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医随笔-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究因感于空气,窜入筋脉也。故前人治法,总兼散风之意,不为无见。其与痉、厥、癫 
痫异者∶风为之病,其伤在筋,故有口眼 斜,肢节痿缓之象;厥之为病,其伤在气,血虚 
气逆,加以外寒,束于皮肤,逆气内迫上奔而发病也,故气复即醒,醒即如常,而无迁延之 
患,以其在气分故也。但正当气逆之时,血未尝不随之而逆,故昏不知人。其形静者,气机 
窒塞之甚也。其有放血而愈者,邪不在血,血未瘀败也;若血败而色全黑,及血瘀而放不得 
出者,死矣。癫痫之病,其伤在血,寒、热、燥、湿之邪,杂然凝滞于血脉,血脉通心,故 
发必昏闷,而又有抽掣叫呼者,皆心肝气为血困之象,即所谓天地之疾风是也。厥有一愈不 
发,癫痫必屡发难愈者,正以在血故也。《内经》谓厥成为癫疾。气病日久,亦将滞入血脉 
也。痉之为病,亦伤在筋,而暴因风、寒、湿之外邪,其来也骤,筋中之本气未亏,故证见 
邪正格拒之象,而愈后并无似中风之余患也。一为筋中之血虚,而暗风走之;一为筋中之气 
滞,而外邪持之也。其热病血不养筋而痉者,乃转筋之败证,血竭气衰,但略见口噤、齿 
、螈 ,而无脊反、头摇、目赤、格拒之象也。中恶客忤而卒死者,即厥也。但所感或挟空 
中秽恶之气,故其治或放血,或汗,或下,皆以泄气血中有余之邪也。要之,此四病者,虽 
有病机病体之不同,而吾有一言以该之,归于调肝也。经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肝胆一气也。 
肝胆之气充足条畅,嘘吸停匀,其根不空,其标不折,断不致有仓皇逆乱之事。故治法虽各 
因其脏,各因其气,而总必寓之以调肝。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贞元之间,握升降之枢 
者也。木曰曲直,肾阴不燥,则肝能曲而藏,而心得下交;脾阳不陷,则肝能直而伸,而心 
得外照。世谓脾为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 
又有所谓五尸者、飞尸、伏尸、遁尸、风尸、疰尸。其发也,或目光一眩而厥仆,或身 
上胸 
内一处急痛,如刺如裂,瞬息攻心,而即厥仆。或怒而发,或忧而发,或劳而发,或惊而发 
,或食恶味而发,或闻秽气而发,或入庙、入墓、问病、见尸、见孝服而发,或闻哭而发, 
或自悲哭而发,或见血而发,或遇大风骤寒而发。此皆风、寒、燥、湿杂合之邪,刺入血脉 
,内伤五脏之神也。自古医书,未有确指病根者,以泰西医说考之,乃逆气鼓激,恶血上攻 
于脑也。其先痛而后厥者,由脑气筋而渐感于脑也。所谓脑气筋者,如脂如膜,发原于髓, 
资养于血。故邪伏于营血之分而不散,以致血络有变,一经外有所触,感动其邪,与血相激 
,其机如电之迅而病作矣。《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也。又曰∶血者,神气也。故血乱 
而神即失常也。此皆痼疾,与癫痫同类。治之总以疏肝、宣心、濡血、搜筋为法;肝气舒、 
心气畅、血流通、筋条达、而正气不结,邪无所容矣。其用药,大致多生津、化瘀也。津充 
则五脏皆润,瘀行则百脉皆通。而古书只有祛痰、理气之议,宜其百无一效耳! 



