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寿通道-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足对症的药物。宁可备而不用,也要防止用时无备。 

其四,旅游的地点和交通方式,也要根据自身的状况注意选择,不要贪图旅游团报
价便宜而盲目随团出游。银发族不宜到高寒地区旅游,如西藏高寒缺氧的高原反应,银
发族很难适应,甚至容易诱发其他的疾病;也不宜为节省旅费而乘坐长途的硬座车出行,
途中消耗体力过多。在到了目的地时,已感到身体疲劳。即使是为兴致所驱谴,勉力支
持,但是毕竟年龄不饶人,会感到心有余而体力不足。任凭景点有如仙境般的美丽,也
等于“良辰美景虚”了。 

其五,银发族要尽量参团出游,避免自助旅游。自助旅游对青年人是一种不错的选
择,也适合青年人的性格;但对银发族还是以参团出游为妥。参团出游有导游安排好食


宿、交通、参观、解说等旅游的各种项目,不必为此劳心费力,能做到很好地休闲旅游。
尤其是目前旅行社较多,竞争激烈,旅游的费用相应地有所降低,甚至比自助旅游还能
节省一些用费,因此银发族参团旅游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要注意选择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旅行社,并签订具体而详细的旅游合同,
以便防止个别旅行社抓住银发族宽容、不计较的性格长处,而损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和
利益。 

 

老有所养篇 

 

“木桶效应”宜养生 

在管理学上有个“木桶效应”说,就是说木桶盛水的多与少是由木桶的短板决定的。要增加木
桶的盛水量,就必须加长短板。否则,多注水也会从短板处流出去。这种木桶效应旨在告诉人们任
何事物都是一个综合体,如果某个部分有缺陷,就会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 

人的身体是一个虚与实、神与形、灵与肉结合的整体,其虚的方面是指人的精神、气质、思想、
秉性,以及生活嗜好等“灵”的内容;其实的方面是指人体的内脏、器官、体质等“肉”的内容。
在这个整体中,如果某一部分有缺欠,就构成了木桶的“短板”,成为人体健康的“缺口”。不把这
个“缺口”堵塞住,健康就没有保障。因此在养生健身方面避免“木桶”的短板效应,注意均衡发
展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均衡有节。宋代学者蒲虔贯在他的《保生要录》里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
他的这种形要劳,劳要小的主张,得到古代养生学家的认同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正处
于逐渐衰退阶段,既不能停滞不动,又不能活动过量,造成过度疲劳。最佳的办法是恪守“中庸之
道”,做到均衡有节,犹如溪水之流,潺潺而动,波澜不惊,有舒有缓,有静有动,有劳有逸。这
样做到均衡而有韵致,就不会出现过度劳累的“木桶”短板效应,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二,适合自己。老年人的健身活动不必趋同,不必盲目效仿他人,要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进
行锻炼。人体的健身活动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既然各种活动形式都能达到健身的目的,那么老年
人就要选择自己喜好的、体力适应的形式。因为自己有兴趣,活动起来就不觉得是个负担,就能在
很轻松的情绪下完成必要的身体锻炼。这就能避免一些不喜欢的锻炼行为所带来的精神负担——
“木桶”的短板效应。 

第三,内外协调。我国古代的养生学很讲究“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南朝时期梁代的范缜在他
的《神灭论》里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在他看来,“形”(身体)是“神”(精神)的载


体,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是说养生要从养身和养神两个侧面入手,要做到内外协调。如果
一个人心境极差,情绪恶劣,就是怎样卖力地锻炼身体,也不能扭转“木桶”的短板效应,甚至是
什提会越来越差。相反,有人觉得自己精神极好,就不进行身体锻炼,也会使身体的某个部位因忽
略而致病。有位老者自己经济条件很好,儿女们又很孝敬,身体没有发现疾病,日子过得很舒心,
根本不像别人那样锻炼身体。殊不知年龄不饶人,心脏病悄悄地到来,在一次与朋友聊天时因为哈
哈大笑而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可见,形与神的不协调,也会造成木桶“的短板效应,给人的身
体带来危害。 

