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看来,人的命运不管把握在谁手里就是不可能把握在天的手里。“谋事在人”这半句话不假,成事同样也得靠人,这与天何干?中国自始以来都有“谋生”之说,而“谋生”二字就已经涵盖了“谋事”与“成事”,掰开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看能测“天命”的“大仙”们,他们有什么资格测别人的“天命”是好还是坏呢?他们为什么不测一测自己为什么只以“大仙”为业,而不能在家中享清福呢?这个问题没心眼的“信天命”者不会去想,而有心眼的人一定会想到,所以他们还是笃信另外一句话:凡事成与不成,事在人为! 
 
 
  
第03讲 心眼里外,命运各异三、没心眼的练嘴,有心眼的练手
 
  记得国内有一位私营企业家曾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少力量大还是人多力量大的问题……我们稍微多个心眼想想,在中国,人多意味着口杂,说话的人与做事的人能不能成正比?如果不成正比,靠炒鱿鱼式管理,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恶性循环。”据说这位私营企业家麾下的企业仅有不到百人,创造的经济价值却远超规模于三倍的同行企业。为什么呢?用他的话讲,人少,空话就少,有利于做事情。你不得不承认,他的心眼就是不一般。

  无疑,这位企业家肯定是“人少力量大”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他的一席话,让我联想到平日间人人都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边说边练,真把式。”我现在把这句话略作一下改动,叫“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如果再把这句话赋予心眼的意义的话,那就是:“光说不练者没心眼,光练不说者有心眼,连说带练者心眼多多。”现在的悲哀是:光说不练者多多,光练不说者少,连说带练者少之又少。如此说来,人多真的很无益,因为人多口杂,大家都在拍胸脯说话,心里都在盘算着如何少干点事多吃点饭,自然就成了一盘散沙。

  在光说不练者在表面上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那些能够多出一个实干的心眼的人就显得非常之与众不同了,别看他们在一个团队里只占着很少的群体,甚至只是极个别的人,但倘若叫大家突然停住练嘴的兴致,把目光都投向他们时,那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么的耀眼!

  这时谁还说那些光练不说的人傻,那他才是真正的傻子呢!

  即使你说他傻,他表面上似乎也认了这个傻,那叫真傻吗?你练了嘴,到头来一事无成,他利用你练嘴的时间练了手,却练就一身好本事啊。

  我在《管好你的嘴》里也曾讲过这个问题。多说一百句话比多做一件实事容易一百倍。中国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扬,因此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话说得比谁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志品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在中国反成“叹之为啧”或“啧之为叹”的“稀物”。而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唱了“反调”。我个人认为,若要解读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复苏的主因,只要从日本人身上找找务实的意志品质就够了。有人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做了比较,说是中国人为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还在呼口号、斗嘴皮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同样的事做完而且去领工钱了。这种比较虽不免有失偏颇,但毕竟把“嘴皮子”与“实干家”的实际差距彰显得很淋漓。奇怪的是,我们天天都在批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怎么这种人会越批评越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多留个心眼想一想,答案就出来了:口头上无限度地夸大精神的作用耗掉了我们太多本应该付诸行动的精力!

  我们恰恰应该多个心眼想想,在屡屡占尽“嘴上风光”的同时,究竟什么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觉得眼下用于激励我们精神的标语、口号、讲话已经享用不完了,甚至很多人的脑子都装不下了,都该往外“溢水”了。而事实上由惰性所撑扶着的虚伪和他律却被“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的光环长时期地罩住,从而导致了实干与自律的意志品质难以得到根本上的提升。正由于中国“光说不练”的“看客”正占据了社会生态的主流,所以易中天先生才会愤怒地痛斥国人就是“一盘散沙”。

  所幸的是,多数“一盘散沙”的团队都不会散到底。事实明摆着:“散沙”里往往不乏一些能多出个“你动嘴我动手”的心眼的实干家,因此才给团队带来生机与发展,同时也给他们自己立足于社会与创造伟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敬佩这样的人,也四处在寻找这样的人,可是现实是:真正既有心眼又讲究实干的人才真是千里难觅呀! 
 
