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身心必须都要出家,身住于山林寺院里,是属“身出家”,心里一心专精修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即是“心出家”。何谓“五欲”?当然是色、身、香、味、触,对名利的得失他都不沾粘,对世间五欲的名利,也不会去起贪执,不会再去执着“我”,因此就会专心一致安心乐道,这种身心出家者,就是真正精纯的出家动机,也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也为了要来彻底了解生老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包括自己自利之后,再利益他人。

出家的动机及目标

当佛陀的僧伽势力愈来愈强时,僧团的规模也愈来愈庞大,也就是说“沙门释子”愈来愈多,所以依附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因为这个缘故许多怀有不单纯的出家动机者,当然也有机会依附于佛陀的僧团里,藉这个机会,我们简单讲一句俗话,就是凑热闹的人,混入了出家的僧团里面,这是难免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因为佛陀当时五年前开始弘法之初都没制戒,五年后才制戒,可见一些不单纯的人,已经走入当时印度佛教的僧团里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件事。现在也有很多身心出家的人,但是也有少数一些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者存在于当今的佛教团体中,这也不能说无,一些人虽然他剃了光头,穿了出家坏色衣,就是说剃发染衣的人,虽然他已经至戒场受了具足戒,也住在寺院里,或独居或二、三个住一个地方,本身也做到洁身自爱,但是他的内心和外表,都是不一致。外形是出家,但是内心一直是被五欲所染,一直都是在追求世间的一切五欲,外表是出家相,但是内心却是渴求五欲,他们是为了生活,为了名利地位,而来出家,并不是为了离生老病死、世间一切苦来出家的,也不是为了要发悲心,来专心研究佛法,以便将了解的来传布给所有的人知道,能够在那里断了一切苦,他的动机,在起先要出家时就不单纯了,所以这种人看起来其实很可怜,因为他得不到现实生活五欲的乐趣,又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以后还会感召业力的轮回,讲起来实在很可怜。这是佛陀时时刻刻呵斥的一种出家人,在佛陀的时代就有了,时代转变至现今世界社会里,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但这对身心出家者,我们刚才有说很多,只有身出家而心没有出家的人,当然也有少数。我们不敢说没有,佛陀的时代就有,现在时代怎么会没有呢?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出家人不了解,反而会误会佛教的出家人,是因为在社会上遭遇到种种的失败,甚至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对社会前途已产生心灰意冷,没希望,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所以才走上剃发出家染衣的,他们不了解所以才会这样误解。如果是这种的出家动机者,绝对不是佛教的出家生活目标。譬如说:有一次我去参观佛牙,但是有一位大学生就问说:“你出家是不是在社会生活没有饭吃,或家庭、事业等等失败才来出家?”当他这样问我时,我就答覆:“不管你有得吃、没得吃,这是其次,因为你们不了解现在的生活是如何的丰富与富裕,现时社会所欠缺的是内心,并不是物质,所以我说你不了解。但是有一样东西必须要了解,你回去看你妈妈或你奶奶,或是看你本人,你现在看不见你自己,以后你能够看到,但是你看你妈妈以前与你一样,但现在为何与你不同,你奶奶以前也和你妈妈一样,和你一样,为何现在不同了呢?所谓的会老、会病。”那大学生智慧相当高,一听之后,就说已经知道我们出家的目标。出家的目标是世间没有一项是永远不变的,他很聪明,马上能够知道,既然是如此,我们要追求不变的原理,所以要对世间的一切彻底来体会,很不简单啊!
