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95淘金国度-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在这次革命当中只是参与者,并不太起眼,所以更加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了。

11月5日,苏州士绅要求自保、避免战争的要求得到程德全的同意后,上海民军与驻在枫桥的新军一起入城,宣布苏州“和平”光复,成立江苏革命军政府,推程德全为苏军都督,程德全成了第一位反正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按史密斯当做笑谈汇报到自由宫的江苏独立的情报:苏州光复时,没有丝毫变动,仅用竹竿挑去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之意。

11月5日,安徽同盟会会员吴旸谷等率标炮营等也在当日起义,并向省城安庆进攻。立宪派则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11月8日,安徽谘议局出面宣布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

11月6日,广西谘议局在省城桂林作出决定,与清政府脱离关系,宣布广西独立,原清朝广西巡抚沈秉堃担任都督,几天后清军提督陆荣廷发动兵变夺取了都督之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清王朝经过数个省份起义宣布独立后,已经是风雨飘摇,倍受打击,其前途已经少有人看好了,这种情况下,程德全,朱家宝,沈秉堃甚至陆荣廷这些清朝大吏也摇身一变加入了革命阵营,进行政治投机了,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并非是从头到尾的改变,这次的革命非常的不彻底,借助革命名义,大量的旧官员、投机分子改头换面,堂尔皇之的进入革命队伍,继续掌握着生杀大权,使得原本就复杂无比的革命阵营越发的分不清敌我了。

互相攻讦,争权夺利从武昌起义开始之后就贯穿整个革命进程当中,陆荣廷的兵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实际上史密斯传来的情报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不少已经独立的省份当中,短短时间内革命党人之间兵变夺权的场面就已经屡次上演了。

11月9日,福建同盟会会员郑祖荫、彭寿松、许崇智、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率领所部在福州起义,向清军发起进攻,清总督松寿自杀,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复,福建军政府成立,推举孙道仁为都督。

11月8日在阿拉斯加的老熟人同盟会骨干胡汉民的劝说下,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和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龙济光同意反正,民军声势浩大,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广东谘议局讨论广东独立问题,决定次日宣布广东独立。11月9日,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同日,广东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

第273章 唐山巨变(二)

11月12日山东烟台同盟会栾钟尧、宫锡德等“十八豪杰”同盟会会员发动起义,占领烟台海防营,烟台道台徐世光闻变携家眷逃到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寻求保护。“十八豪杰”立即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宣布烟台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府。

11月13日,在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的劝说和新军第五镇统制贾宾卿等部分中下级军官的胁迫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同意山东独立,推举孙宝琦为都督。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这次的革命就如同一场闹剧,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却仍然推举清政府任命的官员为都督,出现反复也就正常了,只能说明这时不少革命党人本身在政治上就极不成熟,很多人参加起义不过为了挣取一番荣华富贵,越来越多的权势受好者,政治投资分子热衷于通过参加革命来获取功名利禄,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全中华的普罗大众,不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这样的革命,也就难以指望会为百姓带来什么实际利益了。

11月16日,武昌起义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革命军反攻汉口失败,且伤亡极其惨重,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的民军将很难抵挡住清军的进攻了。

11月17日,宁夏同盟会支会发动宁夏会党起义,23日在银川成立支那宁夏革命军政府。

11月21日,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22日,蜀军政府在重庆成立。

11月22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决定独立并派出蒲殿俊等11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代表在成都圜通银行进行谈判,27日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发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将权力交给新政府。立宪党人蒲殿俊担任都督,赵尔丰的嫡系部将朱庆澜任副都督。27日,进入四川平息保路运动的鄂军在资中反正,杀死前来上任代理四川总督的端方。

而根据史密斯收到的情报,就在这一日,也就是11月27日,革命军和清军在三眼桥展开激烈争夺战后,伤亡太大,被迫撤离汉阳,当晚,同盟会在鄂的领袖黄兴黯然离开湖北。

自此艰苦的阳夏战争正式结束,虽然是以革命军失败而告终,但是阳夏战争坚持了41天,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王朝,从中可以看出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何其重要的意义。

需要特别交待的是在武昌起义的后续发展至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的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来黄兴从湖北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

这次的南京之战,准备较长,参与的革命军较多,前后历时超过二十天,是目前阿拉斯加收到情报为止,阳夏战争失败后在长江流域的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加上阳夏战争的坚持,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朝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这两件事对于这次统称为辛亥革命的大规模起义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样一来,整个长江以南几乎全部为革命军据有,这也是后来南北对峙的主要成因,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而北洋军取代清政府后据有长江以北的大量地盘,不管是护国战争,还是护法运动,或是北洋军南下,最后的战局始终都会在长江两岸形成长期僵持,双方精疲力竭之后就只能坐下来谈判,南北对峙局面就此形成,其实不管是北洋军南下成功,还是革命党能够北上击败北洋军,真正使成大中国成一统,也许中国历史都会有很大改变。

但是这种对峙,加上两大阵营当中又各自争权夺利的局面却是外国列强最希望看到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从中浑水摸鱼,捞取利益。

就在南京之战结束的前一天,12月1日,南北双方在英国公使朱尔典,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的斡旋下签订了《武汉地区停战协定》,武汉地区于12月3日上午8时至12月6日上午8时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汉地区停火,进行休战谈判。至此,清军除了在长江以北各省,比如山西展开一些局部反攻之外,已经彻底失去了对长江以南的掌控,清王朝的政权已经无力为继。

12月11日,上海和汉口等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商讨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各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黄兴两派,相持不下。而情报局传回来的最近一个消息就是12月15日,与会代表获悉北洋军首领袁世凯赞成共和,立即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说起来非常可笑,革命党好不容易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统治有望,最后居然指望着一个清朝大吏反正来担任总统。但是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因为这次革命并不彻底,大量的清朝大吏及政治投机分子挤进革命阵营,其中立宪派更掌握了不少省份的实权,袁世凯担任总统正是大部分立宪党人和那些临时反正的清朝官员最愿意看到的,北洋军实力强劲,目前对革命党的镇压主力大部分都出自北洋系统,虽然镇压武昌起义的负责人是陆军大臣荫昌,但实际上还不如袁世凯暗地里遥控指挥来的灵光。革命党自然也不无希望通过拉拢袁世凯来削弱清王朝反扑力量的意思,只是他们就没有想过这就是典型的与狼共舞么,袁世凯岂非善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