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医随笔-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神乃自生地;又有水饮冲心而发者,必辛散淡渗,兼滑润之剂,载痰上下分出以涤之, 
此又所谓心中 大动,恐如人将捕之者,是心阳为水邪遏抑,而神不自安也。 



卷四证治类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

属性:表里俱病者,俱伤于邪也,非表邪实、里正虚之谓也。气者,六淫是也。试以寒热明其 
例。 
表里俱寒者,治宜温中以散寒,里气壮而外邪可退矣。仲景于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先 
温其 
里,后攻其表者,是指示大法如此。其实表里两感于寒,温里、发表,一时并用,正不必分 
先后也。 
表里俱热者,治宜甘寒,佐以辛凉解散,如叶香岩温热治法。若阳明腑实者,更先以苦 
寒咸 
寒攻下之,如服承气,大便得通,而汗自出是也。二者表里同气。故重在里,治其里而表亦 
即应手而愈矣。即或表有未尽余邪,再略清其表可也。若先攻其表,不但里虚,而表不能净 
;即令表净,而正气受伤,里邪又将从何路以驱除之? 
表热里寒者,如其人素属中寒,而新感风热,治宜解表而已。如其人内伤生冷,外伤风 
热,表里俱属新邪,则治宜辛凉疏表之中,佐以芳香理气,以化内寒。 
表寒里热者,如其热是因表邪,腠理闭遏所致,但解表而已。如其热是因温邪蕴结,而 
表又 
新感风寒,轻者辛凉疏其里热,而外寒自祛;重者寒力足蔽其热,治宜辛香轻悍,急通其表 
,免致表邪久束,里热愈深,渍入经络,沾滞血分,便难措手,但剂中宜佐凉滋,不可过燥 
,表解急清里热。二者表里异气,故重在表,所谓先攻其易也。若先攻里,不但表邪内陷, 
恐里邪未易去,而表邪已坚矣。此法之大体也。又当随时消息病势之缓急,以为施治之先后 
,神明于法中,而非死板法也。其庶几乎? 
大抵病由外陷内者,须开其表而撑其里,使邪仍从原路出也。昔人尝谓∶少阴之邪,仍 
以太 
阳为出路;太阳之邪,仍以阳明为出路。故凡外邪内陷日久者,服药后能转见表证,即是邪 
气退出也。又如内伤饮食,以致恶寒,则攻滞之中,必兼理气;内伤精血,以致发热,则养 
阴之中,必寓潜阳。此又表里互虚、互实之治法也。 



卷四证治类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

属性:旧说谓∶伤寒邪在阳经,其脉浮;邪入阴经,其脉沉。此浮表、沉里之大义也。其实寒 
邪初感 
在表,脉多沉紧而数,不见浮也。此事景岳已曾辨之矣。邪入阴经,惟寒邪直中者,脉见沉 
紧;若由阳经化热传里者,脉多洪盛,未有转变沉细者。然则旧说非耶?曰∶所谓阳经脉在 
浮者,非谓其脉之浮也,谓诊者当于浮分诊候其变象也;阴经脉在沉者,非谓其脉之沉也, 
谓诊者当于沉分诊候其变象也。大抵初感外邪,如属风热,则脉浮,然风热之象,止见于浮 
,若重按则不见也;如属风寒,则脉沉不能浮,然风寒之象,止在指力初到脉皮之上,若 
重按至脉底,亦不见也,且其势有欲浮不得之意,即此可见寒邪据表,阳气不得外达矣。此 
邪在阳经则脉浮之说也。邪入于里,若属沉寒,或寒湿从下受,直入阴经者,重按沉分,必 
见细紧;若系热邪入里,外有寒束,则必见浮紧而沉滑矣。至伤寒由阳经化热传入阴经,只 
是邪气内连,非邪气内移,表邪全罢也。其脉当较病在阳经时更觉洪实,其邪气之变象不止 
见于浮分,连沉分亦如是矣。此邪在阴经则脉沉之说也。若表邪入里,而表分全退,只见里 
证,此必内虚,而致邪气内陷也;或热结于胸,而为神昏、谵语,其脉必沉细而数;或寒陷 
于中,而为下利、足冷,其脉必沉微欲绝,亦有沉紧而迟。邪盛正虚,比之邪气直中者,更 
难挽回也。内连者,是邪气蔓延,而正气之力不敌也。内陷者,是正气全虚,而邪气据其巢 
穴也。直中者,虽亦正气之虚,而邪气单刀 
直入,尚未蔓延四布,盘踞未牢,故可急攻,稍迟亦无及矣。又有邪盛于表,正虚于里,如 
所谓尺中微,不可发汗,尺中迟,不可下者。此犹虚处无邪,正当急补其虚,助正驱邪也, 
稍迟邪即内陷矣。处处有邪,便难措手。 



