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它们开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鳀鱼的可悲命运,使海鸟也跟着遭了难。它们失去了鱼儿作食粮,不久便饿死在海滩上。 
  奇怪的是,秘鲁发生鱼灾的同时,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异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场透雨;有的地方水灾连连。亚洲不少地区久旱无雨,天气干燥,仿佛烧烤一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区却暴雨成灾。。气候为什么会发疯?人们纷纷推测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那两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气系统的变化;也有人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层。火山灰层又变成了许多奇特的云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飘动,经久不散,影响了气候变化。。他们的推测各有各的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没找准真正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就在秘鲁发生那场严重的渔灾时,研究天气异常的科学家也把注意力转向那支不寻常的暖流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发深信不疑,全球气候变坏,就与这支暖流有关。 
  真是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发疯吗?人们打开历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档案里,气候异常的年份都记载在册;厄尔尼诺出没活动的年份也记录在案。 
  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才发现,它们常常先后出现,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暖流,为什么能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工作,影响气候的变化呢? 
  原来,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海洋向大气不断提供着热量。海洋自身温度升高了,它提供给大气的温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温度下降了,给大气的热量就比较少。海洋面积巨大无比,它对热的容量比空气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气气温升高1℃。同时海水是流体,海面的热可以传到深层,使厚厚的海水都来贮存热量。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6℃。 
  这么说来,秘鲁海域海水增温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真不校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它不仅影响了附近的天气,通过大气环流,还会影响到遥远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处。厄尔尼诺,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牵动了大气舞台的风云变幻,真令人不安! 
  气候发疯的原因虽然找到了,要是人们能在厄尔尼诺暖流将要出现的时候,预先向全世界人发出警报,人们就可以有避开灾难的准备,那该多主动啊!可是厄尔尼诺在哪里呢?它是股出没无常行踪不定的海流。人们只知道它大约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但并不知道它出现的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球形闪电之谜 
  天空是一个非常壮丽的大舞台,经常表演出变幻无穷的活剧,有时让人惊叹不已,有时又会使你瞠目结舌。 
  1981年1月的一天,原苏联一架“伊尔—18”飞机从黑海之滨的索契市起飞,当时天气良好,雷雨云距离飞行航线在40公里以外,当飞机升到1200米高空时,突然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大火球——球形闪电闯入飞机驾驶舱,发生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后随即消失。可是过几秒钟后,它却令人难以理解地通过了密封金属舱壁,在乘客座舱内重新出现。它在惊讶的乘客头上缓慢地飘浮过去,到达后舱时分裂成两个光亮的半月形,随后又合并在一起,最后发出了不大的声音离开了飞机。驾驶员发现机上的雷达和部分仪表失去了效能,立即着陆。检查时发现在球形闪电进入和离开处——飞机头部和尾部各出现了个窟窿,但飞机内壁没有任何伤害。球形闪电自由地通过金属障碍物,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 
  类似事件过去在我国也曾发生过多次。 
  1963年8月7日下午,湖南省益阳县有个乡,突然从黑云中落下一个闪光的火球,并发出呼呼的响声,从窗外闯进一个农民家中,上下跳跃,碰着人后就爆炸了。 
  1981年7月9日,一声惊雷,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两个罕见的桔红色火球,夹着刺耳的呼啸声,从乌云中滚滚而下。当坠落到浦东高桥车站花圃时,两个火球相撞,发出一声巨响,耀眼的光亮将周围照得如同白昼。 
  在雷雨天常见的是线状闪电。发生线状闪电时,闪电通道里的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里的水便分解氢和氧。在一定条件下,闪电通道裂成几块,组成一团团含氧和含氢气团,热气体在冷却过程中到达一定温度时,氢和氧又化合成水,此时化学反应很剧烈,类似一种爆炸。 
  球形闪电是在空气中飘浮游动的团状火球,有粉红色、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它最喜欢钻洞,有时从烟囱、窗户、门缝里钻进来,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有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然后一声闷响而消失;有时又只发出微弱的噼啪声而不知不觉地消失。球形闪电消失以后,在空气中有时还会留下一些有臭味的气烟,有点像臭氧的味道。 
  球形闪电发出巨大的能量,据计算约有400~4000万焦耳。火球的直径大的有几米,小的只有几厘米;存在的时间长的二三分钟,短的仅3~5秒钟。 
  由于它出现的机会极少,目前对它的起因、发展和消失还不能完全揭晓。它多数出现在强烈雷雨的坏天气之中,一般在发生线状闪电之后,当碰到人或物体后即发生惊人的爆裂声,造成伤亡,或引起火灾等事故。 
  当天气出现强雷雨或线状闪电之后,最好关上门窗,谨防那不速之客——球形闪电钻空子穿户入室,并且千万别去碰撞它。




“雷公墨”之谜 
  暴雨倾泻后的海南岛,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样子奇特的、黑色玻璃质石块。由于它总是在雷雨之后出现,因此被称为“雷公墨”。 
  那么,“雷公墨”是怎么形成的呢?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五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它与雷电有关。从分布特征看,在我国雷公墨不仅在海南岛有,也可见于雷州半岛,闽粤沿海和台湾等地。在世界上,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即澳亚散布区、象牙海岸散布区、北美散布区、莫尔达维散布区。 
  此外,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带及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发现。各散布区的玻璃质石块都具有相似的地质年龄。这些情况显然表明它们的形成与雷电这种遍布全球的自然现象毫无关系。 
  第二种认为它是火山喷出的物质。当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炽热气体中充满了火山灰,并常伴有雷电。闪电使灰尘形成一种气泡,它常会因种种原因而破裂,形成一些物质掉到地上。但是火山的分布与雷公墨的散布区并不吻合,而且火山形成的这种物质中常有一些微晶和骸晶物质,而雷公墨却是均一的玻璃质。 
  第三种认为它是陨石。每一散布区的玻璃陨石代表了一次陨落事件,因此它们都有相似的年龄值。由于陨石落的方向也与陨石母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这就导致了玻璃陨石呈有限的四个地区分布的状态。但是有史以来人们看到的自天而降的陨石只有三种,从来没有发现过玻璃陨石的降落,而且它们的年龄值相差也很大,所以很难说雷公墨来源于天体。 
  第四种认为它来自月球,可能是月球火山喷发物飞溅到地球上而形成的。月球起源说既能解释玻璃陨石在物质成分上所表现出来的地外成因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