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饮酒与智慧的解脱

我们受持不饮酒的目的就是要避免产生饮酒乱性,头脑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这是戒。在律方面,我们应该还要为社会服务,并精进修道。佛教所重视的,跟其他的宗教不同,佛教重视智慧的解脱。有智慧才能究竟离苦,若是用祈求别人赐予的迷信信仰,一味的跟着别人拜和贿赂,祈求赐东西给你,如果别人真能赐给我们东西,这也只是暂时性的,无法久远,何况求别人是难,处处求人,想依靠别人也是不自由,更痛苦,所以最好是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智慧。我们不要奢求别人能给我们什么,别人唯一能给的,只能教导我们方法而已。佛陀说:“我只能教你方法而已。”为什么别人只能教你方法,却无法给你实际的东西呢?我打个比方:现在有人肚子饿,他说:“师父!我肚子饿死了!”我可没法子替你止饿,但我会教你方法:“现在你去大寮。那里有东西可以吃。”方法给了,实际的饥饿却并未消除,他必须走到大寮,取到食物,还得把食物吃进肚子里面,才可以止饿,原理就是如此。
所以,你真的要相信:没有什么人可以赐给你什么,他只能教你方法,告诉你要如何去止饿,告诉你要如何止掉你的烦恼、痛苦等方法而已。我也不能送什么给各位,你饿了,我也没办法立刻帮你止饿;你病了,我也没办法立刻让你痊愈,我只能将我了解的布施给各位,各位听完以后,认为值得学,认为对自己有帮助,那么你就使用,使用后得到个中滋味,“嘿!真的!”到那时候你再教给别人,教给别人我们叫做回向,也叫做如实的回向。这不同于诵经的回向,诵经回向是很好,可以引导我们起慈悲心,但这种慈悲心,还没达到如实的慈悲。真正如实慈悲的回向布施是要将你亲身听来的佛法了解体证之后,将方法再教导别人,这才叫真真正正的回向,真正的慈悲,这样对自己有帮助,对别人也才有帮助。
佛教是重视智慧的,要启发智慧是不可以喝酒和吸毒的,因为你喝酒、吸毒,你会乱性,精神不能集中,精神无法集中要如何悟道呢?我在回归自然有说过,所以一定要了解,除了自己不喝酒之外,还应该集中你的精神,以清楚的头脑,来服务社会人群,来精进修行佛道,这才是真真正正持不饮酒戒。不只是佛教弟子,应该包括非佛教弟子,只要你有这种慈悲心念,只要你想对这个社会有所帮助,就应该去力行,去实践这种的规律。你可知道社会越文明,大家的烦恼就越多。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不欠缺什么物质享受,但最欠缺的却是内心的安宁。物质在我们已经太过于享受,是不欠缺的,最欠缺的是内心的安宁,因为内心缺少一份寄托,所以才有很多人乱找信仰,怪力乱神等很多骗人的社会问题因而演变出来。有的人身不由己,自己不想骗人,环境逼他去骗人,这种实在对社会、对本身、对整个团体都没有帮助,反而危害了社会。所以才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病了。”但社会生病应该归咎于我们不肯开发自己的智慧所致。真正要帮助社会,要运用我们的智慧,才能使这个社会重新得到安乐,这是社会上每一份子都要做到的。

戒与律圆融不可偏失

所以修持五戒,并不只是佛教徒的事情,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持五戒以外共同行五戒的礼仪,这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假使人人都实践这种规律,那么我们社会就会安和乐利,人间就是净土了,我们不用再向外去追求什么,个个家中和乐,从左右邻居扩展到整个社会,大家一团和气。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有如活在天上一样,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在真实的天人生活当中。那么我们不只是不犯五戒而已,一定要去力行这种律仪,我一再提醒大众,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我们一同做这种利益自己、利益社会的事情,因为这叫做人天乘,也是根本的教义。既然是人,又是慈悲、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都应该奉行五戒戒律,奉行五戒戒律的同时也必须要守规律。
佛教里有两种法,一种叫做共法,另一种叫做不共法。共法是指大家必须应该来做的,不共法就是说有的人智慧还无法开显,所以还没悟到缘起性空的真理。有一点应该要注意的,它就是“不管智慧开否?和能不能看到玄玄妙妙的事,是两回事,不相干的。”后者跟了脱生死没有关系,佛教重视破除迷信,不谈玄玄妙妙的事情。所以只管开显你的智慧,悟缘起性空真正的道理,也就了解法了。法就是自然。既然我们了解法是自然,那么我们对每一件事、每一样东西的来龙去脉都已经清楚了,当然就不会产生顾虑和烦恼,没有顾虑和烦恼我们就活得快乐自在了!因为重点在这里,所以佛陀教导在家弟子不只对外有个戒律,对内在家弟子也得遵循生活的规范。我们必须要重视道德的戒和大慈大悲精神的律。戒就是道德,律就是大慈大悲的精神。

