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愚无界限 品德为优先……………(316)
丈夫善待妻子五大秘方………………(317)
妻子送给丈夫的五件大礼物…………(319)
大愿语录………………………………(321)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妇女要有五种美德……………………(321)
夫妻譬如“同命鸟”…………………(324)
夫妻要福祸相依………………………(326)
同舟一命助人助己……………………(329)
佛陀遭遇种种波折……………………(331)
琉璃王兴兵屠城………………………(333)
家庭和睦才能行善培福………………(336)
弟子应以五事对待师长………………(338)
大愿语录………………………………(340)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师长以五事待弟子……………………(341)
朋友之间 应以五事相对待…………(346)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354)
朋友人格有四类………………………(357)
大愿语录………………………………(359)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了解佛陀才不致盲目崇拜……………(360)
资方应以五事对待员工………………(361)
劳方应对资方行五事…………………(367)
在家弟子应以五事待沙门……………(370)
沙门应以六事待在家人………………(373)
居士对社会要行四事…………………(375)
大愿语录………………………………(379)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佛教也重视现实的生活………………(380)
经济匮乏是一种烦恼…………………(382)
经济生活如何规划……………………(384)
来世如何得到幸福快乐………………(386)
居士家庭生活的乐趣…………………(387)
物质富裕但精神道德也不可贫乏……(389)
佛陀调停国际纷争 关心国际和平…(390)
国王的十种职责和十种美德…………(392)
人人征服贪嗔痴 社会才能祥和……(394)
大愿语录………………………………(396) 

自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着(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着,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着,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
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着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着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处产生很多的挂碍与遭遇。所以若了解缘起空性、无我法,这样的牺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无畏的,你是牺牲、奉献的,因为你“无我”,你会过得很自然,奉献得身心安乐。若不然,处处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若能了解缘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为了解无我故,赶紧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钱,就是说身体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这样的本钱做资粮,将你符合社会、符合真正的了义法,奉献于社会、传授给别人,能够让众生离开我执束缚、得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脱。若要走入涅槃,则必须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当然就没办法,所以必需离开“五欲”和“我执”来达到证入涅槃,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断灭一切忧悲苦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