而僧侣和贵族则可享受免税。此外, 

农民还必须为地主和国家服徭役,如挖运河、造船、筑路、修建城堡。 

     叶卡特林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时代,俄国农奴制发展到了顶点。 

农奴制不仅限于中央黑土地带,而且推广到顿河、乌克兰及西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