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发现另一个中国-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读者很气愤地说:“暴民”是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不老实么?你不满意“暴民”,是不是在为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张目?
  ②如果说老百姓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话,那也只是“顺民”的问题。因为据有的论者说,中国的老百姓在迫害与压迫中缺少反抗的勇气。
  ③因为有“暴政”,所以才有“暴民”,因此,要“治民必先治官”、“治暴不如治权”。
  对于通俗文艺作品,特别是当前影视作品中充斥着的暴力文化的问题,反而没有什么人接触到,这是令人遗憾的。也许是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1“暴民”是个沉重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我们说惯了“人民”这个词儿(1949年前是说“国民”);近几年来,又有倡导用“公民”这个概念,来表述老百姓在“法治社会”中位置的建议。这的确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而“暴民”这个词儿,却很少在我们的文字和口头里出现,大家头脑深处也缺少“暴民”这个概念。因此,《警惕暴民意识》的发表使一些读者感到突然,感到不解。我曾在《从“该出手时就出手”说起》一文中写到:头脑里充斥着“清官意识”和“暴民意识”的人们,“或是匍匐在清官脚下,希望得到他们的垂怜;或是不怕天不怕地,铤而走险,去争夺属于自己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于是,有的批评者就据此驳斥说,夺取“属于自己利益”的人们是正当的反抗者;那些夺取“不属于自己利益”的人们是“暴徒”,称“反抗者”为“暴民”是错误的。这种批评从根本上否定有“暴民”存在,没有“暴民”,当然更不会有“暴民意识”。于是讨论便失去了基础。
  什么是“暴民”?我想大家都会有感觉,但它又很难下定义。我理解的“暴民”是:当社会或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时,一味执着地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平头百姓。他们认为暴力是万灵妙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而不考虑其他选择。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与人类本能、某些生活经验以及环境、文化有关,我在下面将一一述及。
  究竟有没有“暴民”?我认为首先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现实问题。经过“文革”的人都不会对是否有“暴民”形成疑问!事情摆在那儿,不说“打砸抢分子”,就是那些造反的积极分子、勇敢分子,有没有暴民?那些充满了暴力语言和暴力行为的批判会、斗争会,“文斗”、“武斗”,喋血闹市,溅血长衢,这些都是谁干的?干这些事的不是“暴民”又是什么?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以此为乐,以此为荣。所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暴民”不仅中国有,外国也不缺少。但为什么广大读者对“暴民”一词感到陌生和不习惯呢?因为近几十年来理论界谈到“民”都得用褒义词,把“暴”与“民”联系起来,在评论家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似乎说“暴君”、“暴官”还可以理解,而人民的一切暴力活动都是合理的。这与抽象的“人民”崇拜有关。“人民”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可是其崇高的地位却无以复加。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谁都是“人民”,谁也都有可能不是。提到“人民”只能与正面意义的东西相联系,否则谁都有可能代表“人民”大兴问罪之师。这是犯了名词崇拜症。实际上,“民”是与“官”相对的,皇室、贵族、官僚以外都是“民”。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可以与性质不同的形容词相连接。良民、刁民、顺民、莠民都是成立的,“暴民”只是其中的一类。理论研究本来不应该有禁忌,但实际上不仅过去,直到现在还存在着许多禁区和敏感问题。因此我们现在谈到“暴民”,不仅这个问题本身分外沉重,而且讨论的环境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反应都不会很和谐、很轻松。


说暴民(2)


  2“暴民”的产生
  就人类的自然本性来说,人具有“攻击性”的一面,这已为欧美一些社会生物学家所证明。美国社会生物学创始人之一的E·O·威尔逊曾说,从调查和实验研究中可以看出,人的攻击行为具有较显著的遗传特征;这就是说,人类在处理矛盾时采取暴力行为或者采取有暴力倾向的行为,这是有内在的生物学根据的。但他又在《论人的天性》一书中指出,与自然界万类比较起来,人类绝不是最好暴力的动物,人类的暴力行为大多还是环境与文化的产物。这点实际上也为中国的古圣先贤所认识。孟子曾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社会失序、天下大乱,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当求生存上升为第一问题时,暴力也就成了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第一选择,暴力替代了一切秩序。此时,不“暴”的人根本无法生存,于是大家都成了“暴民”。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生动地描述过元末大动乱的情景。他说,大乱一来,无论“豪民”还是“窘民”,都得裹入乱兵之中。他们“弃撇田园宅舍,失玩桑枣榆槐,挈甲就军,老幼尽行,随军营于野外,少壮不分多少,人各持刃趋凶,父子皆听命矣。与官军拒,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所存眷属众多,遇寒朔风凛凛,密雪霏霏,饮食不节,老幼悲啼,思归故里,不可得而归。不半年,不周岁,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朱元璋《大诰三编》,见《全明文一》)。在这种情况下,“良善者生不保朝暮”,想不为“暴民”而不可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才会出现“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南村辍耕录》)这样激愤而极端的声音。
  当然,此时的求生存奋斗中,包含有一定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内容,尽管不一定是行动者自觉意识到的。社会上是一片乱象,杀戮、抢掠成风,人们的行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什么叫“自己的利益”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什么叫该杀或不该杀,哪有个认真的计算!老百姓朝不保夕,“丧乱死多门”,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真是苦不堪言。这是老百姓最害怕的时代,我称之为“暴民乱治”。因此,老百姓总结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是生活在太平时期的人们很难理解的。每一个社会大动乱时期都要死上数千万人,总人口大量锐减,有时高达百分之五六十。毛泽东有一次讲话里说,用冷兵器,例如大刀梭镖之类,杀人未必比原子弹少!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
  社会与国家的倡导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前苏联有位作家名叫达尼埃尔,写了一篇近于荒诞派风格的小说,名为《莫斯科广播电台现在播音》。有一天,莫斯科广播电台突然宣布说:“为满足广大劳动群众的需求,兹宣布1960年8月10日为公开屠杀日(前苏联当局喜欢颁布各种名目的“日”,如“飞行员日”、“教师日”、“矿工日”等),这一天凡年满16岁以上的公民,皆有任意屠杀其他公民的权利。命令将于莫斯科时间1960年8月19日(原文如此)凌晨6时生效,至24时失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命令还有附加条款:16岁以下少年、穿军装的人和民警局的工作人员不得屠杀;过了规定期限屠杀者,追究刑事责任。这条消息激起了许多人的杀人恶念。第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托利亚,本来是温和善良的,他的情人卓娅约托利亚在“屠杀日”杀死她的丈夫帕夫利克,被他拒绝了,他想,你不爱他可以和他离婚嘛,干嘛非得杀死他呢?可是当情人走了,托利亚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也不禁浮想联翩:那一天,杀死谁好呢?从他脑子里过的人有:上大学时总给他不及格的老师;他所讨厌的作家;还有那些“主宰人民命运的肥头大耳的人们”。最后还是心中善念战胜了恶念:“他任何人都不想杀,决不想杀!”当他的朋友在一起赞美“8月10日这一天是我们党的英明决策的结果”,和街头已经有了屠杀发生的时候,托利亚在呼吁:“公民们,不要互相屠杀,我们要爱他人。”
  这篇带有寓言性质的小说,揭示了1930年代以来,大清洗等政策带给普通百姓心理上的创伤。当政者挑动人们的攻击本能和人类内心的恶性,把老百姓变成“暴民”,最终会自食其果的。纳粹、法西斯、日本的军国主义都这样干过。他们把善良的百姓塑造成为“暴民”,然后驱使其为自己的侵略政策服务(从日本老人东史郎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