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旅馆、饭店和娱乐场所。附近可可海滩的香港酒家,以其精美的中国饭菜,吸引众多的游客。 
  卡纳维拉尔角还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被政府划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今天的卡纳维拉尔角,已从一个荒芜的沙土灌木林带成为一个市镇,从一个小试验场变成扬名于世界的宇航中心,是世界各地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南极冰原上的考察站
  南极洲,地球的寒极,半个非洲那么大的一块陆地,世界上唯一未受污染的大陆,尚待人类开发的最后一个大陆。为了探索它的秘密,多少人为之献身。尽管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城市和居民点,但140多个考察站正在勤奋地工作。 
  大部分考察站建立在比较“温暖”的南极洲大陆边缘及其岛屿上,如罗斯岛、乔治岛等等。最大的考察基地麦克默多站在罗斯岛,盛夏时闹哄哄的,聚集1000人上下。整个南极洲一年进出1万多人,其中包括常注临时考察人员和少数游客,麦克默多站占了1/10,难怪它号称“南极第一大城市”。 
  麦克默多站是美国在1956年建立的,位于北纬77°51′,东经166°37′,夏季(10月到翌年2月)室外气温仍在零下12℃左右。全城有100多座建筑物,常年保持考察队员50多人,夏季加上临时考察人员和游客,增至1000人。飞机尝码头、车库、食品库、旅馆、餐厅、商店、医院、邮局、娱乐场所、修配厂和供水、发电设施,均按1000多人的最大容量配置。有南极唯一的原子能发电站、海水淡化厂、卫星跟踪接收站。在大气科学方面,设有宇宙射线强度变化实验室,大地测量装置室,大气科学图书馆。在生物科学方面,有一座600平方米的实验室,其中包括湿实验室、活鱼室、图书馆等。在地质和冰川科学方面,有供夏季野外考察用的全套设备。 
  站在“瞭望山”向上眺望,麦克默多站一览无余,规模不亚于欧美的万人城市。海边有一座名叫“斯科特棚”的木头小平房,那是美国人斯科特1902年建立的南极第一考察站。 
  南极点海拔2992米,扣去冰盖2699米,陆地实高293米;一年只有“一天”,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年平均温度—50℃,夏季—32℃,酷寒缺氧。 
  极点的“南极碑”托着一颗金属球,距碑730米是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一个铝质圆屋顶下盖着三幢科学实验楼,一条长拱道内分布着车库、发电站、储藏室、健身房等附属设施,每年有8个月与世隔绝。 
  俄国的青年站列为南极第二大“城市”,1962年建于印度洋岸的恩德比地,位于南纬67°40′,东经45°51′。在1平方公里冰原上建造60多座房屋,常驻100多人。 
  世界上有16个国家在南极建立的140多个考察站,只有40多个是有人越冬坚持工作的常年站,其余都是冬季撤人的夏季站。我国1980年开始参加南极考察活动,1984年11月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翌年1月建成长城站,1986年发展为常年站。长城站设在南极半岛外缘乔治岛上(同岛共有6国建站),位于南纬62°12′59″,西经58°57′51″,距北京17501公里。建了三栋房屋,总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楼门镌刻南极地图和中英文站名的金色站标,拥有码头、直升机尝发电站、油库和供水设备。1989年中国在南极大陆建成更大的中山站。




研究开发北极
  我国首次赴北极科学考察的勇士们,于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胜利到达北极点,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北极点上。 
  在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之前,翻阅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国人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唯独一个地方是空白,那就是北极,由于那时中国对北极还没有实质性的科学考察,就无法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现在,中国科学考察队已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北极之行,对北极进行了气象、冰情、海洋、生物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考察和记录,如定点钻取冰芯、测量冰层厚度、搜集水样和大气样品、分析冰层结构、生物含量和种类等,为今后更大规模地科学考察北极打下了前期基矗科学家对获取的冰样,将使用多种方法确定其年代。有趣的是,冰层和树一样,也有年轮,这是因为不同年份下的雪在累积起来时,有明显的分界面,所以,人们用肉眼就可辨别计算出距今几百年左右的冰样的确切年代。 
  但到了一定深度,冰层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分层逐步消失,科学家就用计算机模拟下雪与累积过程,然后算出深度与冰样年代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火山活动也有助于确定冰样的年龄。火山爆发时,喷出大量的火山灰进入了大气,又随着降雪来到了北极。因此冰雪成了记载地球大气历史的见证。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公元79年毁灭庞培古城的维苏威火山爆发,都在北极冰层中留下了它们的痕迹。 
  科学家们从冰层中探索古代天气的目的是为了推知未来大气的变化。预计在今后的10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进一步增高。“温室效应”将日趋严重。这对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会有什么影响,是需要人们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 
  但是,据现有的科学考察资料分析,在北极的冰雪底下,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镍、金、银、金刚石等金属矿储藏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仅北美洲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就有500~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达到0。85万亿立方米之巨。这笔惊人的财富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北极丰饶的生物资源同样引人注目。千百年来,在北极地区过着游牧渔猎生活的土著人,就是依靠北极的野生动物生存下来的。据调查,北冰洋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鲸类就有几十种,如北极露背鲸、白鲸、灰鲸、独角鲸、鲤鲸和须鲸等,都是商业价值很高的生物资源。而成群结队的海豹、海狗、海象等海洋哺乳动物在北极随处可见。北冰洋的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巴伦支海和挪威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捕获量较大的有鳕鱼、蝶鱼和毛鳞鱼等。科学家们认为,如能对北极的生物资源加以保护,合理捕捞,这将是人类永久性的财源。 
  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维系着一个庞大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约有500亿吨的碳储存量,这相当于大气含碳总量的2/3。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气候严寒的北极地区,动植物尸体化解缓慢,是一个巨大的固体碳“储存库”。而最近的观测研究表明,北极某些地区现已开始一种“逆转”过程,即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一趋势与北极的温度上升是一致的。毫无疑问,这将会对威胁人类生活环境的“温室效应”和全球系统的变化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呼吁,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如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治,昔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冰洋将成为未来的永久“不冻海”。据科学家估计,南北两极冰层的消融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这意味着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将淹没海中,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将消失2/3,整个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是不堪设想的。 
  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了合理地开采北极的自然资源,为了人类社会的前途和未来,人类向北极进军的历史终于掀开了新一页。1990年8月,在北极圈内有领海和领土的8个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成立了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该组织也包括了北极科学的所有领域,有地质学、冰川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宇宙探测、全球变化、环境监测和评估、人文科学和教育。 
  各国科学家对北极的考察和研究,已经从海底到高空,形成了一种立体的框架结构。这标志着过去那种纯粹的探险时代和“各自为政”的考察时代已告结束,人类开始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地认识和开发北极的新时代。




三峡工程 
  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将记下这一天:1994年12月14日。这一天,中国人在世界最长的河流之一——长江的三峡水利工程工地,浇下了第一罐混凝土。这标志着经过几十年缜密研究和充分讨论后,该工程进入了正式建设的阶段。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一座超级特大型工程,其投资之大,工程之艰巨,连续施工时间之长,超过当代中国任何一项已建的工程。 
  在万里长江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