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愿语录:
树叶枯黄自然掉落,生老病死自然法则,即是如此无常,当积极自利利他。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

四大皆空人人有分

上集说到四大皆空,很多人误解这个四大皆空是出家人的专利,不是出家人就不必四大皆空。在前一集中我已经稍作解释了,不管是有修行或者没有修行者毕竟都是四大皆空的。有的人错认了佛教,他把佛教当成是一种悲观,学佛一定要每天装出一副很悲观的样子,正襟危坐,愁眉苦脸,正经八百……什么的。好像对世界任何一切轻安快乐的事情,统统不能拥有,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学佛若不是为了得到轻安,得到快乐,得到和平,得到自在,那我们学佛要干什么呢?不学佛便罢,如果愈学烦恼愈多,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学佛修行了。
修行人假如常听到下面这句话是很正常的:“唉哟!你是看不开的,已经四大皆空了,怎么还在说感情和快乐的事情呢?”当你听到这句话,你要同情他的无知,因为他不了解佛所说的觉有情的意思,或压根儿没听过。佛说的觉有情,不是愚痴的无情,他所说的快乐,也不是从物质上去追求快乐,而是使内心轻安快乐。佛陀所说的:经济的稳定,这就是物质的快乐。物质的快乐之外,必须要充实内心的快乐,这样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读过这本书的人相信不会再误解修行人了,也不会一开口就说:“一个修行者还要什么情与无情?还要什么快乐与不快乐?”应该不会再这样误解了,先前有这种见解是不了解佛法的,要不然就是对佛法了解不彻底。基本上佛教是重视亲情,重视友情的。

觉者不纵容渴爱的生起

觉者:觉有情。所以并不是无情,并不是像枯木,而是重视在他彻底觉悟后的有情,心中有情而不被情所束缚,也可以说心中有情,而不被情粘到,心中有爱但是不会被爱粘到。纵然无明未觉,只要不落入渴爱沾粘之中,仍不偏离中道。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当中,最重要的是说,你有触、有受(感受到)由此止住,你不能再落入爱、取、有。假使你经感受到又落入爱、取、有,你就产生一个或好或坏的烦恼,好、坏都将成为个人的业力,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千万别去沾粘渴爱,才不会有烦恼生起。有好多人说他们的烦恼好多好多,不知怎么办?如果他们继续纵容渴爱生起,烦恼的灭除仍是遥遥无期。

世间无主宰者亦无我

佛陀在亲情、友情的生活当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还有佛陀也亲自力行,更常常教导他的弟子,去实践亲情和友情,因此佛教并不是无情的,更不是断情,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沾粘情,不沾粘爱,不沾粘一个“我”。说起来“我见”最可怕。虽说实相中无我,一旦执有一个我,就牢不可破,连别人都说是我的,如:他是我的儿子;这“东西”是“我的”;这一千块是我的……。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没有一样是我的,说真的不管是财产、房屋、汽车、衣服、身体、夫妻、儿女、兄弟姊妹……,都只是有使用权而没有永久拥有权,没有一样东西真正属于谁的。所有的东西大家互相使用,宇宙的空间大家互相使用,一个家庭建立之后家人互相使用,人与人当中互相沟通,就是互相使用,一切的一切都是互相使用的,没有一样东西属于私人的。连生命都只属于因缘而不是属于我的,那还能从哪里找到一样是我的呢?如果真有“我的”人、事、物,那么“我”就能控制它、操纵它,事实不然,你看:明天要感冒会不会跟自己通知说“明天要感冒了,你自己要注意了”或“感冒了,自己能叫自己不要感冒吗?”“在痛苦时,自己能叫自己不要难过?”“人要死了,自己有能力叫自己不死吗?”会感冒的、会痛苦的、会死的都没有。“一个我”存在其中,只是一些因缘显现着无常的现象而已,所以说东西以及包含四大的身体都只是暂时有使用权而已,并不是永远是我们的。你如果了解这样,你就不会沾粘了,因为连身体都无法如愿地操纵它,你还在为谁辛苦为谁忙?所以佛陀不论对亲情或是对友情都教导他的弟子如何明确去实践呢!

