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其所闻一切学业,悉皆传授:
就是说为人师长者,所懂的、所学的一定尽可能教育弟子,应该尽自己所学,我们自己学多少,就该教他多少。所以如果说,有一个弟子要去拜师,必须亲近一段时间,了解这个师父的教义,他的行为,他的作为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意思,因为佛教重视六和敬,也就是说他的教义是否契机?他的教义是否有正见?他所做的行为与我们所要学的,是否理想相应?若是有,那么一定要亲近他,若是没有,亲近他以后就会惹出是非和纠纷。导致演变成师徒伤了感情反而不好,简单说:我们都劝人和乐,自己却无法和乐呢?那要如何去劝别人和乐,怎么去以身作则呢?所以在我本人的体会和了解,只有征服自己的心,以我们所了解的去教他,并不一定他就能接纳,各人都有很重的主观意识,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已身为人师,就应该尽力,将自己所学、所了解的,像瓶子装水般要倒尽,将自己所懂的尽量教他,丝毫不保留。别像过去的人,像我们中国的医术,或中国的武术,过去听说真的很有一套,可是由于自私心作祟,所以教导学徒、弟子,都唯恐学徒胜过自己,所以就将重要的部份减一点、保留一些,动机就是防止日后徒弟对他怎样时,还不致输给徒弟,这样的心态。所以一个保留一项,二个保留两项,十个就少了十项了,日子久了就失传了。学佛就不是这样,在教育方面就是不同,一定要尽自己所了解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徒弟,尽量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还行,这对我们相当有好处,我们可以不必为他烦恼,不用再为他教育,反过来,说不定他还能教我们,不然的话怎么说是:“师度徒,徒度师。”互相教学、教学,教他兼学习,我们教他,再从他的优点当中学回来;这样我觉得很理想,不要说怕徒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行,我们可以减轻这个责任负担,又有办法再去教化别人,这不是更好吗?我们的心若经常自己想说,徒弟要永远比自己还差,那我们的心会很痛苦,那这个徒弟亲近你也无法进步。所以,了解的就该尽量去教他。世间并无所谓能自私占有的东西,你懂的东西不教给别人,等你死去也消失了。所以,你教他,让他了解,他又去传授别人,这样就没有断,细水就长流。你如果没教他,自私将你所了解的隐藏起来,等到有一天我们死去之后,你所了解的等于无用,无作用了,东西是要用的,无作用的东西,就没有价值性了。就像佛陀他悟道,这人性的佛法、人性的佛教,也必须对我们人间有所助益才有价值,佛陀悟的道若无价值,那我们学它做什么呢?它的价值性是什么?就是在现有人生当中,将我们不正确的观念转为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内观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就因为这么好才延续了二千多年至今。佛法是不会出问题的,若有任何的问题,乃是由于人的因素,并非佛法本身。所以身为师长者,教导弟子、教育学生一定要尽力,将自己所了解的,尽量去教他,希望他比我们还行、比我们更懂。
第四、指示良友:
因为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最初他对社会、世间的阅历不够丰富,所以他无法明确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什么是究竟?什么是不究竟?哪一个是良友,可亲近否?哪一个是善知识,可亲近与否?为人师长者应该有责任,引导弟子亲近善知识,因为初学的弟子他不懂,到底什么是正见?什么是不正见?什么叫邪见?完全无法判别。若是他能自行判别,那他就能自依止了。自己能够自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必再经由别人教他,引导他,他自己就能依教义明白去行持了,所以我们做师父、做老师的应该要引导他,让他亲近正当的善知识,在善知识处习得正见,习得对修行有帮助,对社会有帮助的正确观念。
第五、于各地所而保护之:
就是说:自己的弟子假如为了弘法的需要,或他为了修行上的需要,因为弟子的社会经验不足,不知社会上处处都是陷阱,为人师长及老师应该保护弟子,让他不因为无知而失足,堕入邪见抱憾终生。这是我们身为师长者对弟子应有的责任,师父是教弟子的慧命。师父两字,这“师”者应该教他出世的智慧,包括还应该教他世间求生经验,生活的方法。师长及老师的差别,应该必须各人在各人的岗位,尽力去教化弟子,出离生死的大苦集。“父”者,应该对弟子身命的生活有责任,等于是说:一个出家师父要收徒弟,必先具足让徒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生活无后顾之忧,他才能专心来研究佛法,等他自己实践亲证过了之后,再专心来回馈社会。就是说:你虽然初出家,仍必须要找一个地方专注修行,了解教义力行精进。不能永远躲在山上,一定要来净化社会,而要净化社会必须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净化的滋味,了解的经验教予别人,让别人也能按照这个方法净化自己,出离大苦集。如同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照顾、保护我们,保护我们长大之后,送去学校受教育,从小学、中学等等……,这一段时间不勉强你去做事,只希望你专心完成学业,等学业完成之后,以你自己专长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所学的就是要用,学以致用就是利己利人,所学的不用,学它何用呢?