 
  
第03讲 心眼里外,命运各异四、没心眼的靠跟风,有心眼的靠自身
 
  都说现在人比过去人更智慧,我看不见得。我倒觉得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零距离”的同时,也对许多人的头脑思维形成了灾难性的弱化。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向以“活着就是硬道理”的国人身上,这号人做啥事都不爱自己动脑,害怕担风险,因此只会跟在成功者屁股后面跑。我们姑且把这种人统称为“跟风者”。

  中国有多少跟风者?我没有统计,也无法统计。反正你睁开眼,俯拾皆是:有个人“跟”的,也有集体“跟”的;有跟“土作坊”风的,也有跟“留洋”风的。反正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至于抓老鼠的过程、形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着前面的猫也抓住老鼠了。“跟”者如众,“跟”者成风,“跟”者大行其道,“跟”得整个社会浮沫四起,“跟”得有心眼有创造力的人反成惊弓之鸟,你还有什么可跟的?一旦你“跟”成惯性不“跟”都难又没什么可“跟”了的时候,你的命运又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有多少跟风者多个心眼去关注过,但事实告诉我们,发现当今中国,有三种“跟”已经达到了极致——商界之“跟”,文化之“跟”,留洋之“跟”——诸如此类,再跟下去,恐怕路也快走到尽头了。

  先看商界之“跟”。现在一些商人自己并没有做商人的能力,但却学会了跟人跑。比如有人生产VCD挣了钱,大家都一哄而上做VCD;比如有人做手机,大家都一窝蜂跟做手机;比如有人炒房地产发了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购房;比如有人做饮水机在市场走俏,大家都在第二时间生产出形态各异的饮水机……总之,只要不犯专利,大家都一窝蜂地把一个人研发的新东西做烂做臭为止,然后再去找下一个可以跟风的目标。

  然而市场无情,能跟得紧的尚且能分得一些残羹剩菜,跟得慢的呢?恐怕就是自讨苦吃了。你想,潘石屹在北京搞“现代城”搞出了名堂,后来不是有人跟上,搞出的“后现代城”不是也很风光?但跟了一个“后现代城”就足矣了,如果你傻傻地再跟出什么别的什么“现代”,恐怕你就要倒大霉!

  你不能不佩服那些有心眼的商人,他们往往能超越常理,出奇制胜而赚大钱。没心眼的人跟着成功者后面跑,恐怕就难以“路路顺”了。可以想见,别人做成功的生意,你跟着做未必会成功;别人炒股票很赚钱,你去炒也许就会赔钱。所以别看涨得快就“一窝蜂”地盲目跟从,否则到慌时岂不也是要大家慌不择路?

  至于文化之“跟”,主要表现在出版与影视圈。

  我记得几年前有人开发了几本引进版的励志类图书,在市场上反响特好,结果不出半年,这类图书就在全国各地市场遍地开花,其中多数为造假的引进版,结果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封杀。然而这并没有引起那些“跟风癖”者的警觉,大家好像都感觉励志书好卖了,于是大家都炒起了励志书选题,差不多有两年时间里,市场上的励志书比重远远超过了文学书籍,这正常吗?我看只能说是对市场规律的破坏性开发!

  后来呢?绝大多数做励志书的人都赔得直不起腰来,这就是“跟风”跟出来的结果。而当年首先刮起励志书的人在干嘛呢?早就收手啦!

  再看影视圈,“一窝蜂”地“跟风”现象一点也不比图书业弱!比如武打片,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少林寺》风靡全国,引起武打片全球走红,不仅中国人爱看,外国人也爱看。按理说,这扩大了中国功夫的影响,是功德无量的事。可是在此之后,武打片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