佛陀的法与精神受肯定

有一些人错认为出家人都必须要断情,不再认亲情,才叫看得开,才能修成正果,这种的说法也是不了解佛陀教义的人,怎么说呢?一个人学佛要有目标,目标又包含两项:一项就是了解真理(法),另一项就是了解佛陀的“精神”。不学佛就没话讲,如果想去除烦恼就必须要学佛,而学佛一定要了解佛陀他所体证的真理。它的精神又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希望众生个个离苦得乐,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断除忧、悲、苦、恼,证得涅槃,这是佛陀的大悲愿心,这大悲愿心假如失去的话,那就变成独善其身了。所以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必须了解戒、律、法及佛陀的精神,如此才样样具足。我们不要认为出家以后什么都不要了,既然什么都没有了,你就不用修了。如果什么都没有了,就没有因果没有道德观念和业力的轮回了。这种的无和涅槃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涅槃是看彻底了,了解清楚了,知道任何事情的起点与终点,真理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无得失心。并不是盲目无明的那种,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是很恐怖的,恐怖什么呢?没有因果观念,没有道德观念,包括不会生智慧,当然就无法用智慧转生烦恼的念,因此也无法体会真正的没烦恼(涅槃)。

“放下”的真谛

很多人嘴里说放下,但却不知要放下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放下?假若没有真正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之前,要说放下谈何容易!除了彻底体证真理的人够格说放下以外,其他的大多误以为“放弃”就是放下。例如:出了家即断绝亲情,不跟亲人往来,这种即是放弃而非放下。因此出家以后,是不能断亲情的,同时,还更加要认识亲情才是正确的。或许有人不是这种说法,他说:“唉呀!你已经学佛了,怎么又落在社会的世俗事上去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忘恩负义的,也不合乎慈悲的原则。现在有的每一样东西,都要在现有的生活空间里发展而来,离开这个现有的生活空间另外去找一个不属于此空间的东西,这样我觉得比较不如实。聪明的人会活在现有的当中,这样比较如实。在如实的生活当中建立了身心的安和,那么这是我们修行的方式与目标,若不是的话,就变成跟社会跟人群脱离,那就错了,所以别认为出家以后就必须要断情,包括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不论什么情都断离了,才算是出了家,这是无情无义的作为,而且完全错了。你不妨想想看:要不是有父母生你,怎么会有你呢?何况父母又养育你!若你不感念父母的亲情,那么你就像朽木、顽石了。
我曾经讲过,佛陀当时虽然离开王宫去修行,但是当他证悟了佛法之后,他还是回国度化所有的百姓,度化他的父王,他不只度化他父王而已,包括他父王生病时,他还亲自照顾,死后还亲自抬棺……等等的孝行,以及说法度众当中,均以孝道为基础,逐渐导入涅槃。由此可知佛教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出家以后,每项事物都不能管。真正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叫你每项事物别沾粘罢了。出家是叫你离开烦恼、执着的家,并不是离开所有世间一切的事情,如果这样,那么一些智能上有障碍的或是植物人,岂不是变成大修行人了?其实他们只是“无记”罢了!修学要学智慧学解脱,并不是学无记,无记不能解脱。所以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人必须修持的德目。

老师授求生技能 师父授涅功夫

如果没有老师教我们社会的知识及求生的技能,那我们如何在社会求生存?除了老师教我们求生存的知识及技能之外,另外修行人教我们心地的安静也不可或缺。一般的老师是教我们一些求生的条件,而出家修行的师父会教我们心灵的环保。老师及师父教给我们身心安住平稳的条件,自己的身心安和二项,就建立在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二项,依照他们所教导的方式,先做好慈心不杀,就是生慈悲心不杀害生灵,然后继续修好十善业。十善业是人人必须要修的。不管你是修行人也好,不是修行人也好,是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