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帛书周易-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 
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 
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事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 
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 
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乾文言》与《易之义》中的 
“《键》之羊说”合起来是一篇真正的《键》卦卦爻辞的详细解说的文字。 
它们有同有异,可以互相补充。这一章还特别慎重地讨论了阳爻为什么要用 
“九”来表示。这就涉及到易学上的“四象说”。六、七、八、九是四象说 
的一种。对此我曾专门进行了讨论。 
  1985 年,我在拙著《帛书周易校释·前言》中专门论述了《爻画与“河 
图”“洛书”》这一论题。在论证这一论题的过程中涉及了爻画与爻题的关 
系问题。嗣后于 1987 年撰写了《论爻题与爻画的逻辑联系》一文递交给山东 
大学周易研究室组织的济南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文章指出: 
  《易》书中的爻题和爻画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卦爻辞中的爻题是那些 
从数符卦图中分离出来的数符同作为爻序的数符组合的产物。凡是按照大衍 
筮卦术产生的卦图的《易》书中的爻题和爻画的关系就一定是这样的。 
  按照大衍筮卦术(即《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的原则和方法), 
三变之后便能得到一个爻。这个爻画最初是用数符来充当的。大衍筮卦术所 
得到的充当爻画的数符只有四个,即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符古人称作 
“四象”。(九,老阳之象。七,少阳之象。六,老阴之象。八,少阴之象。 
王夫之在谈到大衍筮卦法时尚有“审七八九六之变”之说。)按照大衍筮卦 
术筮得的卦图爻画都是用这四个数符来充当的。三画卦,就是这四个数符每 
次取出三个数符的可重排列;四画卦就是这四个数符每次取出四个数符的可 
重排列……六画卦,就是每次从这四个数符中取出六个数符的可重排列…… 
始初,并无我们看到的今本《周易》的阴阳符号组成的卦图。这一点已为考 
古上的发现所充分证明。唐兰先生的《在甲骨金文中所见到的一种已经遗失 
的中国古代文字》、李学勤先生的《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张 
政烺先生的《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徐锡台先生与楼宇栋先生的 
《周原卦画探原》等文章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始初的卦爻辞中并无爻题,爻题是从爻画中分离出来,爻画与 
爻题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等问题,人们则未予以重视,也没有进行论述。我 
通过反复思考,认为形成今本《周易》卦图这个样子的卦图至少经历了“原 
始卦图”、“中介卦图”和“理想卦图”这么三个阶段。原始卦图阶段的卦 
图,是数符卦图。这种数符卦图只有用数符充当的爻画,而没有爻题。卦图 
是用“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符组成的数图,如果十有八 
变所筮得的六个爻的数符都是“六”的话,则这个卦就是由六个“六”字组 
成的数符卦图。如果筮得的六个爻的数符都是“八”的话,则所筮得的卦是 
一个由六个“八”字自下而上组成的数符卦图。当时可能尚无爻题。爻画在 
卦图中的位置是用爻画本身指称的。如《左传》和《国语》中的“之八”、 
“皆八”,“之八”是指占得一卦中的爻画数符为“八”的那一爻;“皆八”, 
是指占得一卦中的爻画数符都是“八”的那几爻。对于《左传》《国语》中 
的“之八”“”皆八”前人进行了许多研究。前人大都是以变卦别卦释之。 
对此我曾经撰写了《<国语>贞<屯>悔<豫>质疑》一文进行辨析。这篇文章发 
表在《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 年第二期上的《读<易>捃屑》中。文 
章列举了前人关于“皆八”的各种解释,认为只有韦昭与丽炎的解释比较符 
合实际。韦昭和丽炎以“皆八”为两阴爻之数的揲数。是很有见地的。这就 
告诉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是直接称呼作为爻画的数符的。同时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是直接称呼作为爻画的数符的。同时在春秋战 
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还有另一种方法,即用另一卦作为参照系统来指称卦中 
相应的爻画。《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 
墨,……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 
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亢龙有悔。’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 
不朝夕见,谁能物之。’”前人大都以变爻解释这里的《乾》之《姤》、《乾》 
之《同人》等。实际上这是因为还没有爻题,因此采取另一卦作为参照物的 
形式来指称卦中的爻画。所谓“《乾》之《姤》”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 
即《乾》的最下面的一爻。“潜龙勿用”就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辞。所谓 
“其在《同人》”,就是指的《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就是《乾》 
卦第二爻的爻辞。馀皆类推。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爻题。由于 
书写爻画具体直观,加上这种指称爻画方法原始,因此我便将这一阶段的卦 
图称作原始卦图。 
  中介卦图阶段的卦图当有两套不同的爻画组成的卦图和两套不同的爻 
题。如果古人将由“六”、“七”、“八”、“九”四个数符组成的卦图中 
的具有三的倍数的数符(即“六”和“九”)从卦图中分离出来,将“七” 
“八”两个数符保留在卦图中,并将由于“六”“九”分离出去而使卦图中 
空缺的位置用“七”、“八”相应顶替(即“七”顶“九”,“八”顶“六”)。 
这样一来,卦图中充当爻画的数符就全是“七”“八”了。古人可能将数符 
“七”字的古体“十”省去了其中的“1”就成了“一”。用数符“一”与“八” 
充当爻画的卦图有《帛书周易》中的卦图。同这套卦图相应的爻题应该是: 
初六,初九,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尚九, 
尚六。共十二个。古人为什么要将爻画分离出来同爻序数符组成爻题呢?我 
想这可能是画卦认卦的方便和认识深化的需要。人们为了确定卦图中的爻画 
的位置关系,于是就为之编码。对于六画卦的卦图爻画编码,将其爻画的序 
列标以次第(古人画卦从下起),故名之曰:初、二、三、四、五、尚。这 
样就确定了卦图爻画的纵坐标。为了确定卦图爻画的横坐标,于是便将作为 
爻画的“六”与“九”抽出来,书于卦图侧面,这样就出现了两幅卦图。将 
这两幅卦图互相对应充实,于是便得到了两幅分别由“七、八”和“九、六” 
组成的不同爻画的六画卦卦图。这两幅卦图有这样的特征:“六”与“八” 
的位置对应,“七”与“九”的位置也对应。如果将序列次第数符分别同这 
两幅卦图的爻画数符相组合,就能得到两套爻题和与之相对应的两套数符组 
成的卦图。若将序列数符同“六”与“九”组合则可以得到初六、初九、九 
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尚九、尚六这十二个爻 
题。对应的卦图爻画则是用“七”和“八”两个数符。此即所谓“卦画七八, 
经书九六”。《帛书周易》的卦图爻画和爻题如此。 
  人们如果将由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符组成的卦图中的“七”与“八” 
绎出卦图之外,而以“六”与“九”相应替代,则卦图中的数符爻画就只剩 
下“六”与“九”两个数符充当爻画。如果六画卦六爻都是“六”的话则画 
六个“六”字重叠的卦图。如果六画卦六爻都是“九”的话则画六个“九” 
字重叠而成的卦图。将绎出卦图之外的“七”与“八”同爻序数符组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