现在也有很多人误解佛教出家人是消极的,或是遭遇什么,这是他对出家不了解的缘故,但现在及过去也不可否认都有很多的出家人,都是他本身的动机不正确,而进入佛门内。现今的佛教,因为有些出家人动机不正确就慢慢的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团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难免的事。比喻说:佛陀在的时候,虽然佛陀做的很好,但是也有人毁谤他,骂他、加害他……等等,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经典就可看的很清楚,简单说就是因为环境及各人思想不同的缘故。慢慢僧伽的素质若不好,就容易被社会一些人误解佛教是消极的,他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反而看不起僧伽,认为僧伽是一盘散沙,僧伽本来是六和敬的,却被误认僧伽是散沙,不值得尊敬。其实出家人放下一切,不是什么都叫你放下,若什么都放下,吃饭也要放下,对不对?睡也放下啊!所以是应该放下的放下,不应放下的要积极去力行,应该放下我们就一定要放下,应该放下的也就是我执及贪、嗔、痴三毒,不做是非之争,不介入无关于断苦修行,或是对社会无利益的事,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被一些人误会,出家人是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其实出家人绝对没有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若消极时,为何来出家呢?就是因为起先出家动机不正确,否则出家人真正是一个很积极的人,其实佛教的出家人,自己应该放下我执,息灭贪、嗔、痴,如此利己的积极修行外,还要负起积极的教化,教化别人,让别人能够放下一切贪嗔痴离开一切大苦集。世界社会的是非罪恶祸乱起源,岂不是全由于我执、我们的贪、嗔、痴、放不下,而产生无明痴见而引起的,所以佛教的出家生活目的,是想自求解脱及助别人解脱,这才是真正佛教出家目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佛教出家是专对事业,爱情等等失败,而走入佛门逃避的消极生活误会,佛教出家是意志坚强思想正确,他有利己利人的大丈夫精神。所以若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出家生活的情形、自己出家的动机是否正确,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千万不要盲目。否则别人说出家好就出家好,别人说在家居士好就在家居士好,别人讲这好你就跟着走,那么你就是自己没主张,没有主张的人怎么有坚强的毅志、毅力来精进修行呢?何况修行要有长远心,若无长远心,你是无法马上修行就马上得到什么?现在社会就是因为产生一种速成风气,希望要得到速成,所以才有让别人骗的机会,才会被别人骗走,若是你脚踏实地,没有速成的思想,那么你绝对不可能会被人骗,这就是因为共业的缘故。假如个个都能了解,世间并无不劳而获,绝对无速成的东西,一定要靠我们自己努力才能获得成果,何况修行是一件比平常世间事还更艰难的事,那么你无正确的思想,要如何去成就呢?这是不可能的情形。出家的动机正确,你以后才能够成就,出家的动机不正确,那么你成就就很难了,所以佛教的形象,知见是否相同?就是说你出家的动机,是否与佛陀当时出家的观念统统一样,佛陀未出家前身为太子时,是因为对生、老、病、死苦之谜不解,对于我们人生,从哪里生?人出生后,为何会老?会病?会死?来世间为何有如此多痛苦,对众生不平等遭遇,互相残杀,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而出家,探讨这原理,追求这真正本来的面目是什么?经过了数年的修证,自体证中来确实了解,了解生出苦的根源,是由我们自己本身执着而来,无明故,有无明,所以我执,所以才产生互相残杀,产生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等等的苦现前。所以他已经真正彻底了解了,从此建立僧团,然后,他开始头一次度五比丘,再四处弘扬自体证的佛法,佛法,法就是缘起法、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我们在佛教的起源有讲到,希望各位参考佛教的起源及回归自然系列讲座,在这其中都有详细的讲述。因为建立了僧团,之后就开始传布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真理,所以要出家者,也必须一定要具足佛陀出家修行的正见,确立出家的动机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否则只有身出家心无出家,也只是一位光头俗汉而已,外表像出家,而内心却与世俗无差别,这样对自己及佛教团体都没有好处。

佛教的组织及教徒

佛教的团体是由七众弟子所组合而成的,教徒有分优婆塞(在家学佛男众)优婆夷(在家学佛女众),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法女必须住寺院经过二年学式叉摩女法),我们会讲到,我们会在戒律里讲到。然后沙弥(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童)沙弥尼(未受具足戒出家女童),此处在我们讲戒的时候,式叉摩女与沙弥戒,我会再跟各位做介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