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母鼋锥危拖嗟庇诿献犹岢龅摹吧啤⑿拧⒚馈⒋蟆⑹ァ⑸瘛绷龅来巍

  权是权衡、权变,是处事的智慧。我们读书要越读越通达,不能越读越迂腐,对“权”的理解就是一例。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又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兵家也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意思是现实处事,把握道的原则,却不必拘泥于道的形式,需因时、因事而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不可因小失大。

  能立于道而不能权者,象是佛教说的小乘根性,只管自己道德圆满,不想利益众生;能立于道而又懂得权变的,象佛教说的大乘根性,必要的时候,虽酒肉而不拘,以便广利群生。当然,他是能做到心洁如镜,并不染着的。可见“权”所代表的智慧,便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权应该是在适道、立道之后才有实际意义的,只有具备悟道者的仁德,权才称为智慧。如果小我不破,却以“权”为借口,那是小人所为。

  学习如闯关,有很多的层次。本章是对“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的具体发挥,明确学习上的阶段性,教我们矢志不渝,直至学有所成。

  『31』“唐棣(dì)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树上的花儿啊,在风中摇曳翩翩,难道是我不思念吗?只因你我相隔太远。”孔子说:“还是你没有真的思念啊,要思念又有什么远的呢?”

  唐棣是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开白色的小花。“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室是远而”意思是“住的地方太远了”。所引之诗,未见于《诗经》,可能是春秋时期流传口耳的逸诗。

  《述而第七》篇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本章则更偏向于行的一面。前面讲到学习如闯关,也许有人会说“学道太难、道离我太远,我恐怕学不成功”。孔子就说:其实是你心里不想学而已,只要你立志向道,切志笃行,虽远而必达,又怎么会远呢?《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说:“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只要切实努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又怎么会无法达成目标呢。 
 
  
  
 
 《子罕第九》全篇回顾:
 
 
      
   
  第1章,开篇即亮明观点:孔子极少谈利益,只向学生教授天命和仁的学问。这就是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不追求私利,而追求通达天命。

  第2…5章,讲孔子的取舍进退之据。在学问上,孔子似乎不懂得取舍,在礼上却能择之有据,其标准就是杜绝“意、必、固、我”,以天下公利为重。

  第6…8章,解释为什么孔子在一般人看来,是天生的圣人和多才多艺的人。孔子因幼时生活困苦而显得多能,因不追求名利,广泛涉猎而显得多艺,因为通达中庸之道而显得博学,这都是因为他“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带来的好处。

  第9…11章,讲孔子的圣人心志。孔子志向高远,心怀天下,而又行之切切,落到实处,所以孔子被颜渊和其他人所敬仰。

  第12…16章,讲孔子虽不被世人理解,但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曲高和寡,连他的弟子都无法真正了解他的高洁品行和宽广胸怀。孔子如美玉而无人识,不为时代所接受,他甚至还有过隐居九夷的念头呢。尽管不被当世所用,但孔子仍尽己力,整理礼乐,为人处世谨守于道。

  第17…21章,劝人惜取光阴,努力向道。时不我待,现在人却往往好色而不好德,学道也常常是半途而废,能真正落实去做的,恐怕只有颜回了,只见他进步,不见他止步不前。

  第22…26章,劝人不可得少为足。发芽未必开花,开花未必结果。后生可畏,但要能听取规劝、注意交结朋友,知错能改才行,而且要保持志向永不动摇,才能达到仁、道的顶峰。

  第27…31章,劝人真正发心,努力实行。对自己的进步或已有的美德,不要感到满足。志求于道的毅力,只有在“岁寒”的艰苦磨练中能显示出来。年轻人应以通达天命之道,具备智、仁、勇的品德为远大目标。一个人学习未必能修道,修道未必能行道,行道未必能懂得权变,所以道德学问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有人或许会说我离道太远,学不会,那还是你不想学而已,真想学的话又怎么会远呢?

  本篇讲述孔子轻私利,以通达仁、道,继承和发扬传统礼乐文化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并劝年轻人抛弃物欲、私利,努力修道,达成心性仁、智、勇的最高学问,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利益,足见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人一生成长的重大作用。 
 
  
  
 
 乡党第十言行举止
 
 
      
   
  『1』孔子于乡党,恂恂(xù)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然,唯谨尔。

  孔子在家乡,温和恭顺,象不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朝廷,却善于辞令,只是很谨慎。

  孔子在平常生活中似乎不太会讲话的样子,其实是孔子恭顺、不逞口舌之利而已。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评价我:“文笔很好,可惜口才不行,不太会说话。”我只是点头微笑。直到三年后,那位领导有一次见我在几百人的大会上演讲,侃侃而谈,他才瞠目结舌,有点不敢相信。我后来跟他说:“刚参加工作时,对什么都不熟悉,多看多听,说得很少是自然的。而且大会小会上领导的做法我都基本赞同,也没有必要专门表现口才。”口才是用来做人做事的,不是用来装点自己的,所以最好是多听少说,要说也应言必有中。

  社会上一般认为的“口才”好,便是孔子所说的“佞”,巧言令色、溜须拍马,或者没事能侃大山,这哪能算什么好口才?造口业而已。如今黄段子、政治段子、恶心段子横行,精通这些还不如闭口不言。以佛家的因果观念看,说这些段子犯了淫语、绮语、毁谤国主等罪业,死后都是要下拔舌地狱的,来生还要受聋哑的果报。

  “乡党”这一篇,主要是描述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侧重于保存孔子“礼”方面的资料,也供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参考。孔子所处的时代离我们远了,但礼的精神是相仿的,所以我们只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适当加以评点。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侃侃:说话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訚訚(yín):说话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踧踖(cú jí):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样子。与与:走路舒缓、仪容适中的样子。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交谈,从容不迫却温和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却正直的样子;在国君面前,恭敬而略显局促,步行舒缓、仪态适中。

  本章是讲工作中如何与领导、部下沟通。对待下级,要温和从容,不能颐指气使。对待上级不溜须拍马,脸色和善但不随意苟同,保持实事求是的心态。孔子见到国君就好比企业员工见到董事长,要适当表现出恭敬,略显局促,但是言语、行动却自如得体,而不是过分紧张。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摈(bìn):动词,引导、迎接宾客。勃:脸色庄重。足躩(jué)如也:脚步加快的样子。襜(chān):整齐。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来宾,孔子神情马上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了。他向周围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却显得很整齐。快速向前时,步伐轻快。来宾离开时,他送至宾客不再回头了才复命,一定回报说:“客人已经走远了。”

  领导安排你会见宾客,要庄重其事,西装领带,仪容得体。中国的传统服装以汉服、唐装影响最大。现在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装,都是受中国唐朝、明朝服装的影响而发展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