第四,洁身自好。有位医学权威曾说过,人体的患病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良的嗜好造成的。
譬如嗜烟、嗜酒、嗜赌、嗜性,以及生活无规律、饮食无节制等不良嗜好都对身体有损害。这些不
良嗜好如同“木桶“的短板效应一样,即使他的身体素质本来不错,也不能存留更多的水。《礼记》
里有句话说:“节嗜欲,定心气。”要求人们节制、减少各种嗜欲,能使人的精神状态稳定在最佳状
态,是人养生的关键环节。看来,戒除不良嗜欲,就等于加长了木桶的短板,对健康长寿是很重要
的环节。 

 

心净自然少忧烦 

养生之道,分为动养和静养。前者以肢体锻炼为主,后者以情志陶冶为首。二者互为辩证、交
互作用,但情志陶冶在养生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多位老年朋友的切身体会,动养是基础,静养是前提。如果情志浮躁、心绪
沉闷,或忧愁缠身,即使每天坚持肢体锻炼,也往往效果不佳。因为心理负担压抑了人
的情志,肢体虽然锻炼了,可是仍然感觉不到身心的轻松。俗话说:“心净自然少忧烦。”
心无杂念,排除功名利禄或各种纠纷、矛盾的干扰,就能做到心神从容恬静、悠闲自得。
有位教授朋友说,退休后,丝毫没有不适应的感觉,也没有心里“没着没落”的体验。
探讨他的心理状况,不外以下原因: 

 一是他退休后及时地调整了进取的方向。退休前,他把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作为
进取的目标,教学之外,还要搞科研,写论文,总是不断地攀高,精神上、体力上都会
形成一定的压力;而退休后,离开了专业岗位,无须再继续攀高,责任目标实现了转移,
进取的指向则转换为丰富多彩地安度晚年。这种转换直接影响到思维方式的变化,淡泊
了世俗功利,疏离了人间的恩怨,心里变得淡泊宁静、无忧无虑,整个精神空间被新的
生活所占领。 

 二是每天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多姿多彩。除每天早晚的肢体锻炼外,生活安排
注意愉悦性,舒适性,听听音乐,翻翻报刊,看看影碟,干点家务,动静结合,相得益
彰。即使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读书和写作,也做到顺其自然,轻松自如。古人说:
“萧斋茶饭后,隐几一书呆。” 静心读书,丰富阅历,增长见识,自然心胸旷达,能够
排忧解虑。而在读书之后,有所感悟,发而为文,所恨所爱所喜所厌,均可痛快淋漓地


借题发挥,疏解了精神负担,自然感到轻松而愉快。基于此,这位教授的写作,摒弃了
常人的功利意识,不关心发表的报刊级别,不计较稿酬的多少,不申报评奖,写作只是
为了陶冶性情,驱除杂虑,有感而发,因而没有思想负担,成为他的一种积极的休闲和
消遣方式。 

 三是宽容以待,淡漠人生。人不是生存在空间里,平时也难免听到一些势利小人
的闲言碎语,或“过河拆桥”的反目之举,但他都都置若罔闻,视若无睹。他说:“势
利小人的闲言碎语、恶语中伤,是因为我没有满足他的私欲;过河拆桥,是因为他把我
当跳板达到了目的。这是人们的现世主义的表现,如今社会讲究实际不必计较,只要‘大
人’,不记‘小人’过就行了。”正因为他有这种善于包容的心态,才能淡漠人生,心静
如止水,能很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位教授的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可以促使“心
净”的措施。如照料孙儿,陪他们看电视、讲故事,或接送幼儿园,以此为精神寄托也
能使“心净”平和。人到老年,会有一颗返老还童的童心,把与隔辈人的相处视为人生
一乐,因此含饴弄孙的生活,就能淡化人的功利意识,抹去人间的恩怨,自然就“少忧
烦”了。再如参团旅游,浏览各地名胜、观摩不同的风俗人情,纵情于山水、古迹,都
会使人感到“优游恬适,舒畅怡悦”。恬适则怡悦,怡悦则神怡,神怡则体康是也! 

追怀往事益健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