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陪都就事 作者:莫怀戚-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母亲似乎有点历史问题,但结论得并不吓人:青年时代的生活作
风;而他父亲很干净;他的“家庭出身”一栏填着“革命干部”。

自己已经二十七了。自己应是晚婚的楷模,不错,但一想到二十七同
三十间那段并不宽绰的空白心里还是发毛。

而且父母早就在提醒她:该注意了。父亲是暗示,母亲则明了:可以
先选好,晚一点办。

……但是,他是为了“弥补过失”,或者根本就是为了不进监狱来结
婚,感情基础……

于是第二次谈话有下面的内容:

“感情基础,按团组织的规定,必须认识多久才行?”

问得她张口结舌,而且想笑。

“监狱当然不想进。但是也不怕。一人做事一人当。”

这个她也相信。她想人并不叱咤风云,却属于有真胆子那一类。

“我的年龄大这么多……”

“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比我小的。”

“怎么可能呢?”这回她有些不相信了。

“我从小就这样。父亲说不正常,母亲说正常,你不信就算了。”

她反而相信了。

她永远不知道,他想同她结婚的真正动机是:这可使他一直将“美国
女人”干下去。

谈到后来,她同意“接触接触再说”,但警告他“不准对任何人说”。

他答应了。事实上,他敢于对她下手,就是料定了她的身份使她什么
事都想保密。

但是没过多久,人们便看出苗头。

是看电影《人证》。是日本片。里面有一群美国兵强暴一个日本姑娘。

“嘶啦”一声撕下姑娘的裤子,凄厉的惨叫毛骨悚然……观众屏住了
呼吸,这时座位上传出一阵不知是哭还是笑的声音,叫人直起鸡皮疙
瘩。

“怎么回事?”有人惊问。

这声音继续扩展。开始引起混乱。人们像波浪般起伏,想弄个究竟。

大家突然看到团委书记冲进一处,将一个个子高高的青年拖起来。哄
着推着弄出了礼堂。团委书记在哭。这使许多人惊讶。

霍沧粟昏倒,发烧,住院。姚云梅亲自去照料他。

这当中告诉他,他的“民族正义感”让她感动。“能像你这样的不多。”
她真诚地说,“但你要能控制情绪。否则对身体不好。”

他默默地点点头。


         二部曲--“洋鸡”安菲迪

一些年过去了。

这是八十年代的第一个秋天;是一个既明朗又温柔,以至有些许胭
脂色和香水味的秋天。

是方也变了:已不是昔日的陪都重庆,而是旧时洋场大上海;简单地
说,从江之头来到了江之尾。

而且是声名赫赫的H工业大学。

霍沧粟已是该校三年级的学生,化工系。

其时他已三十多岁。在恢复高考后入学的大学新生中,三十岁的“老
学生”并不少,但多数在文科和理科,工科生中并不多。

所以两年前的第一期班级墙报上,本来无心撰稿的霍沧粟心事浩茫却
又无可无不可地在交差的打油诗里写道,“且把中年当少年”。

但是总的来说,他的心情是相当愉快的。他正在做从一个木模工变为
化工工程师的梦。

所以,妻子姚云梅总是心情复杂是说他“每次放假回来,都比上次年
轻”。

她不知道他在那遥远的花花世界里,其实对女性并不怎么关注。

这是这个秋天的一个美丽的上午,是一个真正的上午:在清晨与正午
的正中间。霍沧粟空灵的心撞上一个人物,立刻就给塞满了。

其时阳光明媚,海风轻柔,树叶像海波那样闪着细碎的光,暗含诱惑。
荷花自是开过,有花瓣尚在水面飘零。而荷花却正当肥硕,荷之香胜
过任何的香。让他深深地吸吮,不由自主地驻足。

就在此时眼前一亮。事后想起这一亮,曾认真地告诉对方:“金发在
阳光下的闪耀,真是辉煌极了。”

碰见了美国女郎安菲迪。

这一刻他才想起,上学期就听说了,要来几位美国人教外语。

那么这就是了--你瞧她提着一台大大的收录机。霍沧粟盯着她突然
一阵发怔,全身失去知觉,周围的声音也消失了。

在这一怔里,一个已经沉睡到近乎死亡的东西苏醒过来。

她短发齐耳,灰蓝的眼珠一片单纯,皮肤白晰,汗毛茂密,女性的曲
线比东方人夸张--由于手上吃力,身体略倾,就更夸张。她着长袖
衫,着肥大的短裤,都说不准算什么颜色。总之那种随便不是中国人
能扮演的。她滚圆的膝盖,在他看来,就像屁股。

