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慧能禅师门下的另一高足玄觉,他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俗姓戴,字道明。关于玄觉的出生,《祖堂集》卷三说他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迁化,春秋三十九,依此上推,则玄觉当出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而《宋高僧传》卷八与《景德录》卷五所载玄觉迁化的年代与《祖堂集》无异,但曰其春秋为四十九,依此上推,则玄觉的出生又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六六五年)了。玄觉龆年剃发,以孝行著称,居温州开元寺,并孝养母、姊二人于寺,因而屡遭人诽谤;后来其母亡故,而玄觉仍然未抛弃其姊,以故更遭人诽谤。在这种情况下,有东阳神策禅师①劝玄觉觅师授印。玄觉因于三十一岁那年南行礼慧能禅师,问对契旨,因得六祖印可,遂留曹溪一宿,此后玄觉遂以“一宿觉和尚”著称(在《祖堂集》卷三,玄觉传的标题就是“一宿觉和尚”),那则著名的“一宿觉”公案,成了天下丛林的美谈。对此,《景德录》卷五曰:
  (玄觉)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震锡携瓶,绕师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 一宿觉”矣。(《大正藏》五一卷二四一页上栏至中栏)
  从《宋高僧传》、《祖堂集》、杨亿的《无相大师行状》来看,玄觉在未参慧能禅师之前,便与天台宗的第六代祖师玄朗(公元六七三年~公元七五四年)十分友善,而且玄觉对天台的止观的修学也造诣甚深。据杨亿的《无相大师行状》所载,玄觉在未参六祖以前曾“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汇编》第二卷第四册一四九页)可见,玄觉早就有了相当高深的天台修学造诣,这为他后来的参学六祖,在理论与行持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从他的那则“一宿觉”公案中与六祖的机辩来看,却不曾有一丝天台止观的次第之见,倒是不乏一路向上、直指人心的迅疾机锋,从某种角度上讲,玄觉的机辩真还有点“临机不让师”的气氛了。而六祖对玄觉的开示则始终是扣住“无生”这个核心来阐发的,“无生”这个禅学命题事实上也成了玄觉参悟的鹄的。在玄觉所作的《证道歌》中,几乎俯拾即是表现玄觉这类禅学思想的句子,例如:“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等,即是其例。确实,玄觉“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以后,他虽然居永嘉而近天台之学,但玄觉的一生,“终得心于曹溪”。
  玄觉在六祖那里得法以后,仍回温州弘法,住龙兴寺。杨亿的《行状》说玄觉回温州后,“策公乃留师。翌日下山回温江,学者辐凑”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汇编》第二卷第四册一四九页),号称为玄觉弟子的魏静在《永嘉集序》中也说:“三吴硕学,辐辏禅阶;八表高人,风趋理窟”(《大正藏》四八卷三八七页下栏)。可见,玄觉回温州后,第一是不再居山而下温江居止;其二是他已经开始了他的弘教生涯,当时学人奔骤其门下,那种门庭若市的盛况是可以想见的。《宋高僧传》也载他有惠操、惠特、惠慈、玄寂等门人,“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大正藏》五○卷七五八页中栏),但这些门人此后都不传世了。
  玄觉圆寂之后,李邕左迁浙江丽水司马,为他撰写了《神道碑》,自称是玄觉弟子的庆州(甘肃庆阳)魏静为玄觉整理了著作《禅宗永嘉集》,宋初的杨亿为之作《行状》,宋太宗于淳化中(公元九九○年~公元九九四年)诏本州重修玄觉的龛塔。玄觉圆寂之后,其盛誉日隆,这恐怕还是因为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永嘉集》吧。关于《永嘉集》的编纂,《祖堂集》卷三载“此后所有歌行偈颂,皆是其姊集也”(《祖堂集》卷三),那么,现行的《证道歌》等玄觉的作品也许是其姊所纂集了,而《禅宗永嘉集》则可能是出自魏静的编集了。
  现存的《永嘉集》思想很不一致,其中几乎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禅观。其实,这也无须生疑,只因为玄觉的行状材料不大翔实,我们无从厘清其思想脉路而已,但我们至少也不难看出,玄觉禅学思想的发展很明显地存在著两个阶段:一是未参曹溪前的阶段(即三十一岁前),此时的玄觉与左溪玄朗友善,对于天台禅学也有很深的修养,因而他这一时期的著作则未免不偏重于天台止观之学;二是玄觉参礼曹溪以后这个阶段,此后玄觉接受了慧能的禅学思想,使其思想逐渐地转化为曹溪顿教思想了。因而,现行的《永嘉集·劝友人书》以及盛为流传的《证道歌》等作品,就明显地带有后期的思想倾向,而《永嘉集》中第一至第八篇等作品,则比较地倾向于前期的思想。其编纂者大概是为了保存文献之故,一律不加说明地集录到了玄觉的文集之中,因而我们今天看来,就显得前后的思想不大统一了。也许是因为胡适对神会的考证著了名,因而有人准备将《证道歌》的“著作权”也索性列入神会的门下,其理由是《证道歌》中有对于西土二十八祖与东土六祖的传承记载,还有就是《证道歌》中有“不是山僧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这样的句子,因此便将《证道歌》断为神会所作。其实,这种作法也未免太草率了一点,虽然《证道歌》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不为后人所增删,使其思想很难保持纯一性,但《证道歌》的主要思想仍然是玄觉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了。且今天在炖煌的石窟中也发现了玄觉的《证道歌》,像这样一首影响到了西河的禅偈,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某些变异,恐怕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现行的《永嘉集》前八篇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禅修的次第,比较接近于天台的止观之学。第一篇“慕志道仪”,旨在阐明发心向道、亲近善友等事;第二篇“戒憍奢意”,重在去掉修行中的懈怠思想;第三篇“净修三业”,著重谈如何修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行;第四篇“奢摩他颂”,主要是谈“止”的修行;第五篇“毗婆舍那颂”,主要是谈“观”的修行;第六篇“优婆叉颂”,主要谈“等持”之行,从而离四句、绝百非,达到第十观心门而“ 契玄源者”;第七篇谈“三乘渐次”;第八篇阐明“理事不二”之理。以上八篇循序渐进,其主要思想脉路似乎是天台家的,但其中也隐含了某些禅宗的顿教思想。如:在“三乘渐次”第七中,玄觉一方面认为“下智观者,得声闻果;中智观者,得缘觉果;上智观者,得菩萨果” (《大正藏》四八卷三九二页下栏),另一方面,玄觉又认为,只要做到“桑田改而心无易,海岳迁而志不移,而能处愦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朗净,慧解无方,观法性而达真如,鉴金文而依了义。如是则一念之中,何法门而不具?”(《大正藏》四八卷三九三页上栏)到了这里,似乎并无修行的阶渐次第,而是顿悟一乘妙谛的阐述。
  在这里,我们主要想讨论一下玄觉后期的禅学思想,首先,我们来谈谈他的《劝友人书》。《劝友人书》在《永嘉集》中居第九,它集中地体现了玄觉的山居禅观。如前所述,玄觉在永嘉时,与天台宗人左溪玄朗的交谊甚厚,殆在玄觉参学曹溪归来,下温江居止后,玄朗致书玄觉,邀他山居。对此,《宋高僧传》玄朗本传也有记载:
  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大正藏》五○卷七五八页中栏)
  在《永嘉集》第九中,先列出了玄朗的致书,玄朗的信文字不多,悉录如下:
  自到灵溪,泰然心意,高低峰顶,震锡常游;石室岩龛,拂乎宴坐;青松碧沼,明月自生;风扫白云,纵目千里;名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