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瑜:我对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瑜:十有八九这个词可能不确切,说十有五六也行,我的意思是在经济改革中,市场化转向的最关键一步已经迈出,“市场”这个词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至于“国进民退”,这个媒体上现在谈得很多,但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足够宏观数据支撑的判断,不知道是不是正确,因为我读到过正反双方的数据。也许这个话题这么热,表达的仅仅是大家对经济改革速度放缓甚至陷入停滞的不安。当然,即使仅仅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本身也是社会力量觉醒的一种表现。

              人物周刊:即使没有国进民退,普遍化的所谓裙带资本主义也是一个不争事实吧。如果市场化就只是裙带资本主义化,有没有可能事实上增强人们对权威、当权者的敬畏和服从?

              刘瑜:我觉得 
            中国的市场化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很多企业未必只靠裙带,也许一边靠裙带、一边也要靠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比如我发现现在去银行办事,服务态度一般都很好。总的来说,我相信市场经济所蕴含的契约精神、竞争意识长远来看是对专制文化最好的解构力量,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物周刊:关于公共领域的拓展,很多人担心在目前制度环境下,拓展到一个程度之后,就拓不开了。所谓精英与最大多数的大众之间的沟通渠道非常狭窄,并且只能以很间接很暧昧的方式进行。

              刘瑜:我也觉得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公共领域的拓展比较缓慢,但方向应该不会变。别忘了历史的改变往往不是匀速的,可能是20年缓慢地变化,然后三五年迅疾地变化。对比勃列日涅夫时代和戈尔巴乔夫时代就能看到这一点。而且,时代的缓慢变化未必是没意义的,它也是一种积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变需要一个渐变的铺垫和准备,这样当激变来临时,社会是在有相对共识的情况下迎接这个变化的。

              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推动观念的变化

              人物周刊:让你感到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因素有哪些?个人经验的、调查研究的,分别讲讲。

              刘瑜:个人观察到的很多。比如,20年前市场经济这个词还是禁忌,1997年十五大时,还在说要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地位;现在,媒体讨论的是“凭什么国企拿地”、“凭什么垄断企业工资高”,问题意识的边界一直在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另一个理由是对他国经验研究的阅读。比如学者Iglehart用民意调查方式,20多年跟踪研究几十个国家政治观念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观念变化…制度变化”这3个变量的关系得出了令人乐观的结论。读到更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研究之前,我暂时相信他的结论。关于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研究,结论也类似。

              人物周刊:我对“历史必然性”这种东西感到怀疑。

              刘瑜:我也不相信历史必然性,我只是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发展和开放的话,文化和制度会相应变化。但那是很大的“如果”,不排除资源能源环境甚至政治等因素可能颠覆这个“如果”。总体我还是乐观,这种乐观的根基可能是我相信自由的制度安排不单在道义上是好的,而且在绩效上是最有力的,所以即使对人的善意失去信心,也不应该对人的逐利倾向失去信心。只是“必然”这个词太绝对了,我这种天生的怀疑主义者不会使用。

              人物周刊:经济发展导致观念变化,这样宏观去讲基本上不会有争议,不过具体点说,这个传导链条里有哪些关键环节?

              刘瑜:大体来说, 
            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推动观念的变化,无非是几个机制:第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更多资源流向“基本生存”以外的领域,其中一些会流向公共领域。比如我认识一些商人,他们开始有“余钱”资助一些论坛、出版之类的事情,普通人也会有更多的钱来买书、上网、捐赠慈善事业等等;第二,经济发展之后,交通、通讯方式更发达,有利于人们建立更密集的横向交流网络,而在交流中可以“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网络论坛、博客、微博都如此;第三,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会渗透到文化里,增进人们的权利意识;第四,这是 
            Inglehart的观点,就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职业和工种要求人们作出个体化的判断,而不能像机械流水线上的“螺丝钉”那样工作,这也鼓励人们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至于这些机制如何在千千万万人身上起作用,似乎不可能一一分析。

              人物周刊:在你的判断中,中国人在观念变化这一步,走了多远?

              刘瑜:这一点Inglehart、杜克大学的史天健老师、台湾的朱云汉老师等都做过很规范的民意调查和分析,也跟踪了有些年头。基本上结论大同小异,就是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的支持和理解、政治宽容度等都向普世价值靠近,虽然还有差距。至于具体“走了多远”,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搜他们的论文读。不过由于调查研究的滞后性,他们的很多文章数据都来源于2005年以前的调查,现在的民意变化应该更进一步了。

              为什么会出现狂热而真诚的政治参与

              人物周刊:在国内做研究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刘瑜:如果是研究中国的话,优势很明显,就是你离“现场”很近,能即时听到各种声音。我跟朋友说,回国以后,我每个饭局都是一次“田野调查”。而且现在由于网络发达,即使在中国,你要接触到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也很容易。劣势也很明显,国内学术研究和对话的水平比较初级,常常还是一种不讲论据的“侃大山”风格;另一个极端就是用故弄玄虚的“学术黑话”来包装空洞,如果我不知不觉把要求自己的标准换成这些坐标系可能就“迷失自我”了,所以我现在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保持适度的孤独。

              人物周刊:大家只知道你是政治学学者,具体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刘瑜:之前一直是研究中国革命中的动员机制问题,最近对比较政治转型问题感兴趣,做了一些阅读,准备写点系统的东西。

              人物周刊:你在博客上透露过要写一本《中国革命十论》,能不能提前介绍一下核心观点。

              刘瑜: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中国革命中会出现那样狂热而真诚的政治参与”,核心观点用“极简”的话说,就是利益激励导致的政治参与可能因为人类对“认知一致性”的心理需求而转化为出于信念的参与。我既想避免那种把民众当作“投机分子”的看法,也想避免把他们当作“纯洁信徒”的看法。当然这只是极简的说法。

              人物周刊:如果人类对“认知一致性”的心理需求客观存在,怎样才能避免这心理被政治野心家利用?

              刘瑜:解除民众对国家的经济依赖以及职务、声誉依赖,其实也就是哈耶克说的,没有经济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自由。

              人物周刊:你是从哪一个角度关注政治转型的?

              刘瑜:两个角度:一个是政治转型的动力何在;一个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政治转型受挫,比如俄罗斯的新专制怪圈,或者民主化过程中族群矛盾的激化。我对后一个问题更感兴趣一些。

              人物周刊:他国经验、历史经验、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与个人经验冲突的时候,会试图用前者诱导性地说服后者么?

              刘瑜:会,但有时也会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反思一些理论。人或多或少都有意识形态,但一个骄傲的人会觉得智识上的诚实比什么都重要,主要是你舍不得放弃翻阅一波三折的世界的乐趣。

              发现互联网,“吞下那颗红药丸”

              人物周刊:中学时对什么东西真的感兴趣?

              刘瑜:虽然在我幽暗的中学时代有过热爱崔健这样的传奇经历,但总的来说我的中学时代特别平淡无奇,基本是个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