所以师父者,师者,应该教育他出世的智慧。父者,应该要有责任,让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才能专心研究佛法,对弟子有身命与慧命的责任,简单说就是这样。若是师徒能依佛陀的开示相处,那么生活在一起就永远安稳无患了。若不能如此,致使师徒之间发生磨擦,结下恶因,往后会产生许多纠纷,慢慢的内心起了嗔恨心,而演变影响了整个社会,这都有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存在,很重要。虽然看起来很单纯,但以整体来看却是如佛陀所说的“因缘的问题”,因缘相续,相依互存的相续,若是善的就善,若是坏的就坏。有时往往简单的一个小小起点,就演变成影响了整个社会,我们不能说这没关系。

朋友之间 应以五事相对待

现在来说佛陀开示朋友间之关系。朋友之间须以五事相对待。佛陀无论在对任何居士的开示过程当中,对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观照的相当清楚。佛教是人间佛教,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佛陀针对的就是,现在我们的生活,若是我们所修的方法,于现处生活用不上的话,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对我们没帮助,那我们学这佛法就无作用了嘛!佛教是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他对任何的观察都很清楚,教化的很明白,他说朋友之间:
第一、应该要布施:
朋友之间经济许可者,应该要互相帮助。对于佛法,因缘成熟者应该热心的引导。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我们修得比较好,过去的因种的比较好;这世又有努力的经营,所以获得较好的经济,身为朋友,我们有责任帮助经济较差的朋友,甚至不单是朋友而已,还应该帮助社会,做利益社会的工作等等,都是布施。布施应当出自内心,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行布施,重点是让你舍离你的贪。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经济交往,应该要能互相。除了经济交往之外,有二种布施:一种布施是金钱,一种布施是智慧。智慧是指他的经验。在佛教当中叫做出世的缘起教义佛法。等你的朋友因缘成熟,可以接受佛法时,那么我们应该热心引导他、教育他,让他能够接受。所以佛法说布施分二种,一种是财的布施,一种就是智慧、经验的布施。这是朋友与朋友之间,必须要做到的。
第二、佛陀说朋友之间一定要以爱语:
朋友之间,必须常以爱语来勉励和赞叹,也就是说:朋友与朋友之间要经常互相赞叹、互相勉励,只要是出自于你口中的赞叹跟勉励,对他的精进与毅力都会有所帮助的,而且你也不会损失什么。如同一部车,车子没油,需要油时,你将它加上油,这车子就有冲力。所以这赞叹与勉励是很重要的。何况说我们赞叹别人,勉励别人,也能令别人对你结个善因。隔壁邻居也好,社会人与人之间也好,不一定是朋友,只要我们时常的互相勉励和赞叹,那社会就不同了,就会往大家和乐、忍辱、慈悲去发展了。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一定要具足互相勉励和赞叹。
第三、力行:
朋友之间应该多为对方设想,在需要我们实际去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