佛陀的法律与涅的真相

我时常在说:我们学佛,要学会两件事,一种是佛陀的法,另一种则是佛陀的戒律,也就是学佛陀的法和律。若只学法,不学戒律,就不算一个具足佛陀法律的行者。法就是了解佛陀不共法,“缘起甚深法”,这样的正知见,加上行持,可以舍去我执,一旦舍弃“我”的执着,那么你行一切事,就不再沾粘执着,可从减少痛苦,到达究竟没有烦恼痛苦。把一切痛苦我执舍掉,当下就是出世间,这也是佛教所指的涅槃境界。涅槃就是活在世间对世间任何事物都清楚了解,内心明白世间一切事物本身并没有对和错、是与非、善与恶,因此不受整个世间的外境物质引诱而产生烦恼痛苦。这情形就是佛教里最高的境界,叫做“涅槃”。涅槃是活着的事,不是死后的事。或许,有人以为人死后才可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学道德的戒,也要学大慈大悲精神的律。但大慈大悲必须从关爱自己家庭做起,然后扩展到不相识的人……。

内外如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他嘴里说慈悲,但不关爱家庭,弃家庭不顾,出了家门,对待别人实在好的不得了,人家称赞他:“哦!这个大菩萨”。可是,一回到家中,却变成一个很没有理性的人,像这种对家中的关爱和外面的关爱有厚此薄彼的不同待遇,显然不是佛陀所说的法,因为佛陀向来并不这样说。只要我们听了佛陀的教义之后,我们即知道佛陀他大慈大悲,做事是圆满的。这个大慈大悲心,必须要由内心建立,也须从对自己的家庭付出关爱开始,然后推展至其他人。也像我时常所呼吁的,我们佛教徒要修行,应以身作则,循序渐进引导我们家族一起修行。假若你要修行,而你旁边的人却不会跟你修行,反而阻止你修行,毁谤你修行,这时候,我们就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义?我敢说一句话,我们以佛陀说的教义修行,我们周围子女眷属都会跟着修行。我不敢说自己修行得很好,但是在我刚走进佛教之前,曾受到我的亲族及朋友们很大的阻拦,我开始检讨自己,修改自己的行为,慢慢的影响就近的人。现在我的眷属,不知道有多少人主动要来学佛了。我们不可以用贪嗔痴勉强别人一定要跟我们学佛,因为牵强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何况俗语说得好:“有心度众非度众,无心度众才是真度众”。只要我们对自己的贪嗔痴下功夫除掉它,其次再对我们应该做的职务及义务尽本分做好,那就行了。佛教重视因缘但决不是硬拉人家来参与,是以我们本身所做的行为,来感召他人,使他人心悦诚服而自愿参与。所以我们必须从关爱自己,关爱自己家庭开始。不可以口说慈悲,只对别人慈悲,而对自己不慈悲。如果说慈悲,对我们家庭、亲族子女眷属却不慈悲,只对别人慈悲,这是不圆满的慈悲。简单小家庭无法下手做到,我们要向外怎么有可能呢?所以我们从家庭下手,就是要对父母、对子女、对夫妻、对兄弟等之间建立互相关爱。假使我们无法从家庭建立关爱,那我们如何培养大慈大悲呢?单向外面慈悲会形成一种暂时性的应付而已,它不是出自我们内心真正的慈悲。如果出自内心的慈悲,那么连我们周围的眷属都应该是我们慈悲的对象。

健全经济道德处处乐融融

一个家庭甚至社会,若是要和乐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经济和道德。若家庭经济不健全,这个家庭绝对无法和乐,每天都会为了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