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以及波斯、大食、君士坦丁堡到罗马、威尼斯等地。 
  唐代为保护这条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河西走廊的凉州(武威),到天山南北诸地,凡称军、镇、城等的地方都驻有军队。一方面担任守卫和维持地方秩序的任务,同时屯田,开发土地,种植粮食。当时沿这条古路形成了许多繁华的城镇和富庶地区。其中如凉州(武威)、高昌(吐鲁番)、龟兹(库车)等都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 
  这条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中西交往的大道。我国古代的养蚕、缫丝以及各种丝织品、漆器、瓷器、铁器、茶叶和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术),通过这条大道相继传到中亚、阿拉伯、印度、埃及以及西方各国;而西方各国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也相继传入我国。我国境内许多动植物,如著名的宛马、无花果等,也都是从西方陆续传进来的。因而它有力地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以及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事业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稻米之路”
  上面我们已讲了“丝绸之路”,但你还知道有一条“稻米之路”吗?这条路起源于我国云南省,在时间上,它比“丝绸之路”还要早几千年。 
  世界上的稻谷包括两个生物学种,一个是亚洲稻(普通稻);另一个是非洲稻(光身稻)。通称的稻谷是指前者。如今它的栽培遍及全世界,面积已超过一亿公顷。关于它的起源问题,从上世纪到本世纪50年代,日本、前苏联、印度的农学家都认为是起源于印度和日本,我国早期的教科书亦沿袭此说,其实并非如此。解放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先后在一些地方的地下发掘出6000多年前的炭化稻和战国时期的大量稻米;在云南也发掘出4000多年前的炭化稻,并且还发现广泛分布着三种与亚洲稻近缘的野生稻。近年来,各国专家通过多方面的研究,证明现今世界各国的栽培稻与云南原始稻种有亲缘关系。日本和国际稻米研究所的学者已公认云南是稻谷的发源地和演化变异中心。其他有关的研究者也印证最初种植稻谷的农民是居住在云南的百越民族。稻谷由此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路线是沿澜沧江、怒江、红河向东向南传至珠江流域的闽粤、江浙的吴越和越南的雒越;向西跨越山河传到缅甸及印度;并跟随物资及文化的交流由陆路或海上传至朝鲜、日本、马来亚、菲律宾,再传到美洲、欧洲。




洞穴与神秘文化
  大自然的造化能力是神秘莫测的,世上所有的奇异山水、奇异洞穴与动植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然而其中最绝妙的杰作,非人类莫属。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山川草木、各种动物)造物中最了不起的,它不仅能适应自然而生存和发展,还创造了人类所独有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有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大自然、影响于大自然,使许多自然现象因人类的介入而具有了文化色彩。洞穴文化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文化了的自然,这种人类文化与自然界洞穴的结合同样使洞穴充满了神奇的、难以解释的疑谜。 
  提起“洞穴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许多名山名洞中历代文人留下的诗、文题刻。这些古人的题刻是人类对自然幽洞之神奇与奥秘的咏叹和写照,是人类探索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一种艺术的方式。它在揭示了自然奥秘的同时,使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锻造与升华。而差不多每一处题刻都能引出一段谜一般神奇而动人的故事,使洞穴天然的神奇之处更具文化色彩了。 
  比如,号称“天下第九洞天”的太湖“洞屋石林”就是这样的一座自然奇景与人文景观熔于一炉的著名洞穴。 
