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眼看西游-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有意思的现状是,互掐的两大门派谁也不让谁,各持己见,但他们双方所能凭借的〃最有利〃的证据,其实都不属于铁证: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中有着如下的著录: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清初黄虞稷所撰的《千倾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着如下的著录:
    〃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记》一卷。〃
    〃吴作〃与〃非吴作〃所激战的最终证据就是这两条了,此外所有的〃证据〃,都是在先肯定或是否定〃《淮安府志》中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为小说〃以及肯定或是否定〃《千倾堂书目》中的吴承恩《西游记》为游记〃的前提下而引申的论证。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这场百回本《西游记》作者之争就没有消停过,而且越演越烈,但谁也不能说服谁,因为证据还是太少,都是自圆其说——我属于〃非吴作〃一派,但我无意在此论证有关〃吴承恩〃的任何事情,因为这本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而且不管分歧有多大,首先都应该回到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才可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我只想在此讨论一下百回本《西游记》的成形的大概过程。
    现存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扉页中题〃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共二十卷;而卷九、十、十九、二十又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第三行又题〃书林熊云滨重锲〃。这清楚地表明,这一版本至少是三种版本的混合体——这与我的〃汇编之书〃的观点是吻合的,这一部拼杂而成的〃奇书〃,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书商〃(金陵书坊主)为适应当时的阅读形势,及其追逐读者市场的一个〃快餐式〃的产物。
明朝中叶是古代书籍刊刻印行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籍刊刻出版由官府转向民间,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由书商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书坊,金陵的〃世德堂〃就是其中一家。当时的金陵是全国书坊的最集中之地,在这样一个〃出版社〃和〃印书厂〃云集的文化中心,一部好的〃畅销书〃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书坊为了标榜〃新编〃、〃新作〃或〃新订〃、〃重订〃以吸引读者,不惜窜改古籍的原作,或修缀拼接,或改头换面,使之成为一本〃新〃的〃流行读物〃。
    面对这种不良风气,顾炎武曾经有过批评:
    万历间人多好改革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日知录》卷十八)
    而清代著名版本学家黄荛圃亦有〃明人喜刻书,而又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废于古(见《黄荛圃书跋》)〃的批评,更有人曾有过〃明人刻书而书亡〃之叹(《书林清话》)。由此可见,这种〃不尊重原作、妄加改窜〃的做法,已经成为当时出版界的通病。由此可想,百回本《西游记》也许正是从这种〃拆补拼缀〃中诞生的〃畅销书〃。
    百回本《西游记》的缝补痕迹极为明显,有生硬连接之嫌疑,我有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测,也许它是按照这个结构来拼接的:
    也许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这世上早已经存在了有关〃前七回〃的文字,而且〃前七回〃文字非常完整,它描写了一只妖猴从出世到被镇压的完整过程,其实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感觉差不多,或许在世上真的存在过一本包含前七回主体内容的〃《镇魔记》〃吧!如果有,它可能就是百回本《西游记》的起因。
    当时〃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本子所见,那无非是由十几个粗糙的小故事组成的〃历险记〃,但其中提到了〃猴行者〃以及它曾经犯过罪孽的信息。也许就是这一点打动了书商的心,他迅速想到,如果可以将〃《镇魔记》〃中间的猴子与〃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那估计是一种很不错的创意!于是,他请到了当时的几个颇熟练的〃写手〃,开始策划这本〃奇书〃。
    首先要解决的事情是,如何将两个故事连接起来,于是〃写手〃们寻找到了一个契合点,那就是唐太宗——其实在唐朝时就有〃唐太宗入冥记〃的文字(如今记载这段文字的敦煌写经被藏于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当然,我们在今人整理校录的《敦煌变文集》中也能见到),明朝应该也有这类的故事流传,于是,〃入冥记〃成了连接〃《镇魔记》〃和〃唐三藏西天取经〃故事的桥梁,形成了如今百回本的雏形:
    ◎〃《镇魔记》〃(约八回文字)
  ◎〃入冥记〃(约一万字)
    ◎〃唐三藏西天取经〃(约十七回文字)
    这样的结构虽然很是简单,但要比百回本《西游记》要紧凑许多,而内容也非常均衡。但如果单单只是这点篇幅,显然离预想的效果很有距离,倘若能够扩充到一百回整,则这本就蔚为可观了,但由二十回的篇幅突然暴涨到一百回,这又谈何容易?〃《镇魔记》〃由于相对完整,所以只能微调,删减无关的,增加连接的,却是不能再扩充了;而〃入冥记〃虽然有增加篇幅的余地,但毕竟这只是一个过渡用的桥段,再加也加不了几回;唯一可以无限量增加的,就是〃唐三藏西天取经〃这部分故事,所以书商和几个〃写手〃们进行了策划,要大幅度增加取经的故事,但加入数量如此庞大的篇幅,总要有个说法,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我们都很熟悉,如今普天之下的人也基本都很熟悉的说法——
    〃九九八十一难〃!
