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位大学讲师;又专讲远离尘世的数理逻辑;本该过着平静的书斋生活;却偏偏因一本书而出了大名;出落得全然「明星式”;着实有些难解。甚至有人见其名即望文生义;直问「李天命会不会作fortune…telling(算命)”。
 名字多少有些古怪;但那确实是真名;与算命毫不相干。
 李天命生在香港的一个平常人家;身世绝无离奇可言;稍许特殊之处是他少年时偏爱打架;以致于因打架而被校方开除;之后转入另一所中学;又带着一个记大过处分从中学毕业;之后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其第一和第二志愿都是哲学系;从而就上了哲学系;大学时仍不像是太好的学生;偏爱与人较劲;毕业后居然留校作助教;讲授高等逻辑;反而普通逻辑就由讲师去教;之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唸书;仅用三年即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香港;与太太徐芷仪女士同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过着人们通常所说的中产阶级生活;出版过两本书;一是《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一是《存在主义概论》;颇有一些影响;但终因《李天命的思考艺术》而较少被人提起了。
 在《李天命的思考艺术》出版之前;李天命在香港就已名声响亮。早在1989 年的《法言》月刊上就有这样的描述:
 「李天命先生;一个浪荡不羁的飞刀小子。。。。。。成为不附俗流、富明星魅力的哲学沉思者。”(《法言》1989 年六月号;第62页)笔者不太清楚李天命到底缘何而「富明星魅力”(「飞刀小子”之说不过是指他平时爱玩飞刀而已);但猜想可能与1987 年的一场辩论有关。那年9 月;加拿大学园传道会的韩那先生(Michael Horner)来到中文大学;以「相信上帝存在是否比相信上帝不存在更为合理”(俗称「上帝是否存在”)为题与李天命博士进行公开辩论(详情见本书「参考篇”);吸引了1700 名听众出席。据称;韩那先生自1974 年以来在世界各地与人辩论;所向无敌;战果累累;备受推崇;但此次在港却受到李天命以严谨逻辑为基础的有力挑战。辩论后由800名听众当即表决;结果380 人判李天命胜;190 人判韩那胜;另140 人判双方为平手。此次辩论的全文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一时间成为香港知识界广为关注的话题。笔者在此无意评论辩论双方的得失;但真心为双方在那场辩论中所表现出的严谨、才智和大度叫好;对那种公开辩论的方式由衷欣赏。
 毫无疑问;《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使李天命获得了广泛的名声。此书出版后;他还应邀为香港电台作了两个以「思考”为主题的系列节目的主讲人;该节目还请来了嘉宾参与讨论。
 嘉宾主要有作家(金庸等)和物理学、生化学、数学、文学、哲学、神学、佛学、经济学。。。。。。诸领域内的学者专家(张五常等);此外还包罗了各界的代表人物;有立法局主席、大学校长、学院院长、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区)、香港三大党的主席、律师、神甫、总编辑、电视节目总监、电影导演以至歌星等等。作为主讲人;李天命从诗与爱情讲到数理逻辑;从生死与烦恼讲到量子物理学;从自由与命运讲到民主的悖论(香港人称悖论为「吊诡”);从《圣经》的真理性问题讲到统计学中的贝叶斯学派;无不向听众展现出充分的才智和敏感;自然也赢得一片赞扬声。这样以精英文化为课题的节目;在中文世界还是首次;为中文大众媒介的拓展开了一个有益的先例。
 
 二、思考艺术与语言暴政
 所谓「艺术”(art )在根本上意味着人不同于自然世界而特有的创造能力;即利用(一套)方法进行塑造的能力。所谓「思考的艺术”就是利用一套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或技艺;作为学术课题可称为思想的「方法学”(methodology)。
 在今天;有关思想方法学的问题或多或少地总是联系于分析哲学的革命性贡献。分析哲学的宗旨;就是力图将传统哲学化解为语言分析;并通过语言分析来揭露传统哲学中的失误、虚妄和蒙混;将诸多的形而上学断言消解为无意义的伪似命题。
 虽然李天命所讲的思考艺术是在分析哲学的背景上提出的;然而他的着眼点却不单纯是解决传统哲学中的疑惑;而是要通过他所倡导的「语理分析”(logico…conceptual analysis)去破解人们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会遭遇到的思想难题以及种种欺骗、迷惑之语;其基本的路径乃是「通过对意义或概念的厘清去处理问题”。当然;他并未虚妄地要求以其语理分析去解决一切人生难题;而只是要为问题的解决谋求一个清晰的概念基础。
