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打开原子的大门-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3克。
  1个中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5克。
  1个电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11克。
  它们太小了,我们在计算它们的质量的时候,不能老是在小数点后面去画一大串0,数一大串0,为了方便起见,需要规定一个衡量它们的专用质量标准。
  现在科学家统一采用的标准是碳的同位素 12 6 C的原子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克)的1/12。把它叫做1个原子质量单位,符号是u。
  1个原子质量单位(1u)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6克。
  当然 12 6 C的质量是12u。按此原子质量单位计算:
  质子的质量是1。00728u
  中子的质量是1。00867u
  电子的质量是0。000549u
  既然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那么,一个原子的质量就应该等于组成它的基本粒子的质量的总和了。但是,实际上并不这样简单。
  那位善于测量原子核质量的阿斯顿,把他的仪器不断改进,测量得越来越准,结果问题就来了。
  氦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外面有2个电子。
  氦 4 2 He原子的质量应该是:
  2×1。00728+2×1。00867+2×0。00055=4。033u。
  可是实际测量得到的 4 2 He原子的质量则是:
  4。00260u,亏损了0。0304u。 
  碳同位素 12 6 C的核中有6个质子,6个中子,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因此它的原子质量应该是:
  6×(1。00728+1。00867+0。00055)=12。099u。
  实际上 12 6 C的质量是12u,又亏损了0。099u。
  再看铀 238 92 U的原子,它的核由92个质子和146个中子组成,核外有92个电子。这些粒子的质量加在一起应该是239。986u。但直接测量得的 238 92 U原子的质量却是238。051u,又亏损了1。935u。
  这可真是怪事!
  二加二不等于四,二加二竟然小于四!
  用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些基本砖石构成预制件——原子的时候,总是要亏损一些质量。
  这些亏损的质量哪里去了呢?物质守恒定律是不是错了呢?
   核子的结合能
  我们用砖块砌墙,要用沙浆把砖块粘在一起。砌好的墙的总质量,一定比所用的全部砖块的质量大,因为还要加上沙浆的质量。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情形正好相反。用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质子和中子砌成的预制件——原子核的质量反而变小了,似乎在原子核里把质子和中子粘在一起的沙浆有负的质量。
  难道质量还会有负的?
  质量不会有负的。但是在原子核里,质子和中子确实是靠亏损掉的质量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1905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这个定律说,当一个过程放出能量E的时候,就会亏损掉一部分质量m,能量和质量的关系是:
  E=mc 2 或m=E/c 2
  公式中C是在真空中光的速度,约等于
  300000000米/秒。
  反过来,当一个过程得到能量时,质量又会增加一部分。
  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在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中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吸收或者放出能量的过程,一般都属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核反应相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吸收或放出的能量要少得多,相应地引起的质量的变化也极小,因而难以察觉。
  正像前面讲过的,由质子和中子合成4克氦原子核的时候,质量会亏损0。03克。这时会放出多少能量呢?按公式E=mc 2 计算,放出的能量:
  E=0。00003×(300000000) 2
  =2700000000000(焦耳)
  但是,当把4克氢(和32克氧)燃烧成水时放出的能量是480000焦耳。根据爱因斯坦公式,这样多的氢和氧生成水后,质量会亏损多少呢?由m=E/c 2 :
  480000
  m=————————
  (300000000) 2
  =0。0000000000053(千克)
  =0。0000000053克
  这亏损掉的质量是非常小的,当然是很难察觉和测量出来的。
  对比一下,用4克氢当燃料烧成水的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大约可以把1公斤水烧开,而在合成4克氦原子的核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可以把5000吨水烧开,两者大小相差达到500万倍!
  反过来,如果要把氦原子核拆开成为质子和中子,也需要让氦原子核获得同样多的能量,不然就补不回亏损的质量。这种由若干个质子、中子等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时候放出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结合能为什么这样大呢?这是因为核子间的作用力——核力是一种很强的力。
  在过去,人们只知道宇宙间存在着两种作用力。第一种作用力是万有引力,第二种作用力是电磁作用力。在打开原子核以后,人们发现了第三种作用力——核力。
  关于核力的详细情形目前还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极短的距离之内,核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有人估计,它要比万有引力大10 38 倍!
  万有引力无论距离多远都能起作用。核力就不同了,只有当核子的距离比0。0000000000001厘米还小的时候,强大的核力才发生作用。比这距离稍远一些,核力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原子核是非常小而且又是非常牢固的。
  科学家们仔细地测量了各种原子核的质量,算出了由基本粒子构成原子核的结合能。
  太阳为什么能够不停地发出极大量的光和热呢?贝特在1938年指出:在太阳的炽热的核心里正在发生着四个质子合成一个氦核(同时放出两个正电子)的过程。正像上面计算的那样,在这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结合能。
  这是热核能,也就是核聚变能。
  科学家还用计算证明,如果把重的原子核,例如铀核,分裂成两块的话,也会放出大量的能量。
  1克 235 92 U分裂成差不多相等的两块时,放出的能量如果都能转化成电能,就相当于23000度电。
  这是核裂变能。
  但是,怎样才能使铀原子核分裂成两块,放出这样多的能量来呢?
  从预言到成为现实,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用中子当炮弹
  小居里夫妇的发现为研究原子核的科学家打开了新路。大家都在研究用人工方法制造新的放射性元素。才几年,他们就制造出400多种人造放射性元素。
  意大利的科学家费米认为,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并不是理想的办法,因为α粒子带两个阳电荷,在射到别的原子核里去的时候,同性电荷相斥,就很难射中。他决定换用中子作炮弹。
  将镭射气——氡和铍粉封在小玻璃管中,氧放射出来的α粒子打在铍上就产生中子。这就是一个不断发射中子的中子源。
  费米用中子去轰击各种元素。他按照周期表的次序去试验。结果,前8个元素——从氢到氧,用中子轰击以后都没有什么反应。但是用中子轰击氟的时候,盖革计数器响了。
  用中子轰击氟,生成了人工放射性元素。这种人工放射性元素放出β射线,也就是带阴电荷的电子流。
  中子不带电,氟原子核里多了一个中子,所带的阳电荷数并不改变,只是质量增加了一个原子质量单位,所以生成的是氟的同位素:
   1 0 n+ 19 9 F→ 20 9 F
  这种氟同位素是放射性的,它放出β射线——电子流。当然,核的阳电荷数目就要增加,变成原子序数比氟大1的氖:
   20 9 F→ 20 10 Ne+e …
  费米继续做的试验很顺利,在氟以后的元素大都可以被中子击中,变成放射性元素,而且花样很多。
  铝原子核被中子击中后放出α粒子,变成放射性钠:
   1 0 n+ 27 13 Al→ 24 11 Na+ 4 2 He
  放射性钠放出β射线后变成稳定的镁:
   24 11 Na→ 24 12 Mg+e …
  磷原子核被中子击中后放出质子,变成放射性硅:
   1 0 n+ 31 15 P→ 31 14 Si+ 1 1 H
  放射性硅放出β射线后变回成稳定的磷:
   31 14 Si→ 31 15 P+e …
  碘原子核被中子击中以后什么粒子也不放出,变成放射性碘:
   1 0 n+ 127 53 I→ 128 53 I
  放射性碘放出β射线后变成稳定的氙:
   128 53 I→ 128 54 Xe+e …
  费米用中子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