    只要有了这个〃说法〃,几乎就可以凭空增加近八十个回目,于是一切穿插拼缀都可以合情合理。于是新的结构逐渐形成:
    ◎〃《镇魔记》〃(约七回)
    ◎〃魏征梦斩泾河龙〃(约二回)
    ◎〃唐太宗入冥记〃(约一回)
    ◎〃刘全进瓜〃(约一回)
    ◎〃唐太宗求法〃(约一回)
    ◎〃唐三藏西天取经〃(约八十八回)
    如此就形成了一本刻意制造的一百回整的奇书,或许它就是那部传说中的《西游释厄传》,它是百回本《西游记》的〃半完成〃形态——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百回本《西游记》会形成那种〃前七回〃精妙,〃中六回〃混乱,〃后八十七回〃拖沓重复的局面,而且〃后八十七回〃中有很多故事好像是为了凑数而插补进去的,这也许就是书商和〃写手〃们为了生生凑成一百回整而做出的努力吧!
    但这样一个〃半完成〃状态的〃《西游释厄传》〃,与百回本《西游记》还存在着一段距离,到底这段距离是什么?又将如何完成这段距离,完成有关《西游记》前世今生的转变呢?请看第五回,也是最后一回《星尘凡俗》。
第五回星尘凡俗
    历来百回本《西游记》的主旨都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谈禅〃,据说其中有佛祖禅机;有的说是〃讲道〃,里面有金丹要旨;有的说是〃叙儒〃,里面包含了大学中庸之理;学文的在其中看见文字妙趣,学医的在其中看到养生要论……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之所以会演变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百回本《西游记》中包含了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是其他书籍中所没有的:如果《西游记》中只是仅仅只是三部分故事,那么这部书永远也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正因为有了这样东西,一切就都不同。
这样神奇的东西,就是〃虚无〃(Emptiness)——要想书籍永远被后人争议和探索,就要提供给后人一个可以〃争议和探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虚无〃,也就是道教所谓的〃空〃,《道德经》对这个〃空〃解释的无比清楚:〃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之以为用〃便是一切奥妙的源泉:书籍与读者的沟通,并非全部都是〃书籍提供信息,读者被动接受〃这样简单,也有别出心裁,用书籍制造出了一个虚无的容器,希望读者可以填入主观的思想来完成沟通的情况存在——百回本的《西游记》,便是这样一个虚无的容器,它并不是提供给了广大读者一个鲜明的信息,而是推出了一个〃争议和探索〃空间。
    这个容器,这个空间,就是百回本《西游记》中夹杂的〃道教语汇〃!
    且不说内容,单是百回本《西游记》的章回名称,就算得是今古奇观,因为它掺杂了大量的道教语汇,例如,〃心猿意马〃、〃姹女婴儿〃、〃金公木母〃等,于是古代读者以为神异,加上当时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