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科技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力,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 

     由于织物花纹复杂化,唐代织造工具相应有所改进,出现了花缕束综提 

花机。束综就是线综,一根根提花线通过牵线,由专人 (挽花工)提起或放 

下,产生花纹。此人工作位置在织机中部悬空而起的花楼上,与坐在织起一 

端负责投纬打筘的人相互配合。这种花缕束综提花机的类似装置早在秦汉年 

就已发明,但隋唐时作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盛唐时大量纬锦的生产,与提 

花机的完善和普及是分不开的。 

     唐代在印花工艺上的成就,也很突出。当时的印花工艺,大致有纹缬、 

夹缬、蜡缬和介质印花4种。蜡缬出现较早,工艺过程是用蜡刀醮蜡在织物 


… Page 82…

上描绘花纹,蜡凝后投入染缺着色。由于着蜡部分不能上色,而其余全部着 

色,因此用沸水去蜡后就成了色地白花织物。绞缬是用线把待印的坯绸紧紧 

扎成或缝成多样纹样的小花,在染浴中浸染。由于结扎方式不同,拆线后即 

可形成不同的花纹。夹缬是将织物对折,夹于镂花型板之间,刷色浆,解去 

夹板,晾干即成。 

     介质印花则是唐代在印染技术上最主要的成就。介质印花是以助剂为印 

染原料,根据染料的性能进行浸染。介质印花有3种方式:1。碱剂印花,2。 

媒染剂印花,3。清除媒染剂印花。碱剂印浆是石灰水和草木灰水的混合液, 

媒染剂浆是用明矾的溶液和糊料。介质印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织 

物,是中国古代印染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宋元时期,中国纺织技术在隋唐纺织技术的基础上继续进步,达到了高 

峰。这一时期纺织技术丰富多彩,纺织机具非常先进,出现了“苏州宋锦”、 

 “南京云锦”以及元代的金锦,更有平滑光泽的“行丝”(缎)。宋代棉花 

种植得到推广,棉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较先进的棉织技术首先是在崖州黎 

族居住区产生的。元初以后,由著名的黄道婆北传,遍于江南。到元末时, 

松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此外,在纺织机 

具方面,出现了32锭水力大纺车这样先进的纺织机具。还有留传至今的纺织 

技术名著——《梓人遗制》,该书对纺织机具记述详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 

值。这两件事物均值得一提。 

     随着宋元时期国内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 

大大增加,原有的手摇纺车以及脚踏三锭纺车所生产出来的成品,已不能满 

足纺织手工业的需要。因此提高纺纱的速度与质量问题,成了社会提出的急 

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宋代终于出现了用水力发动的多锭大纺车。王祯在他 

的《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的结构曾经作了简单的介绍。这种纺车可以安装 

32个锭子,利用水力或畜力发动。王祯赞扬这项发明创造“更凭水力捷如 

神”。同时极力推广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希望能作到“画图中土规模在, 

更欲他方得共传”。 

     元代的薛景石,字叔矩,山西万泉(今万荣县)人。他为人智巧好思, 

继承了先辈和当代人的木工技术,加上自己长时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利用工 

余之暇,编写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技术专著《梓人遗制》。其中所载的纺 

织机具包括:华机子 (提花机)、立机子(立织机)、小布卧机子(用于织 

造丝麻织物的机子)、罗机子 (专门织造罗类织物的木机),以及掉籰座和 

泛床子 (用于穿综、修纬一类机具)等6项。对这些机具均给于总的说明和 

历史沿革的评述,同时分别说明其用材和功限等内容。该书对于机具的每一 

零件都详细说明了尺寸大小和安装位置,而且图文并茂,既有各部件的分图, 

又有整个机具的总图,使人一目了然。如果我们按图试制,大部分可以仿制 

成功。因此,《梓人遗制》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技术著作。 

     虽然宋元时期的纺织技术已经趋于完善,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没 

有导致近代工业的萌芽。例如,宋初纺织物税名有上供、供军、后来又增添 

了和买、预买绢、折帛钱等等。这些都是封建政府增加搜刮、涸泽而渔的手 

段,在功能上起着包买、包卖的作用,买卖的利润用于政府的开支和官僚的 

挥霍,结果把手工业资金转变成消费资金,严重挫伤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 

也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生产技术的能力。而且宋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要求绝 

