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炎黄春秋200911全文-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晏阳初一样,卢作孚一生不愿做官,当四川建设厅长也是推辞不下,才勉强就任。1937年7月初,卢作孚辞去四川省建设厅长职务,参加国民政府组织的实业界人士赴欧洲考察团,准备赴欧洲考察,专心发展实业。然而,卢沟桥事变爆发,卢作孚毅然放弃到欧洲的考察计划,立即投入抗战工作之中。他要求民生公司全体职工:“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民生公司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所有的船只,所有的人员都投入到紧张的战时运输之中。同时,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卢作孚临危受命,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部副部长、交通部常务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等职务,为抗战殚精竭虑。 
  特别是宜昌大撤退,更显示出卢作孚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大智大勇。武汉陷落后,“3万以上的待运人员9万吨以上的待运器材,在宜昌拥塞着。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此时,抢运形势尤为紧急,一是船只奇缺,按当时所有能参加运输的船只的运力计算,这么多人员、物资要全部运到重庆,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二是日军节节逼近,人们恐惧不安,争先恐后要求撤出宜昌,十分混乱;三是川江枯水季节临近,必须在枯水季节到来前完成抢运任务,否则水位降低装载大型机器的船只根本无法开航。在这关键时刻,卢作孚处乱不惊,力挽狂澜,决定抢在枯水季节到来之前,在40天内把滞留人员、物资全部抢运完毕。在卢作孚精心指挥和组织下,抢运工作迅速有条不紊的展开。40天以后,待运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当长江水位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时,堆积在宜昌两岸的器材全部运输完毕。在这次抢运中,民生公司是主力军,参与抢运的24只轮船有22只是民生公司的。卢作孚由于昼夜奔波,劳累过度,以致后来身患重病。 
  对于卢作孚指挥和组织的这场成功的大撤退,晏阳初是亲身感受的。1938年10月下旬,晏阳初自长沙经湘西人鄂西到达宜昌,此时卢作孚从武汉到达宜昌组织撤退。两位好友同聚在宜昌,不同的是一个是亲自指挥大撤退,一个是亲身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撤退。后来,晏阳初对宜昌大撤退予以高度赞扬,把它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的确,1940年5月,发生在欧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使逃亡的30多万英法联军安全撤退到了英国,从而保存了英法两国军队的实力,为以后的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宜昌大撤退的意义不亚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其英勇悲壮的程度更甚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宜昌大撤退,把大批人员(其中大多为各界精英)和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企业(大多是军工企业)安全转运到大后方,为后方建设提供了人才和物资条件,使后方迅速建起新的工业基地,尤其是军事工业基地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 
   
  晏阳初与卢作孚不仅在事业上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而且私交甚好,情谊笃厚,奉为至友。 
  晏阳初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朋友,他家的大门总是对所有的朋友开放,大人小孩都是他最欢迎的客人。对卢作孚颇有研究的赵晓玲女士说:“卢作孚先生的朋友非常多,但可称为‘通家之好’的,也就是晏阳初。”“卢作孚先生从不肯麻烦别人,但可以让他的孩子在假期里住在晏阳初先生家里,晏先生也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而严格地教育他们。”平教会南迁后,晏阳初一家先暂居成都,乡村建设学院建成后,又举家移居北碚,晏卢两家便多了往来。 
