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定的流云,色彩变幻的海面和沙滩上则不时有海鸟掠过。 
  神庙很快便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原来的小教堂又被改建扩大。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教堂四周又竖起了许多建筑,使圣米歇尔山真正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修道院。整个建筑朴实无华,古色古香。一米多厚的石墙、三角形的屋脊和巨大的拱柱,显示了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东南方的山腰上,一个村落也逐渐形成。于是,修道院不再只是一处圣地,而且在战争年代还是一个要塞。小岛周围建起了围墙和炮楼,在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的战争)中,在周围地区都为英军占领后,这些围墙和炮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抗击了英军长达24年(1426~1450)的围攻。 
  修道院中最古老的部分始建于966年,这是一座有双层通道的神庙,现在被埋在修道院附属教堂的主殿下面。院中被视为“杰作”的最漂亮地方,是该院三层的主体建筑,被巨大的墙垛支撑着,上边高耸着一个回廊,好像是空悬在天水之间。 
  圣米歇尔山除了作为圣地和要塞之外,历史上还几度作为监狱,著名作家德弗尔格斯和沙维辛尼都曾被关押在这里。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山上的修道院及村庄才作为历史性建筑而受到法律的保护。1877年,为了防止水灾,人们在圣米歇尔山与大陆之间修了一道长1。6公里的海堤,低潮时从陆上可直接进入圣米歇尔山。但又出现了圣米歇尔山海湾渐被淤塞的新问题。现在,有关方面正准备实施一项整体工程,以恢复该处圣地脆弱的自然平衡,让海水能重新冲刷海湾,让圣米歇尔山作为一种信仰的象征重新屹立在大海之中。




“听命湖”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湖泊,它没有受到污染,也没有经过人类的改造或加工,竟能听命于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来到这里,往湖边一站,就平添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呼风唤雨、招云布雷,个个都成了神话传说中的精灵!据说“听命湖”就在高黎贡山东南麓海拔4100米的地方。 
  在70年代末的一个春天,北京几个崇尚科学、热爱旅游的青年组成一支探险小分队,向这个神秘的“听命湖”进发了。 
  几经攀登的艰险,小分队的面前豁然开朗,一泓湛蓝碧绿、清澈见底的大湖呈现在眼前。据向导说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听命湖”。 
  突然,附近的草丛中跳出一只小猪般大小的动物,小王眼尖,高喊:“是旱獭!快,快打!” 
  “噢!打旱酞—打旱獭哟!”队员们也都来了精神,异口同声地呼喊起来,有人还跺起了脚。 
  “打旱獭哟——打旱獭哟——”四周响起了群山的回应,悠悠不绝。 
  回声还没断,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刚才的万里晴空被不知从哪儿飞来的乌云覆盖。片刻,大团的乌云滚过人们的头顶,狂风掠过树丛,发出呼呼的叫声。还没等人明白过来,细密的雨珠扑面而来,把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风雨中,小王并没忘记追赶那只小旱獭,看来,小家伙对这种瞬忽一变的气候早已适应,骤然飘来的细雨并没有影响它和人们逗趣,边往山上跑边回头张望。小王穷追不舍,快到山顶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猎枪,瞄准旱獭开了一枪。这砰然一响,划破上空,激荡的回声震撼着湖面,霎时大雨如注,浇得人睁不开眼。片刻,雨点中又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纷纷落下。小分队的队员们可惨了,一会儿成了落汤鸡,一会儿又变成雪人。大家登山时出了一身汗,这会儿又都打开了哆嗦。。在欢歌笑语中,向导向人们介绍了“听命湖”这神奇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听命湖”处于高海拔的雪峰之下,雪山在湖的两面夹峙,另一面是密密匝匝的高山杜鹃林。湖面上空的水气特别丰富,湖面的温暖空气和雪峰上的冷空气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临界状态。一旦遇到上升气流的运动,处于临界状态的空气就会立刻发生变化,结成水珠或雪花降落下来。人们追赶旱獭的呼喊声和枪声的声波恰恰能使湖面的气流立即发生变化,于是风、雨和雪就都像被人招唤一样相继赶来凑热闹,从而形成了湖听人命的奇观。