卷四证治类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

属性:中风者,内燥化风,而复感于邪之所作也。内燥之故,亦致不同,有湿热久菀化为燥痰 
,壅 
满胃络,一旦或因劳倦,或因忧郁,或因天时不正,忽然晕倒,昏迷无知,四肢抽掣,呼吸 
有痰者,此热痰拥入心包,而气闭不通之证也。其证神昏而不醒,肢 而不缓,或更兼拘急 
不便也。病在中焦以上,为肝脾之邪实,治宜开之、降之,涤痰、化血,佐以养阴。有阴虚 
内涸,无从奉心,心气大溃,筋脉缓弛,一旦不因劳倦,不因忧郁,不因天时不正,卒然仆 
倒,口目 僻,流涎不止,两腮晕红,手足微掣,缓纵不收,偏痿不用,呼吸有声无痰,神 
识忽明忽昧无定者,此下焦阴津耗竭,无以维气,气散筋枯之所致也。病在下焦肝肾,阴空 
阳散,大开不合,治宜滋之、敛之,养心、平肝,佐以行气。盖此之所谓中风,即《内经》 
所谓发为痿厥,是痿、厥合并之病也。观于《内经》论厥,有寒有热,而论痿独曰生于大热 
也。玩于斯义,亦可知阴阳、虚实、微甚之别矣。夫中风未有不由于阴虚者,但有阴虚而阳 
气内陷,有阴虚而阳气外散,有专真气内空,有兼痰涎内实。故前证偏于厥多,厥多者,阳 
气怯而陷,故内攻有力。何者?痰血有以滞之也,其后恒积为内热。后证偏于痿多,痿多者 
,阳气悍而散,故瘫缓无力,何者?津血不足以维之也,其后或转为内寒。有病而即死者, 
有病而迁延岁月者,入脏与入络之辨也,又虚脱与实闭之分也。至于其脉,大率左沉弦而右 
洪 
缓。何者?阳气内陷而结,阴津内竭而枯也。有两手沉细弦劲者,纯于阳虚也;有沉而洪散 
,重按指下一片模糊者,纯于阴虚也。又有浮弦细劲者,浮薄而散者,有汗即死,无汗可治 
。有三部继续不匀,漉漉如珠者,有两关孤硬,而尺浮空者,此皆元气已脱也。有三部洪弦 
滑实,粗硬如索,冲指而起者,是阴竭而痰涎内实也,身静即死,四肢躁扰,有力如狂,宜 
大 
承气加人参、地黄急下之。有浮候弦细,中沉缓滑兼洪,重按始空者,此阳微虚,而内有湿 
热之痰,中风极善之脉也。又有下焦阳气虚寒,中焦肝胃燥热,寒格其热,上冲于心,其脉 
浮空,或洪大,而按之弦细呆长也。 
夫中风,大病也。前人议论歧出,莫衷一是,故于此三致意焉。东垣言虚,其时有内实 
者何 
也?河间言火,其时有无火者何也?丹溪言痰,其时有无痰者何也?惟探其本于津枯血滞,明 
其机于阳气内陷与阳气外散,辨其证于痰之有无、外感之轻重,究其变于化寒、化热,而大 
义赅于此矣。 



卷四证治类

厥逆奔豚香港脚攻心

属性:《内经》曰∶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千金方》及董及之谓此即香港脚。似矣。香港脚有风 
湿、 
寒湿之不同。风湿,多挟热也。又有奔豚,亦下焦寒湿证。皆邪气自下部鼓肝、肾之虚阳上 
冲于心,使真气离根而上浮,最为危急之候。其故由于风、寒、湿邪,自足心涌泉穴窜入, 
或自腰脐窜入。其缓者,菀为湿热,化内风而上冲;其急者,是风胜也,不待化热,而即上 
冲。久延不愈,遂结为肾积之奔豚,所谓猪癫风也,是膀胱气逆也。又有一种本无外邪,肝 
肾内冷,阴风鼓动水邪,上掩心肝生阳,迫闷卒厥,神昏不醒,舌强不语,口眼 僻,四肢 
螈拘急者,亦奔豚之类,急证也。宜温宣重镇,如黑锡丹之类主之。其轻者,拟方如下∶ 
熟附片、 龙骨各四钱,乌药、九节菖蒲各三钱,桂枝、牛膝各二钱,木瓜、吴萸各一钱, 
细辛、沉香各六分。此方宣通心肺清阳,温化肝肾伏阴,即《金匮要略》首条所叙之证治也 
。《金匮》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即当实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 
,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 
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此谓肝之阴气,挟肾之水邪,上胜脾阳,治当 
健脾之阳,制肾之水,水退火升,则肺金清肃之令不行,而肝木生发之令得矣。此专指肝肾 
虚冷言,故曰肝虚用此法也。后人不识其义,疑误疑衍,亦昧矣。故中风有一种纯寒无阳之 
证,其根发于里,即寒湿香港脚、奔豚之类,于东垣、河间、丹溪所称痰火之中风,渺不相涉 
。历来论中风者,泥于三家,不暇及此矣。喻嘉言《医门法津》中寒篇末,发明许叔微椒附 
汤方证,其义与此相发,当详玩之。 



卷四证治类

虚损奇证

属性:天下有奇证,即在常病之中,令人不可捉摸者。族弟成室太早,先吐血,继咳嗽,二年 
,始 
得诊之;脉数而涩,以温补脾肾,兼理肺气治之,即愈。半年回家,又接考试,病复发,又 
半年,始得诊之;身热,时时汗出,咳嗽气急,自言少腹有气上涌,当其涌时,鼻出不及, 
从口冲出,其势汹涌,不可吸止,日夜数发,逼迫难堪,诊脉浮弦而数,此有风湿在表也, 
先以芳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