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寿通道-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血管为例,由于成年累月地摄入脂肪量的增多,血管的内壁逐渐沉积了胆固醇等脂类物质,管壁
就发生变厚变硬的硬化,质地发生退化。这就容易导致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发生。依此
而论,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逐渐降低,器官老化,自然是多事之秋。因之,老年人
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也是不足为怪的。 

然而,并不是每位老人都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的。有的老人对疾病怀有惧怕心理,一旦身
体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老人得病乱投医,不知道出哪门好,
甚至听信虚假的广告宣传,不惜高价购卖假药。还有的老人悲观失望,干脆就混吃等死,好像末日
将来临。其实这些心态都是不健康的。有位学者说过,一个健康的老人的标准,不仅要求身体没有
严重疾病,生活能够自理,还要具有正常的思维和情绪。就是说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健康的表现。
显然,上面提到的几种心态都与健康的身心无缘。 

要做到面对疾病情绪泰然,应该首先记住毛泽东同志的那句“既来之,则安之”的名言。的确,
无论出于什么因由,疾病已经确诊,就不必呼天抢地,怨天尤人,最为客观的做法就是“既来之,


则安之,完全不必着急”。因为疾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既然已经形成,它就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着急或怨恨都是没有用的。最为客观的态度是面对患病的现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放开
眼量,心态平和地治病、养病。这种精神状态就能使得患者笑对病魔心不惊,平平和和治疗疾病。
要做到这一点,就内在情绪而言,需要心静如同止水,放弃尘缘,不为功利目标所烦恼,任凭身外
有多少是非也不计较。虽说生病对工作多有不利,但能退一步进行自我安慰:我终日劳劳碌碌,没
有休息的时间,现在和不好好休息一下?这种情绪的安慰能够消解养病的急躁情绪,有助于静心休
养。就外在情绪而言,除了积极与医生配合之外,还要与高朋良友多接触,多谈论些出世开怀的言
语,或者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休息疗养。这样的客观环境,能够帮助患者的情绪不受干扰,保持平和
的心态。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很重视“防养之道”,所谓“防养”,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
小病之时防大病,大病之时防多病。一旦患了疾病,忧心似焚,气愤暴躁,只能是加剧病情,甚至
还会娘就更严重的疾病。宋代的司马光在《与范景仁第四书》里写道:“医术治已病,平和心气治
未病。” 如果患者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新的疾病连锁性地发生。这样
就有利于单纯疾病的治疗,使身体尽早恢复健康。 

在配合医生治疗的过程中不要有精神负担。据一位脑外科医生朋友告诉我,他曾给两位患有脑
硬膜下积液(脑出血)的病人做过手术,他们的病情近似,但是心态却有很大的差异。一位患者没
有精神负担,手术前吃得饱,睡得着,心态平和,结果没有一点后遗症;而另一位患者在手术心理
负担重,焦躁不安,怕得要命。结果术后的后遗症总就较为严重。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心理情
绪的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 

此外,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在配合医生治疗的过程中仔细体会发病和治病的特点,怎样做,身
体就觉得舒服些,病情就有所好转,反之病情就转坏;服什么药物就感觉好,服那解药没有明显的
表现。体会清楚这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便于医生的治疗,也能够搬住自己增强康复的信心。 

注意防范防意外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事故,约占人类死亡总人数的
6%,是除自然死亡以外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一杀手。从世界范围看,当下生产事故是逐年减少的
趋势,而生活意外事故则逐年上升。 

生活意外事故,就是人们所说的“人祸”。它是由生产、生活、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技术风险所
造成的。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在家,活动范围圈缩小,外出的机会少,似乎减少了许多事故风险。
其实不然,老年人更应该加强意外事故的防范意识。 

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老人的一万事故发生。如有的老人行走不慎,脚步不稳,跌倒在地;有的
老人洗澡时“晕澡”摔倒;有的老人吃饭时饭粒呛进气管;有的老人看足球赛事过分激动导致心脏
病突发,有的老人在横过马路时被机动车撞伤,等等。都说明生活中的意外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必
须坚强防范意识,正如俗话说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常常是危及或缩短
老年人的寿命的。 


生活事故之所以成为“意外”,就是说它是不可推断或预测的,往往是在人们稍有疏忽、大意
间发生的。因此,讲究安全科学,从根本上采取防范措施,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乃是最为
可行的最佳办法。 

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应该发扬老年人的阅历丰富的特长,进一步加强对防范意外事故的认识。
唐代诗人王勃说的“祸不入慎家之门”,唐代学人张弧说的“居安虑危,履平虑蹶”,以及俗话说的
“走路防跌,吃饭防噎”等等,都是强调了处事谨慎能够避免祸端,提醒人们即使是在极为司空见
惯的事情上,也要谨慎小心,防止发生意外的事故。有这么两位老夫妻,老头办事仔细,办什么事
都是一板一眼的,极少遇到意外的事故。而老太婆则办事毛毛躁躁,粗手大脚,连连遇到意外事故。
一次是用高压锅做粥时,没有盖好锅盖,导致高压锅喷出的稀粥烫伤了老太婆,另一次是老太婆洗
浴时,脚步稍有不稳摔倒在地。这样的事例就充分说明意外事故防不胜防,全在于自己的谨慎和警
觉。因此,谨慎处事,防患于未然,是防止意外事故不可忽视的一招。 

其次,任何事故都是在疏忽间发生的,因此防范意外事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古人说的“祸自
微而成”,就是强调防范坏事要从细微处做起。老年人因为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的反应能力逐渐降
低,由此连带各个器官的功能也相应地发生退行变化。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这就为意外事故埋下
了隐患。如果再患有一些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就更容易发生意外。所以颜之推
的《颜氏家训》中的“夫养生者必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这里所说的“虑祸”,就
是想到可能发生的祸患。只有做到不发生祸患,保全性命,才能在养生的基础上达到长寿。这就要
求老人居安思危,在无伤之时,无病之时,无灾之时,做到防伤、防病、防灾,从一点一滴做起,
防微杜渐。宁可多虑,也不要疏忽大意。 

第三,处事勿急躁,忙中易出错。有些意外事故都是出在匆忙、杂乱之中的。尽管老年人行动
迟缓,似乎不易出错,但是出乎意料的事总是难免发生的。尤其是老年人健忘,如没有人及时提醒
就容易出现意外。有两位老人到广西旅游,顺便办理了出境游的手续。但在去越南的那天,他们却
忘记带身份证,结果交了几百元的手续费,补办了手续才得以成行。这类事,要是在平常凭着老年
人的稳重、世故是不易发生的。可是就是在偶尔之间,在他们早晨散步时晚到餐厅几分钟,没有听
到导游的提醒,就完餐之后就急急忙忙地上了车,疏忽带身份证的事,结果招来许多麻烦。看来,
要克服事故这种偶然事件,就必须在必然上下功夫。那就像清代诗人袁枚在他的《示儿》诗中说的
那样:“骑马莫轻平地上,收帆好在顺风时。” 人们对待生活的意外事故也是这样,不仅遇到险地
应该谨慎以待,就是在平地也要注意防范,不可掉以轻心,避免忙中出错。 

 

 

 

 

 

 

 

 

 


老有所依篇 

 

“劳务银行”待风靡 

“劳务银行”是个新鲜词儿,说白了就是像到银行存钱一样的储存劳动时间的“银
行”。最初起源于日本民间,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它的要旨是动员一些低龄老人为
高龄老人服务,将这些服务的时间累积起来,存入“银行”(本地“老龄委”的专门管
理机构)。在你年迈体弱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老龄委”就会动员他人给你同样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