 希腊人将语言叫作「逻各斯”(logos);而整个西方哲学传统有时被人们不无道理地刻划为「逻各斯中心主义”。不难发现;早期哲学家们的野心与困惑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刺激:一方面是外部自然所现出的有待探究的奥秘;这最终导向了科学(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是人类语言之非凡的品性;对此的反思构成了希腊哲学之绝顶的辉煌。在雅典城的大量法律诉讼和政治演讲中;掌握非凡的语言能力意味着掌握了
 制服他人的利器。当时的智者(Sophists)以讲授语言技巧为职业;将「语言是暴君”这一口号作为其公开的宣言。这虽然很具广告色彩;但确实道出了语言之本质的制约力。智者们宣称;他们传授的技艺可使弱者成为强者;而什么是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被说服去相信什么为真。
 显然;在这种语言的「暴政”中;思想失去了支点;正义与规范也随之失去了标准。如何摆脱语言的暴政;如何透过语言的表层去直达事物真实的层面;这成为希腊成熟哲学家们特别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毕生努力;也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深厚基础。他们要求透过语言的假象;直达事物之本质;这反过来又为形而上学的讨论铺了道路;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困惑与迷茫。直到20 世纪才有人试图以对语言本身的分析去取代形而上学式的思维;进而发现谈话「意义”的真实途径;这就是分析哲学的诞生。
 分析哲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及其过分的琐细;使其自身与大多数知识分子远相隔离;这种封闭性阻挠了其生命力的滋长。人们嘲笑说;一个分析哲学家就像是一辈子擦眼镜而从不戴上眼镜去看世界的人。虽然是在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筑其「语理分析”; 李天命博士似有更大的野心。他无意像分析哲学家那样去擦一辈子眼镜;不满于那种被称作「纯学术”的「研究”; 而是要直面哲学的根本;去进行深具现实性和参与性的哲学「思辩”(思考与论辩;而非「思辨”'speculation')。他的野心是大的;他要同苏格拉底那样将哲学当作生命的实践:对思考艺术的探究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对思考艺术的运用就是用思想去论辩。在他心目中;西方圣哲苏格拉底是哲学家的最高典范。(笔者读博士时专攻的是希腊哲学;对此观点颇有同感。)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与语言的暴政抗争;但这并没有使他免于成为这种暴政的牺牲品。自他之后;语言的暴政没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反而因为政治强权、意识形态以及商业文化的多重钳制而变得更加多样和更具强制性。顺着这里所倡导的语理分析;即便我们并不能全然摆脱各种语言假象的强制;但至少可以为我们带来理智的满足和思想与人格的独立。帕斯卡说过:「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中是最脆弱的;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此意义上;思考的艺术恰恰就是人之为人所应掌握的艺术。
 
 三、哲学的堕落VS 哲学的开展
 一位希腊哲学家说:「蠢人无论听到什么逻各斯都激动不已。”(赫拉克利特残篇;DK22B87)
 语言的暴政是如此深入而广泛;以致于人们在更多的时候都宁愿接受权威、习惯、哄骗或偏见所营造的语言假象的摆布;而不去关注思考的艺术。举一个谚语为例:「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当人们一再引述这一谚语时;其想突出的本是「友谊”之宝贵;却不知从逻辑意义上讲;由此而引申的结论却是「朋友亦如粪土”(推理如下:'大前提'金钱是粪土;'小前提'朋友值很多钱;'结论'朋友是粪土。这是个完满的三段论推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凭藉其健全的常识(mon sense)即足以应付生活。然而;健全的常识并不总是充分的;而且人们也并非总是能够获得健全的常识。思考的艺术应该既能弥补常识之不足;又能为常识的可靠性提供保障或基础。在此方面;思考的艺术需要一些专门的、甚至是极度专门的技术;而逻辑学与分析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最新的技术。
 我们发现;李天命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