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帛书周易-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帛书系辞传》不分章节,也不分上下篇,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字。比传世的韩本《系辞传》大约缺少 

了一千一百一十四字。韩本《系辞传(上)》有二千三百四十字,《系辞传(下)》有二千一百三十 

一字,共计四千四百七十一字。《帛书系辞传》缺韩本《系辞传(上)》的第八章“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的一百八十九字、第九章首句“子曰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以及缺韩本《系辞传(下)》的第四章“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几者动之微, 

吉凶之先见者也”、第五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以明失得之报”、第七章“《易》之为书 

也不可远……则思过半矣”、第八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此之谓《易》之道也”等内容。其中韩 

本《系辞传(下)》所缺章节分别散见于《帛书易传佚书》的《要》与《易之义》中。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 

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 

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 

  《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二千六百一十九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 

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 

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 

“黄常”、“不习”。“寝龙勿用”(“大人安失矣而不朝”)、“立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 

“宝德而施教于民”、“广德而下■民”、“出德教以道民”,共引用《键》《川》两卦五条爻辞。 

第五章对用《蹇》卦六二爻辞“王臣蹇蹇,非今之故”进行了诠释,告诫人们“智(知)难而备之, 

则不难矣;见几而务之,则有功矣”。第六章诠释《鼎》卦九四爻辞。第七章解释《鼎》卦尚九爻辞。 

认为“明君立正”必定“贤辅弼之”。第八章解释《溍》卦卦辞,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圣王之安世” 

的方法。认为“圣之正,牛参弗服,马恒弗驾”、“圣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 

无困,民则不渗,甘露时雨聚(骤)降,剽风苦雨不至,民心相■以寿”。对“锡马”、“番庶”、 

“昼日三接”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第九章是孔子对《川》卦六四爻辞“聒囊,无咎无誉”的解释。 

第十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解释。第十一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三 

爻辞的解释。告诫“君子务时,时至而动”,“时尽而止”。第十二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五爻辞的 

解释。第十三章是孔子对《键》卦用九爻辞的解释。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是孔子对《川》 

卦初六、六二、六三等三条爻辞的解释。第十七章缺损较多。第十八章解释《屯》卦九五爻辞。第十 

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是孔子对《同人》卦卦辞、初九爻辞、六三爻辞的解释。孔子认为“大 

德好运”“和同者众,以济大事”。第二十二章是孔子对《大有》卦六五爻辞的解释。第二十三章是 

孔子对《嗛》卦卦辞的解释。第二十四章是孔子对《豫》卦六三爻辞的解释,提倡“鼓乐而不忘德”。 

第二十五章是孔子对《中复》卦九二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六章是孔子对《小过》卦六五爻辞的解释。 

第二十七章是孔子对《恒》卦九三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八章是孔子对《解》卦尚六爻辞的解释,孔子 

认为“人君高志求贤,贤者在上”。第二十九章是孔子对《根》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敬官任事”。 

第三十章是孔子对《根》卦六五爻辞的解释。孔子提倡“塞人之恶,阳人之美”。第三十一章是孔子 

对《丰》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用贤”而不“害贤”就能日中而盛,就能亨通适宜,并举“黄帝 

四辅,尧立三卿”证成其说。第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未济》卦卦辞的解释,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始 

易而终难”。这是汉代易学大师视为权威的《易传》,因为是孔子对卦爻辞的具体解释,故附于《易 

经》之后,几乎享受与《易经》同等的地位。《二三子问》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珍贵材料。 

  《易之义》写在《系辞传》后面,约三千一百余字,不分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将其分为十 

二章。第一章是总纲。其文曰:“子曰:《易》之义谁(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 

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键》六刚能方。六柔无刚,此地 

之义也。天地相■(衔),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刚柔成章。万物莫不欲长生而亚(恶)死,会心者 

而台(以)作《易》,和之至也。是故《键》六刚无柔,义沾上就,天之道也。是故《川》六柔无刚, 

义沾下就,地之道也。”全篇论述了“易之义”与“天之义”、“地之义”、“人之义”、“万物之 

义”的关系。指出:天之义,六刚无柔,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害之,不死必亡,重阳 

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义,六柔无刚,柔弱沉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害之,则穷贱遗亡,重阴 

者沉,故水不吉也;人之义分“武将之义”“文臣之义”两类,武将之义保功而恒死,文臣之义保安 

而恒穷,柔而不枉,然后文而能胜,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万物之义,■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 

功,恒动而弗中则浮,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乃是一 

篇易学符号意义学的哲理文章,是先秦的符号学、意义观的杰出作品。 

  《要》,共一千六百四十八字,是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总结。孔子认为学习好《周易》、 

懂得《周易》的要领,是“危者安其立(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的根本保证, 

所以君子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才能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的境界。文章记载 

了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情景、对待《周易》的态度、对待“祝巫卜筮”的态度、对待“损益之道” 

(即“易道”)的阐发和运用,再现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易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当年的 

精神风貌。“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 

以■(矩)方也。前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其德。”孔子对待《周易》 

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易》,我复(覆)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 

达乎德,又(有)仁德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 

巫之筮,乡(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 

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这最后三十一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幸福观。孔子强调君子追求幸福、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 

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孔子非常注重损益之道,他认为损益之道是《易》之要, 

损益之道与君者之事、明君之政结合就是易道。损益之道是以观得失,明天人之道。他说:“夫损益 

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原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 

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 

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 

不可以水、火、金、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