“天下第一奇观”——石林 
  “千峰竞秀,拔地擎天”,远望如林,近视为石,千姿百态,令人着迷,这就是云南省路南县城东30里处的石林。石林胜景,是大自然中一大奇迹,难怪它赢得了“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 
  石林面积约45万亩,最精萃的部分辟为游览区,约1200亩。在这参差不齐的莽莽“峰海”中,到处是陡峭嶙峋的奇崖异石。平地拔起的石峰、石柱、石屏、石笋,纵横交错,蔚然成林。矮的数米,高的十数米至数十米,甚至超过百米,其状如塔、如楼、如倚天宝剑、如器物鸟兽、如雨后春笋、如蘑菇云、如文人武士、如少女村姑。。一石一形,神态殊异。每个石峰,都有自己的美妙传说,迷离的画境,尽可使游者浮想联翩,呆然神往!有的地方,林笋夹道,曲径通幽,一泓碧水,倒映云天,石桥栏杆迂回其间,如临瑶池仙境。有的地方有天然石榻、石枕、棋桌、茶几,长桥似虹,绿柳如帷,异常清静幽雅,如置身云外天台。如登高环视远近石林,则莽莽苍苍,似千军万马,握剑戟刀枪,正待命出征。“望峰亭”是观赏石林全貌最理想的地方,这儿高出“林”间草坪30余米,居高临下,“林”景尽收眼底。游目骋怀,仿佛在画中看画,令人心旷神怡。 
  地上的景色,已使人为之颠倒,地下的洞景,更加使人入迷。据《云南通志》记载“下有伏流(俗称阴河),清冷如雪。曩者旅游,自溶洞钢梯下视,流水哗哗,凉风习习,奥妙幽深,如临水晶宫阙。”可惜今已填塞溶洞,仅设一吸管,将伏流变作生活用水,好景不在了。 
  石林,是传说中撒尼族姑娘阿诗玛的故乡。现在有座亭亭玉立的阿诗玛石峰,是最为游人流连的地方。关于它的由来,从来就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但是神话归神话,石林的“诞生”还得从它的地质基础说起。石林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石灰岩特有形态。据地质地理学家研究,在距今27000万年~3亿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整个西南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沉积了很厚的石灰岩层,以后随海底上升而成为陆地。经地壳不断运动,把岩石挤压成无数裂隙,再经日晒雨淋,岩石不断溶解,至距今约200万年时,石柱状岩石便逐渐溶蚀成今天瑰丽的石林奇景。这里的石林是全国石林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方。




冰洞奇观
  冰洞只有在高海拔的冰川发育的地方才有。冰洞是十分瑰丽的,见过的人,都称它为“水晶宫殿”。 
  1975年3月中旬的一天,我国珠峰一名科考队员决定去游览一下在东绒布河流入绒布冰川的一个冰洞。 
  洞口不大,很像一个古城的拱门,他没费多大劲就走了进去。走了几步,冰洞里就黑得看不清路了。他掏出手电筒照着脚下前进。“啪哧”一声,他的头碰断了倒挂在洞顶上的一个冰钟乳。他顾不得抚摸被砸疼的头皮,赶忙用手电照一下头顶。真可怕,还有一支尖尖的冰钟乳只差10厘米就要扎到眼睛了。他用手臂把它打断。由于只顾上面,而脚下的冰面却是坎坷不平又十分光滑,一挥手臂,身体失去平衡,仰面摔了一跤。 
  手电筒被甩得老远。幸亏它还亮着,不然在这漆黑的冰洞中很难再找见。 
  他爬起来,拾起手电,拍掉身上的冰渣,继续前进。脚底下的冰笋渐渐增多,被他咔嚓咔嚓踩断了无数的笋尖。时间久了,脚腕有些酸痛。加上冰洞里千篇一律的东西,头上悬着冰钟乳,脚下立着冰笋,他渐渐地失去了兴趣,简直有点抱怨这冰洞之行了。 
  正当他下不了决心是进还是退时,手电光照到一块巨大的石壁。石壁被一层层薄薄的冰壳包裹着,闪着暗绿色的光,仿佛从冰川上掉下的闸门,把冰洞闸断了。 
  他转身走了几步,但又不死心,又转回来朝石壁走去。到了石壁,他大吃一惊。原来,冰洞到此并未到尽头,贴近石壁的右侧,冰洞拐了个90度的转弯。再往前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被水流冲涮成的一个大冰洞。 
  他跳进洞穴的入口,同时把手电的光束向洞中扫了一遍。手电的光亮,使一座漆黑的洞穴变成了一座光怪陆离、精致玲珑的水晶宫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