卷四证治类

少阳三禁辨

属性:旧说谓∶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故邪在少阳,禁汗、吐、下。此说相沿已久,不知 
始自 
何人,而不知其不通之甚也。夫五苓泻太阳之腑,承气泻阳明之腑,若少阳胆腑,诚无如此 
泻法矣。若少阳之经,本与诸经之气相通,何得谓无出无入耶?吐、下无涉于经,禁之 
可 
也;汗乃通经之事,而何以禁之?然则仲景不径用桂枝、麻黄者,何也?盖尝思之,少阳之经 
,行身之侧,为人身之奥区。凡人之身,前后部位大,则气力大;两侧部位小,则气力小。 
百药下咽,皆藉膻中大气以营运之。今两侧为身之奥区,药力总是先行太阳、阳明,而后缓 
达少阳,如此则用药者,亦当以缓法行之。若径用麻、桂性急之药,则直走太阳、阳明,汗 
先出而少阳仍未到也,正气又已衰矣。故用柴胡性缓之药,又以人参柔缓者监制之,半夏下 
降者疏通之,无非缓缓横撑之意也。故知少阳非忌汗也。忌急汗出,缓撑微降,斯药力旁渗 
而达于少阳之经,邪乃得汗而解矣。不但此也,经谓∶邪在胆,逆在胃,善呕苦汁,温温欲 
吐。(温温,当作愠愠。)是邪在少阳,其气上逆,本自欲吐,治以柴胡、半夏,降其逆气。 
故不得比于胃中夹食,温温欲吐者,当遂吐之也,吐之则气愈上逆而不降矣。是禁吐,亦非 
因胆腑之无出无入也。邪在少阳之经,每于手少阳三焦之腑,其气相通,故少阳有心胸痞满 
,即属于三焦矣。治法虽不用硝、黄,而必以黄芩、黄连、半夏理其痞结,以其邪在气分故 
也。若有痰涎有形之邪,结于胸胁,则大陷胸、大柴胡,以及栝蒌薤白、旋覆代赭,此皆少 
阳三焦之治也,亦何尝不用下耶?大抵六腑惟胆腑之体同于五脏,五脏受邪,皆因六腑牵累 
,若直伤其脏即死矣。胆之受邪,亦因胃与三焦之牵累,若直伤胆,亦无治矣。故五脏受邪 
,治在六腑;胆腑受邪,治在胃与三焦。即如逾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皆胃实以致胆横也 
。由此观之,缓汗微降,治胆之经,而陷胸、硝黄之通胃与三焦者,实以治胆之腑也。 
按陶节庵曰∶伤寒因下早而成满硬痛者,为结胸;未经下者,虽满闷,不硬痛,此为痞 
气, 
属少阳部分,宜从缓治,不宜峻利。观此则予之前说,非杜撰矣。再邪伤太阳、阳明,则正 
气辟易,积于两侧,稍久,邪势张大,渐入两侧,则有邪正分争之势矣。故时时作呕者,上 
下相争也;往来寒热者,表里相争也;身重胁痛,不能转侧者,正气为邪气所逼,僻处偏隅 
,而不流利通行也。此皆邪在于经之事,若胸胁痛胀,则入里而在胃与三焦矣,均无与胆腑 
之本体也。(此论邪入少阳之经脉部位也。) 
又按∶胆主津液,凡邪伤津液,即属少阳,不必入于身侧之经也。故胸满、惊烦、往来 
寒热 
、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津液伤则气机不利也;或热入血室,昼日明了,夜则谵 
语 
者,津液伤则血分受灼也。小柴胡乃养荣之方,生津益荣以托邪也。胡玉海论阳明下证有云 
∶须先使邪气浮动,毒不粘连于肝,乃可用大承气下之。此即少阳禁下之义也。明于津虚、 
血燥之义,则少阳之所以三禁,与其所以有热入血室证,俱了然矣。少阳坏证为多者,津液 
伤则血失所养,易为热邪所灼败也。(此论邪伤少阳之所化功用也。) 



卷四证治类

虫脉虫证

属性: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胸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尺中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腹中痛,脉当沉若弦,而反洪大,此为有蛔虫。 
腹中痛,多喘呕,而脉洪者,为虫。(按喘,疑当作唾。) 
疳蚀,其脉细数,若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按∶虫病多起于湿热太盛,木郁土中而化生也。亦有瘀血所化者,世谓痨虫是也。大抵 
在肠 
胃者易除,在经络者难治。其脉不外弦滑、细数之两途,然亦有弦迟者,胃中寒湿也;亦有 
细涩者,胃汁为虫所消耗也。至于《洄溪医案》所称肠胃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