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寿通道-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无论是对待任何事物,还是对待养生健身,只要能够懂得祸福相依的道理,
就能够使人明智起来,豁达起来,客观地对地自己,不至于被恶劣的情绪缠绕住自己,
永远做一个充满朝气的老人。 

失之东隅桑榆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东隅”是指东方日出处,比
喻早晨或早年;桑榆,本指桑树和榆树,夕阳西下时余辉映照在这些树上,因而代指日
落处,比喻黄昏或晚年。意思是说在某个方面有所失误,但在另一方面还会有所成功,
但是在更多的场合都是喻指年轻时有的志向未能实现,后来经过奋发而为之,到晚年还
是得到补弥和回报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对于离退休的老人来说更有特
殊的意义。 

有位离休的演员从小就喜欢绘画,当年参加军队文工团后,因为需要演员就服从工
作的需要当了演员,一干就是几十年。离休后他的第一选择就是上老年大学的美术系,
还一个绘画的夙愿。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找回了自我,成为一个出色的业余画家。他的
作品还参加了全国的老年画展,获得了优秀奖。 

当然,并不是每位老人的夙愿到晚年都能兑现的。夙愿以偿的前提就取决于勤奋好
学和健康的心理机制。南北朝学者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语》里告诫他的子孙说:“人
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接着他例举了许多名人成功的例子,来证
明他们都是通过晚学而成才的。如“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
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这些实例都雄辩地说明,要
想把失去的“东隅”找回来,就得发奋学习,持之以恒,矢志不移,才能夙愿以偿,描
绘出晚年灿烂的霞光。 

应该看到,老年人不同于少年郎,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拦路虎,这就
需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唯其如此,才能在实现夙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有位女教师退休后在家里无所事事,觉得非常寂寞,就想到老年大学学点东西。由于她
的目的不明确,只是盲从的随大流。见人家学外语,也报了外语班。结果记不住单词,
越学愈觉得没有劲头,就又改学书法。学了一段时间也不如他人进步快,自惭形秽,就
又改学跳舞,不管跳得好与不好,总算能够活动身体,才勉强地结了业。这位女教师学
什么也学不成的症结,就在于她的心理素质有缺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提出:
“身体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翻做成“事业成功的一半是心理健
康”,恐怕也是有道理的。其实,人的心理素质好,就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也能促
进事业的成功。《黄帝内经》里说:“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就是强调了健康的心理状
态是永葆青春的重要因素。这位女教师的弱点就在于“喜怒不节”,情绪不稳定,学什
么也塌不下心来,浮躁而又不愿努力,结果就“一事无成”,无端地浪费了许多宝贵时
间。真是划不来! 


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与练习,乃是“桑榆得”的基础。老年人因为大脑的记忆力衰
退,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已经减弱,所以无论学什么都不会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反复
地磨练。如果像那位女教师那样,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就什么也学不成。毛泽东有句
名言,是说任何胜利往往取决于最后的坚持一下之中。学习技能更是如此,遇到拦路虎
就退缩,是永远攀不到顶峰的。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的问题是,要想做到“失之东隅桑榆得”,就必须自己有个追
求,有种兴趣爱好,这是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大前提;而持之以恒的追求则是老有所
学和老有所为的基础。从青壮年时代就有的某种目标追求,往往成为老年人学习进取的
动力。如果等到了老年再临时抱佛脚,常常因为目标不明或者举棋不定,准备不足而中
途换马的。因此,要注意发掘自身的内在潜质,培养和发扬自己的优长,重新充实自己,
努力给自己创造一个再学习机会,以期在新的学习中开辟出自娱自乐的新领域。 

 

“初节易保晚节难” 

宋代学者龚昱编的《乐庵语录》里有这样的话:“初节易保晚节难”,“要看寒花晚
节香。”以其通俗的诗句阐述了人保持晚节的重要性。其实,古往今来一切品德修养高
的人都非常重视保持晚节的问题。我们从“愿坚晚节于岁寒”(杨万里)、“晚岁躬耕不
怨贫”(辛弃疾)等诗句中,不难看出古人是将保持晚节视为高尚美德的。 

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一些老年人却中箭落马,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谓
予不信,请看事实:有位校长是经党的一手培养,从一个童养媳成长为领导干部的,她
为了感激党培养,对工作一贯兢兢业业,原则性极强,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根本吹不到她
的身边。可是在临退休的前半年,她想组成一个没有她的存在,但仍有她的余威的“影
子政府”,就大幅度地调整了学校中层以上的班子。有些人觉得机会难得,就削尖了脑
袋往里钻。开始有人试探着给她送些礼物,都遭到拒绝,但是她毕竟不如青年人思想活
分,竟然被巧舌如簧的送礼者给说通了。这个闸门一开,就收了几万元的礼物。将一些
人扶上了马后不久,她也就被“双规”了。还有一个退休的管教干部,退休后心里一直
不平衡。见到一些他经手劳教的人,如今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妻妾成群,美女如云,
穿名牌,开名车,住豪华别墅。从讨厌逐渐演变成羡慕,也想把失去的补回来,于是也
踏进了“销金窟”,不料由于过度兴奋和紧张,因性猝死而身败名裂。 

应该说这两位干部都是属于“初节易保晚节难”的人物。像他们这样的晚节不保
的人,历史上也有先例。近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章炳麟在青壮年时期为宣扬排满的革命
思想,不遗余力,也对改良主义思想予以抨击,对当时的民主革命作出过贡献。可是到
了晚年他却从“捣皇派”变成了“保皇派”,甚至拥护袁世凯称帝。诸如此类的晚节不
保的人之所以会如此,究其因由不外乎是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巨
浪的袭击下,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作为,对自己以往持之以恒地追求的东西产生了怀


疑,甚至悔恨自己的正统,埋怨自己“中毒”太深。基于这样的思想“醒悟”,他们的
人格发生了分裂,丧失了一向自尊、自爱、自律和自重的人生观,亵渎了严于律己的品
格,失却了道德的约束,自然就容易经不起诱惑而下水了。 

社会上的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是因为在老人的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我国的传
统美德,也是因为老年人为社会、单位,以及家庭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吃水不忘挖井
人”,自然赢得后辈人的尊敬,从而使得尊老爱老蔚然而形成风气。基于此,老年人就
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自爱和自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后辈人
做出榜样。 

有鉴于此,老年人要保持晚节首先一点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
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远大理想,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承续的传统美德不要随便亵渎,应
该相信和尊重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始终如一,永葆革命的青春。既然大半生都做到了
自尊、自重、自爱,那么到了老年就更应该做到善始善终,不要让些许污垢沾染了自己
的灵魂。日常人们说的老年人也应该与时俱进,是强调老年人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要抱残守缺,停滞不前;而不是在乱七八糟的事情上也
同流合污。 

其次,甘于清贫,廉洁自律,不为各种物质利欲所诱惑,则能保持“无欲则刚”
的品格。据说邹韬奋就是一位甘于清贫而又严格自律的人,他主持生活书店十几年,没
有用过书店的一个信封、一张信纸,全是自费印制;也从不与他人相比,购置房产,生
活奢侈。老年人要做到保持晚节,必须做到拒绝诱惑,这是关键的一招。有的老干部倚
老卖老,为儿孙搞特权,争利益;有的老人想找回失落的东西,都是不能正视诱惑,往
往容易中箭落马的。 

再次,要认识到人的一生人品最重要。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