  1939年初寒假和1941年暑假期间,卢作孚的长子卢国维、次子卢国纪到成都旅行,两个孩子住在晏阳初家里。卢国纪多年后深情地回忆到:“晏伯母是一个美国人,性格很开朗。知道我们要到成都去,他们全家人早已在盼望着我们的到来。我们住在他们家,受到了异常亲切的款待,使我们觉得犹如住在自己的家里一般。”“父亲的许多亲密朋友中,惟有晏阳初家的孩子与我们家的孩子相互之间最为亲切。他们家的男孩子成了我哥哥和我最好的朋友,他们家的女孩子成了我姐姐和妹妹最好的朋友。” 
  1944年3月,卢作孚次子卢国纪为准备参加大学考试,卢作孚特地将他送到晏阳初家,与晏的两个儿子一起跟晏夫人学习英语,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晏夫人严格要求,规定在家只准讲英语,不准讲汉语,使其英语提高很快。 
  不仅如此,晏夫人还当过卢作孚的英语老师。抗战期间,卢作孚即开始思考战后建设和航运业发展问题,深感对外交流之必要,便利用养病的机会和工作之余学习英语。他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向乡村建设学院教授孙恩三和晏阳初夫人许雅丽请教。晏阳初晚年还能回忆起当年卢作孚学习英语的情景:“抗战期间,因为得跟美国商人打交道,他跟我妻雅丽读英文,晚上有空时来读一点。半年之后,就能看懂英文报。那时他大概50岁左右,英语说得不算流利,简单的可以应付。”两年之后,卢作孚英语水平大有提高,“能轻易地阅读英文报纸和英、美刊物”,能熟练地用英语与外国人打交道。 
  1944年10月,卢作孚到美国纽约出席国际通商会议,同时考察美国造船业,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正好晏阳初为了给乡村建设学院筹募捐款还在美国未归。两人在美国的相聚,又留下了一段见证他们交情的佳话。卢作孚一向生活简朴,布衣粗食,即使在担任政府要职以后也仍然穿着民生公司的麻布制服。晏阳初在纽约迎接卢作孚时,见他仍然穿着朴素的民生服,剃着光头,就笑着对他说:“作孚,外国人很注意衣冠,你这样不修边幅,恐怕会吃亏的。”便带他去一家裁缝铺做西装,还手把手地教他打领带。看着卢作孚的光头,晏又对他说:“阁下这个头,外国人看,会以为是个和尚呢。”卢作孚听从晏的劝告,留起了头发,很用心的学梳头。可见晏阳初对卢作孚细心的关怀和真诚的帮助。 
  在美期间,卢作孚看到晏阳初为了募捐日夜奔波,辛苦操劳,生活十分节俭,深受感动。回国后在给乡村建设学院的师生讲演时,动情地说:“人都以为在美国很享福,你们的晏院长在美国募捐,住在一个小店。有一次我去看他,他正在洗袜子。捐款是天下最苦的事,其苦一言难尽。”晏阳初回国后听说这件事十分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作孚!” 
  晏阳初与卢作孚的最后相聚是在1949年11月。19日晏阳初和卢作孚同机从重庆飞往香港。晏阳初是去台湾参加农复会工作会议,卢作孚是为了保护滞留在香港等地的民生公司20余艘主力船返回祖国大陆。在港期间,国共两党都在争取卢作孚,国民党多次派要员劝说卢作孚去台湾,都被卢婉言谢绝。因此,卢作孚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为卢作孚安危担心的晏阳初劝说卢作孚到美国暂避一时,再做打算。卢作孚非常感谢晏的好意,但是他说:“去美国环境比香港单纯,作为短时间安排不失为一个方案。但我对事业负有责任,怎能丢下就走。其实,只要船不受损失,我什么也不怕。”他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次香港一别,竟成永别。 
  晏阳初没有留在台湾而去了美国,1950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把他在中国的平民教育经验推向了世界,为平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直到1990年以百岁高龄谢世。 
  1950年6月,卢作孚在香港党组织的协助下带着滞留香港的18艘海船安全返回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然而,壮志未酬,于1952年2月不幸逝世。 
  30年后,晏阳初得到卢作孚的死讯,他不禁悲从中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敬怀至友作孚兄》,择要录下:“我一生奔走东西,相交者可谓不少,但惟有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他是位完人。长处太多了。” 
  “作孚有理想,有大志,他深知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发展交通。长江是交通重道,需要轮船,所以他组织民生轮船公司,以应时代的需要。” 
  “他极富创造力,具有实现理想的才干和毅力。他组织公司的资本,是向朋友和外国借款。他自己并不想赚钱,忘我忘家,绝对无私。抗战时,他有一次病了,家里人想给他买一只鸡吃,连这钱都没有。由此可见他人格的高尚。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