对保持士庶各等级间的界限,甚至在衣服制度上也有严格的限制,对各色人 


… Page 83…

等穿着的颜色、花纹、染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元代对织物品类的限制比 

宋代更严。如庶人只许穿着丝绸、绫罗、纱缦;民间禁止使用绫花纱、透背、 

鹿胎等。这些限制无疑对纺织技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陶瓷生产技术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生产规模扩大,一些新 

技术和新风格开始萌芽,为宋元以后陶瓷技术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陶瓷的生产已很普及。陶瓷向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产 

品遍及日用器具,如炊具、茶具、酒具等。此外,唾器、便器(虎子之类)、 

明器等至微至贱之物,以及文具(如镇纸、砚、笔洗)、寝具(如瓷枕、灯 

具)各种摆设等也都用瓷烧制。为此,许多瓷窑既能生产胎质细腻、釉色光 

润的名瓷,也能生产成本低、质量低劣的粗瓷。 

     随着陶瓷生产的社会化,一些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较好的瓷 

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此名闻天下。名窑的出现是唐代陶 

瓷生产发展的显著特征。 

     这时期名窑很多,有越州 (今浙江绍兴)的越窑,浙江温州的瓯窑,鼎 

州(今陕西泾阳县附近)的鼎窑,婺州(今浙江金华)的婺窑,湘阴的岳窑, 

寿州的寿窑,洪州 (今江西南昌)的洪窑,邢州的邢窑,邛州的邛窑等。这 

些名窑北起渤海,南到广州,西自秦州,东达于海,由此可见陶瓷生产规模 

之大。 

     隋到五代间的陶瓷基本是青、白两色。青瓷名窑有越、瓯、婺、岳、景 

德镇、邛等窑,都在江南,只有鼎窑在江北;白瓷名窑中的邢、定、秦、巩 

县、密县等窑在北方,只有邛窑在南方。所以青、白名瓷分据南北,隔江相 

峙,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其中白瓷技术已趋成熟。据1958年对唐代 

白碗的分析,白瓷胎中的氧化钙成分较高,烧成温度在1200℃,非常接近现 

代细瓷的标准,已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馨”的水准。于 

青、白以外,唐代还能生产黄、褐、酱、紫等色瓷,以及花瓷、绞胎瓷等。 

     举世闻名的唐三彩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 

称,属于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用作明器,品类很多,花草虫鱼、童仆婢妾、 

楼台亭榭,各种形状都有。开元年间 (公元8世纪初)盛极一时。 

     唐三彩的制法是以白黏土作胎,外施低温釉,釉中以铜、铁、钴、锰等 

金属作着色剂,铅作助熔剂,在大约800℃温度下烧成。由于铅熔点低,首 

先熔化,其他具有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在熔化的铅中浸润、扩散, 

呈现出绿、蓝、黄、白、褐、赭等多种颜色,交汇成缕缕束束、飘忽不定的 

图案来。颜色的多少和种类,视釉中着色金属的种类的多少、以及炼制时氧 

化或还原状态的不同而异。唐三彩大多有黄、绿、白三种以上的颜色。 

     唐三彩由于色彩绚丽多色、造型优美传神,而且反映了唐代丰富多彩的 

社会生活,成为中国陶瓷中的精品。唐三彩远销国外,作为最具中国风格的 

艺术品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瓷器到了宋朝,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宋瓷在形体方面继承、融合了周 

秦古铜器的造型艺术,并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树立了美观典雅、实用大方的 

风格。宋瓷注重形、色、质的完美统一,因此,宋瓷在质地上追求质料的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