  第九洞天在太湖碧波中的洞庭西山上。说起洞庭西山,人们也许不会陌生。著名的太湖石就产在这里一处叫石公山的地方。如果您乘船,绕过石公山上岸,穿过一片桔林,来到林屋山脚下,一座半隐地下的洞口便豁然在目了。在洞口处有许多历代名家的题辞和诗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宰相王鏊所题写的楷书大字“天下第九洞天”,还有不知谁题的四个隶书大字“林屋古洞”。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清朝文人俞樾所题的十个篆书大字: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说,吴王阖闾(夫差的父亲)曾因事率众到此,听说这个洞极大,北通泰山,南连罗浮,东贯王屋,西接峨眉。他有心进去一探,却又不敢,于是选派了一位德高望重,人称毛公的老人进洞探查。毛公手持灯烛攀援而下,昼夜不停地走了70日,仍然未到洞底,不得不悻悻而返,手里只得素书三卷。毛公把素书交给吴王,吴王自然也看不懂,转而请教周游到此的孔子,孔子看后告诉吴王说:“此禹后涵文也。”吴王大惊,想不到洞中竟有如此奇珍,忙叫毛公再去探查。但这次毛公刚一进洞,便觉阴风阵阵,无数不知名的小虫纷纷往衣服里钻,飞动的蝙蝠不时扑上烛火,臭气逼人,前进不得,只好原路退出。关于这段故事,《太湖备考》是这样记载的:“昔吴王阖闾(夫差之父)使灵威丈人入洞,秉烛昼行七十日,不穷而返,得素书三卷,上于阖闾,不识,使人问于孔子,孔子曰:‘此禹后涵文也’。” 
  这个号称“洞屋石林”的林屋洞虽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却也有不同于其他洞穴的独特之处。洞中基岩顽石林立,成行成列,犹如万仙朝尊,穿行其间,如入八卦迷阵。这里的石林不高,一般在一米左右,不像云南路南石林呈“乔木林”,而是低矮的“灌木林”。依其单石形态命名为石灶、石床、石牛、单峰驼、石狮等。最奇的是它不同于其他溶洞,其洞顶平如室内的天花板,洞底平似庭院的地板,毫无凹凸之处。顶底之间高度一般不过三米,溶洞滴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很差,偶尔见之亦极少、极校这是一般溶洞所罕见的。林屋洞内静水动水变化无穷,有的清水一潭,澄碧如镜,有的潺潺而流,妩媚动人。 
  作为石灰岩溶洞,“林屋洞”的独特之处全在于其洞顶、洞底的平滑如板,而这如人工般的平滑,却纯是出自天然,这才是此洞的绝妙之处,所以说“林屋洞”三字道出了它自然造化之奇异,也反映了人类对它的认识。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琢磨,就越会发现它的奥秘之处:作为石灰岩溶洞,其水蚀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怎样的水流才能造成平坦如板的洞顶和洞底呢,这水流又要何等的均匀呢?我想这是水蚀溶洞中最绝妙的创造。地质学家也许还没有对这种绝无仅有的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在洞穴文化中较为神秘的是洞穴里的棺椁,其中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是“武夷悬棺”。 
  悬棺现象不仅武夷山区有,其他地区如四川的部分地区也有。但是武夷悬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放置在一个个天然的洞穴之内的,而这些天然的洞穴,是保证其三千年来不朽的重要条件,所以武夷悬棺,又是一种洞穴文化。 
  武夷山是闽南名山,也是中国的名山。其山势雄伟、奇秀,叠嶂层峦,山下有条九曲溪,曲曲有景,景景见奇。然而最令游人称奇的还是三曲南岸悬崖上的“悬棺”。武夷悬棺,是用圆木刳成小船一样的棺柩,故又称船棺。 
  武夷山悬棺的发现,最早见于距今一千多年的南朝时期。当时奉旨入闽的顾野王曾写道:“建安有武夷山,溪中有仙人葬处。”所谓“仙人葬处”即指悬棺。 
  武夷悬棺之所以奇,并不在于它的造型,而在于古人是如何把它放置于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的天然洞穴之中的,还在于为什么棺木放在洞中会三千年而不朽呢? 
  九曲溪两岸都是距今一亿年的白垩纪,暗紫红色含砾砂岩组成的悬崖峭壁,崖壁陡在80℃以上,近乎直立。悬棺一般都是悬架于半岩的洞穴内,上距崖顶七八十米,下距溪底百余米。关于它的来龙去脉,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最有代表性的传说是:“很久以前,九曲溪遥接银河,仙人泛舟玉波,遍览十川八极以后御风上天而把舟船遗留在人间,故名仙人船。” 
  《武夷山志》记载了距今500年前,盗棺者进洞的情景:“有的削竹签插岩壁,从下攀缘而上;有的从山顶设辘轳绝险而下。”这种盗棺的方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悬棺安放的线索。后来科学家们在武夷西北部的莲花峰,利用仿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