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5-本草征要-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韩飞霞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x 
x也。x 
x性燥而苦,独用久用,反能耗血,如上所述之功,皆取其治标,非治本也。惧燥蜜水x 
x炒,惧x 
x散醋炒之。x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肝三经。生用理气,煨熟止泻。 
平肝降气,郁可开而胎可安,健胃宽中,食可消而痢可止。何患乎,鬼邪蛊毒,无忧于 
冷气 
心疼。 
气味纯阳,故辟邪止痛。吐泻停食,脾疾也;土喜温燥,得之即效。气郁气逆,肝疾也。 
木 
喜疏通,得之即平,胎前须顺气,故能安胎。 
x木香香燥,而偏于阳,肺虚有热,血枯而燥者慎用。x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胃二经。 
舒气化痰,通络散结。可消阻滞,又能活血。 
金御乘称之为橘丝,谓其专能宣通经络滞气。赵学敏谓其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苦,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面炒。 
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助传导之官,消水留胀满。枳实(即枳壳之小者)破积有雷 
厉风行 
之势,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威。解伤寒结胸,除心下急痞。 
枳壳、枳实,上世未尝分别。自东垣分枳壳治高、枳实治下。海藏分枳壳主气、枳实主 
血, 
然究其功用,皆利气也。又何必分上与下,气与血乎。但枳实则性急,枳壳则性缓,为确当 
耳。 
枳壳花∶《致富全书》云∶“花细而香、闻之破郁结。”急症关下喉痹,嗅其芳香之气有 
益 
。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开心腹之气,逐皮肤之水。 
主用与槟榔相仿,但力少缓耳。鸩鸟多集大腹树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尽,火 
焙用 
。 
x病涉虚者勿用。x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一名金铃子。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二经。 
热厥心痛,腹疼疝气。可杀三虫,能利小便。根微寒。杀诸虫,通大肠。 
与延胡索相伍,治心腹痛颇灵。性寒极苦,若脾胃虚寒者忌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胃、膀胱二经。 
主膀胱冷气攻冲,疗胸腹积停为痛。天行疫瘴宜投,祟犯蛊伤莫废。 
辛温芳馥,为下气温中要药。 
x气虚及血虚者勿用。x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肝、肾四经。 
调和中气,破结滞而胃开。温补下焦,壮元阳而肾暖。疗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肤水肿之 
邪。 
大肠虚闭宜投,小便气淋须用。 
芬芳之气,与脾胃相投,温而下沉,与命门相契。怒则气上,肝之过也,辛温下降,故 
平肝 
有功。 
x沉香降气之要药,然命门火衰,不宜多用,气虚下陷者,切勿沾唇。x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胃三经。 
芳香辟秽,降逆理气,运中宫,能于开胃进食疗噎。调上焦,气在胸膈咽嗌之间。通鼻 
窍塞 
,止心腹疼。 
东垣云∶“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辅以砂、蔻、益智, 
通 
行阳明之经,为理气要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见食疗)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年久者良。去白,炒。 
理上焦之气,止呕宜求。进中州之食,健脾宜简。 
性虽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脾虚者,须与参术并行,乃有相成之益耳。 
花∶作茶饮、可舒气宽胸。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辛、苦,酸。性温,无毒。入肝、胃二经。 
行气开郁,豁痰辟恶。舒肝悦脾,和胃止恶。胸闷胁胀,咳喘频作。梅核气阻,时时感 
觉。 
花∶芳香止痛,和畅肺肝。 
x阴血不足者,不宜常用多用。x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内容:味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胃、肝四经。 
生津止渴,开胃消痰。通舒经络、流畅肺肝。陈郁之气、久积能散。 
辛平能散结滞、芳香能除秽恶。又能润肌肤、悦颜色。产闽中者,力胜江浙诸种。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广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又逊矣。陈久愈 
佳。 
去蒂及浮膜,晒干。 
止嗽定呕,颇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气,却无峻烈之嫌。留白者,补胃偏宜,去白者,疏 
通端 
掌。 
苦能泄气,又能燥湿,辛能散气,温能和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 
同降 
药则降。夫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独入二经;气虽中和,然单服久服,亦损真元 
。橘皮下气消痰,橘肉生痰聚气,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橘红∶性热。除寒下气、消痰散结。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姜、鳖甲及乌头。 
忌 
羊血、海藻、饴糖。水浸五日,每日换水,去涎,姜矾同煮,汁干为度。 
消痰燥湿,开胃健脾。咳逆呕吐,头眩昏迷。痰厥头痛,心下满坚。消痈可也,堕胎有 
焉。 
汪机曰∶脾胃湿热,涎化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 
生痰 
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治痰,为其体滑辛温也。俗以半夏为燥,不知湿去则土燥,痰涎 
不生,非其性燥也,但恐非湿热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诚非所宜。按半夏主治最多, 
莫非脾湿之证,苟无湿者,均在禁例。古人谓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若无脾 
湿,且有肺燥,误服半夏,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研末,入牛胆中, 
悬风处。 
风痰阻络之麻痹以及上扰之眩晕,均堪医治。痰浊凝聚之坚积,破伤风、湿之噤强。亦可酌 
施。伍木香利痰行气, 
和龙脑急救揩齿。配荆芥治风痰头痛,调姜汁治风痛痰迷。 
南星入肝去风痰,性烈而燥,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烈性缓;得防风则不麻。和猪 
胆能治小儿痫后之喑。 
x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及怀孕之人勿x 
x服。x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温,有毒。入胃经。炮,去皮脐。 
消痰去湿,止痉除麻。中风失音,口眼 斜。 
白附子,引药上行,与黑附子非一类也。 
x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用。x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 
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 
毒可 
散。伍苏莱为三子养亲,同术枣治胸胁痰饮。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过,便减力量。 
x肺经有热,阴虚火亢者勿服。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者俱忌。x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清化热痰
内容:味甘、微苦、酸,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 
乌头 
。 
燥得以润,痰可以清。排脓散肿,利膈清心。止渴退烦热,通乳生唾津。消瘀血,催月 
经。 
消痰解热,是其职专,通经者,非若桃仁姜黄之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耳。旧称补虚, 
亦以热退为补,不可不察。耳聋未久者,可用酿酒,饮之有益。 
x天花粉禀清寒之气,脾胃虚寒及泄泻者忌用。x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