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远不止爱迪生一个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使电影走出了实验室。1894年春 

天,他在纽约百老汇大街公开展出了他发明的“电影视镜”。这种电影是装 

在小匣子里的,每次只能一个人看,相当原始。但是在爱迪生展映那天,却 

引起了轰动。百老汇大街挤得水泄不通,都想先睹为快。后来,经过法国卢 

米埃兄弟和许多研究者(包括爱迪生)的共同努力,电影才搬上了银幕。电 

影的出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无论在技术 

史或者文艺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1900年,五十三岁的爱迪生又开始向另一个技术难关进军。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活动电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原有的铅硫酸蓄电池因为寿命短, 

适应不了新的需要。爱迪生决心试制一种新蓄电池。 


… Page 91…

       这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爱迪生动员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花了 

  九年时间,试验了九千多种材料,历尽波折,最后才试验成功镍铁硷性蓄电 

  池。在研制过程中,爱迪生失败了不下五万次,连他的助手都不能坚持了, 

  但是他却坚韧不拔,毫不动摇。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 

  的。在他看来,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钥匙,关键就在怎样找到它!正是这种 

  顽强的精神,使他成了世界上的大发明家。 

       1947年,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上海分会纪念爱迪生诞生一百周年的会 

  上,一个中国工程师称赞他说:“爱迪生终身自称是一个发明家,他竭尽才 

  智,耗尽精力,都是为了发明。发明是他的志愿,也是他的事业。”另一个 

  西方传记作家对爱迪生作了这样的评价,“他没有统率过三军,驰骋战场; 

  也没有占领过哪个国家、征服过哪国人民,但是他发挥的力量,却不是哪个 

  军人所能够梦想得到的。” 

       1924年五月,美国投票选举国内最伟大的人。爱迪生得票最多,光荣当 

  选。美利坚合众国授给他一枚特级国会荣誉勋章,这是国家的最高奖赏。这 

  时爱迪生已经七十七岁,还是照样“一天干两班”,从来没有想到要退休。 

  他的座右铭是: 

       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 

       爱迪生一生的发明,获得专利的有一千三百多项;有人统计,实际上有 

  二千多项。单是1882年一年,他申请的专利就有 

                                         ① 

       一百四十一项。“爱迪生效应”不算发明,不在统计的范围里;实际上 

  它的影响更深远。爱迪生最重要的发明是电灯和留声机,其他比较著名的发 

  明还有:二重和四重电报机、电影、电车、蓄电池、打字机、水泥、橡皮, 

  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美国海军部技术顾问,先后发明了水 

  雷探测器、水底巡灯、战舰稳定器、吸声器等三十九种器械。 

       这位农民家庭出身的发明家享年八十四岁。从他十六岁的第一项发明— 

  —自动定时发报机算起,平均每十二天半就有一项新发明。要是光算 1882 

  年一年,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项发明。当然,这些发明创造大多是研究所的 

  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无论怎样,一个人要在一年中,每三天就搞 

  出一项发明来,再能干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爱迪生研究所的主将,作为 

  这个伟大发明王国的总指挥,他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的。称他是“世界发明大 

  王”,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1931年十月十八日,爱迪生与世长辞了。当时,美国有人提议全国停电 

  三分钟为他默哀。但是,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不成的,因为哪怕停电几秒 

  钟,也会造成社会和生产的巨大混乱。这不正好说明爱迪生一生的贡献是多 

  么伟大! 



①  1883 年,爱迪生在研究用高熔点金属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发现:当灯丝白热以后,给金属板极加上正电 



压,金属板和灯丝虽然没有接触,却有电流通过;给金属板加上负电压,金属板和灯丝之间就没有电流通 

过。这就是著名的“爱迪生效应”。当时,爱迪生解释不了这个现象。直到1897 年,约瑟夫·汤姆逊发现 

电子以后,人们才明白“爱迪生效应”是热电子发射,可以起整流和检波的作用。 


… Page 92…

                              马可尼和波波夫 



     无线电是谁发明的?西方公认是马可尼,苏联只承认波波夫。这个问题 

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还没有统一,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有关发明 

权的一桩公案。 

     那么,究竟是谁发明无线电的呢?这还得从1888年谈起。 



                             赫兹波引起的轰动 



     在近代科学技术史上,1888年应该用金色大字来书写。这一年,德国青 

年科学家赫兹打开了电磁波的大门。 

     赫兹的发现公布以后,全世界的科学界立刻轰动起来。不论是拥护还是 

反对电磁理论的人都很激动,很多人甚至转向了赫兹的实验。一些有远见的 

科学家意识到赫兹对电磁波的发现,不但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实用 

上也有很大的价值。工程技术人员更是被赫兹波吸引住了。 

     怎样利用这种奇妙的赫兹波呢? 

     1888年,很多人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德国一个不大出名的工程师胡布 

尔,提出了利用赫兹波来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设想。胡布尔是赫兹的好友,他 

对自己的设想在技术上能不能过关没有把握,就写信给赫兹征求意见。他的 

设想是在给赫兹的信里提出来的。 

     赫兹和麦克斯韦一样,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他探测电磁波的目的,是 

为了检验麦克斯韦的理论,对电磁波是不是能够在实际中应用考虑得不多。 

他在给胡布尔的回信里答复说:“如果要利用电磁波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大 

概得有一面象欧洲大陆那样大的巨型反射镜才行。”这个回答,等于否定了 

胡布尔的设想。 

     1894年,三十六岁的赫兹不幸在外科手术中死去。后人都为他的过早去 

世感到惋惜。 

     赫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为人类发现了电磁波,还发现了“光电效 

应”,他在物理学上的功绩是永垂不朽的! 



                                 群雄逐鹿 



     赫兹的天才实验,给无线电发明家们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 1888年以后 

的几年时间里,探索赫兹波的应用成了最激动人心的课题,各国研究用电磁 

波传送信息的人很多,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 

     研究赫兹波第一个取得成果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布冉利 

 (1844-1940)。1890年,他在重复进行赫兹实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赫兹 

波使一个玻璃管里的铁屑的电阻减小了。这个“铁屑效应”的发现对他很有 

启发。于是,他就根据“铁屑效应”的原理,来改进赫兹的接收器。赫兹检 

测电磁波的电波环过于简单,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单匝线圈。电波环在感 

应到电磁波的时候,灵敏度是很低的。因此,赫兹的实验只局限在实验室里。 

布冉利对赫兹的接收器改进以后,制成了金属屑检波器。他把装有细铁屑的 

玻璃管两头,都接上导线和电池。在没有电磁波的情况下,玻璃管里的铁屑 

是松散的,不能导电;当电磁波辐射到接收器上的时候,玻璃管里的铁屑被 


… Page 93…

  磁化而粘在一起,就能够通过电流,比较好地起到检测电波的作用。同年, 

      布冉利使用金属屑检波器,使电磁波的探测距离增大到一百四十米。 

       1894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洛奇(1851-1940)对布冉利的发明作了改 

  进。洛奇,这个长着络腮胡子的教授,跟赫兹和开尔文都是朋友,他早年就 

  对电磁波有相当研究。他把金属屑检波器同继电器和打字机连接起来,组成 

  了一台接收机。在实验过程中,金属屑受电磁波作用粘结以后,总是不能恢 

  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