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3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自然现象却是产生生命、孕育人类的地表自然环境演变的动力。在地球的天文时期,地球的外层空间尚没有厚厚的大气包围,地球表面也没有坚硬的地壳,更没有大海、河流和崇山峻岭,正如今日的月球,是那样的单调、死寂。那时,太阳系中运行的小行星、彗星、流星及其他小天体经常会乘隙而入,轰击地球,由此触发了一次次的火山喷发,造成岩浆横溢。正是由于长达10亿年之久的翻天覆地的灾变,才使得地球深处释放出大量的气体,不断地补充到地球的外层空间,直至逐渐形成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圈;正是由于大量岩浆的喷溢、冷凝,才慢慢地构成了地表坚硬的岩石圈;正是由于地球内部释放的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凝结成水滴,重新降落到地面,才形成了江河湖海的雏形,地球上才发育了有“生命之源”之称的原始水圈。在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雏型形成的同时,烨烨闪电、隆隆雷声,在大气中造就了生命的基椽—氨基酸。 
  这些生命物质随着从天而降的雨水降落大地、汇入江海,在海洋水体的防护下得以存活、生长。总之,没有地球10亿年之久的天文时期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灾变,也就不会有生命的诞生和适宜生命存在的地球空间的出现。 
  30多亿年前,当地球进入地质时期之后,产生于天文时期的生命种子,在新的地质条件下发育、生长。这些生命的种子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劫难,非但没有灭绝,而且仍在不断进化。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板块的分合、漂移、碰撞,在人们后来居住的星球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百川沸腾、移山填海的史诗般的长剧。造山运动,带来了一次次的火山喷发、大地颤抖;接二连三的海侵、海退,带来了全球性的洪水泛滥和冰川直泻。这种山河巨变、沧海桑田的大规模地质变化,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而言不啻是一场场大灾难。然而,恰恰是在这些灾变之中,一批批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先后灭绝、淘汰了,一批批较能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应运而生,生机勃勃地发展壮大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讲,灾变是地球和自然界发展的动力之一。 
  距今200~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是人类诞生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纪。然而,人类的诞生也和地球上的灾变息息相关。人是从猿演化而来的,而猿走出森林的动力之一是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的造山运动。由于这两座地球上最年轻山脉的一朝崛起,造成了整个大气环流态势的变化,全球气候突变、气温骤降,迎来了全球性的第四纪冰河时期。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冰川的侵袭,充当了人类诞生的“催生婆”。随着热带森林的缩小枯萎,猿类中的一支勇敢地走出世代居住的森林,去寻找新的生路。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类人猿的直立行走,加速了从猿到人的演化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正是狂风暴雨、雷击电闪、地动山摇等自然界的突变或者说灾变,塑造了太阳系中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生物和人类。 
  然而,就在人类诞生之后,这些现象却成了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异己力量,成了破坏人类生存的因素,成了灾害。也就是说,灾害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灾害。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因灾害而丧生,又有多少城市因灾害而在地球上消失。仅近百年来,全球就有20多座城市毁于灾害。灾害的对象是人类和社会。 
  尽管在历史上被灾害毁灭的城市不胜枚举,而且在灾害中丧生的人数也难以计数,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灭绝,世界上的城市却愈来愈多。正是经过一次次灾害,人类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变得更聪明了。尤其是人类还掌握了科学技术,不断地探索、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它们为人类造福。 
  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就现代社会来说,如今每个地方、每个国家都处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都不能完全孤立于世界之外,地球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无灾无难的“世外桃源”。各国之间既有着地域上的关联,也有着资源、能源的互补和利害上的相关。一些国家在工业发展、城市繁荣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渣、废气和废水,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等,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命运。同样,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人口爆炸、水土流失而引起的饥荒、动乱和贫困,也同样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发展。所以说,不管是谁造成了环境的恶化,灾害的对象总是整个人类社会。 
  就一般意义上说,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具有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但灾害损失却是完全可以减轻的。一次重大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破坏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受灾人的承灾能力和受灾社会的综合抗灾能力。前不久刚刚发生的日本阪神大地震是严酷的,可就在大祸临头之际,阪神人却遇灾不慌、抗灾不惧、救灾有序,体现了日本国民良好的承灾心理素质和整个社会很强的综合救灾能力,从而大大减轻了灾损,被世人誉为“成熟的国民,成熟的社会”。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他山之石,最为根本的减灾方略,就是唤起全民族对防灾减灾的高度重视,着力培养一大批善于防灾、勇于救灾的国人,以及造就能够凝聚民众、发挥群体效应的社会。




现代灾害系统的一般特征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拓宽和加深,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系统科学的观点,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灾害,就其本质而言都可以看成是天(天体)、地(地球)、人(人类社会)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总是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某些不良影响和危害。因此,各种各类灾害的总和,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系统——灾害系统。灾害系统同样具有一般系统的三层含义:第一,它是由天、地、人这三个子系统中各种灾害现象和成灾过程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这里的“天”系指地球以外的外部空间,从狭义上讲即太阳系,从广义上讲则可大至整个宇宙;这里的“地”系指整个地球,特别是指由岩石圈、水圈、水气圈等无机环境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表生态系统;这里的“人”则指整个人类社会,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等。第二,组成灾害系统的天、地、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灾害现象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第三,灾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与天、地、人三个子系统中的灾害现象有着质的区别。在灾害系统中,“天”能够通过“地”或“人”对人类造成危害;“地”也能通过“天”或“人”的诱发对人类造成危害;至于灾害系统中的“人”,则更是该系统的主体部分,所有灾害现象及灾害事件都是相对该主体而言的,即天、地、人的运动变化对“人”所造成的有害影响。离开了“人”,便无所谓害与利的区别,灾害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 
  很明显,现代灾害系统有两个主要特征:“庞大”。现代灾害系统包括了天、地、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灾害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层次的次级子系统,如地球子系统包括固体地球、流体地球和生物地球等。固体地球灾害系统又可分为地质灾害系统和地貌灾害系统,地质灾害系统又可以分为固体活动灾害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等,以及一些尚在争议之中的所谓“超自然力灾害”,如魔鬼三角洲、世界四大死亡谷等。同样,流体地球灾害可分为海洋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河流灾害、湖泊灾害等。生物地球灾害可分为人类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以此类推,天和人这两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若干层次的次级子系统。各个层次的灾害系统逐级叠加,形成一个庞大的灾害系统。 
  “复杂”,灾害系统由于具有庞大的体系、众多的作用因子和纵横交错的内在结构关系,从而导致了种类繁多的灾害现象,每一种灾害现象又有其错综复杂的形成过程和发生发展规律。现代灾害系统又是个开放、非线性、动态的系统,使得灾害系统随时间不停地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动点、分岔和突变等复杂的变化。因此,人们往往容易认识各种灾害的现象和结果,却不易认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