他一阵激灵。迎上去,用留美的中校医官教给的美式英语流利而亲切
地说:

“请允许我替您送到教室。”

她说谢谢,咧开大嘴笑起来(她的嘴真大,可以像狼狗那样扯到耳根
吧),爽快地将机器交给了他。

然后他们像老同事那样闲聊着,走向教学楼。如果光听,会以为两个
都是美国人。

他嗅着她的气息,这气息很浓,而且不同于任何中国女人。这或者可
称为食肉动物的膻腥之气,当然也可能只是一种香水。

此刻他只能叫她“老师”。“老师”很高兴也很惊讶地问他“为什么
有这么纯正的美式口语”。

他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的父亲是美国人,”又补充道,“美
籍华人。”

她朗声说道这太好了。

他目送她进了教学楼。

他想她多大?说不准。可以说在二十至三十五岁之间。

我拿不准这洋鸡的年龄,但这没有关系。

他的心绪隐隐沸腾起来。他不去上课了,就在原地踏步,转着不规则
的圈子。电影中出征前的战马就像这样,或者现实中种公牛被牵到某
一处而有了兴奋的预感时也是这样。

女儿小丽的出世,让他的生活拐了一道大弯;恢复高考后他“试试吧”
地居然考进了这所“重点极了”的大学,让他的生活拐进了更大一道
弯。

三十出头又出来读书,那种不言而喻的感恩戴德和紧迫感在拐了两道
急弯之后将过去扔给历史,而且扫除个干净。

就是在刚进校时填“自选外语一门”里填上“英语”时也没觉到什么。

但是该来的总之要来,不管消停了多少年;时间的作用并不如人们吹
嘘的那般无所不能。

他开始盯安菲迪的梢。

这样,发现了她住七号院--学生叫“新楼”,其实解放前这里就专
住外籍教师。

她独住二楼的一个小套间。美籍教师共来了三人,二女一男,当然他
们常聚会,但独住。

美国人的这习惯很好,霍沧粟想。

但七号院戒备森严,一般的中国师生根本不可能进去。
但只要能进去,事情就好办。

他观察,发觉门卫对洋教师比对中国上级恭敬得多。

这样,他便有了事情简单的一面:只要她能将他“带”进去,就行了。

当然,也有了复杂的一面,就是须赢得她的好感和住任。

他寻找机会:同她交上朋友的机会。

在数次悄悄接近她后,机会来了。

他看见在梧桐道上,她同她的学生们在看照片,叽哩咕噜地说话。

他听出,是学生们在星期日骑车出游著名的静安道观,一路上拍了许
多好照片。江南之秋还是很迷人的。

她有一句话让他抓住了。“可惜我不会骑自行车。我真该与你们同去
的。”

这些学生对这句深表遗憾与愿望的话没有反应。他们没有改变现状的
动力。

但是他有。

他要教她骑自行车。她能否学会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他--教。

为此他得有自己的自行车。上海同学的自行车不可能多次借给他夜里
教学。

去市场看了一下,五十元可买一辆半新的。于是给妻子写了封航空信,
叫速汇五十元,“给女儿买一架别人急于脱手的意大利旧手风琴,名
牌‘索浦拉尼’。”

去发信时隐隐有些内疚。

但一转身内疚就没有了。

九月下旬来了这么一天。

晚自习开始后,他去教学楼侦查,安菲边果在同学生“拉呱”。

他便退出,耐心地在楼外骑着车悠悠盘旋。

直到下自习的铃声响了,又过了好一阵,才见安菲迪同几个学生慢慢
地出来。

他隔着一段,尾随。他开始向着那不知的所在默默祈祷。

到了一个岔路口,学生们离去。

他瞄着她那匆匆的孤单的背影,想象出她早早地回到那囚室一样的寓
所里有什么事情好干。

“让我来陪伴你吧,妞儿!”他快乐而恶毒地低低一叫。

又随了一段,在她经过离足球场不远的升旗台时他超过了她。“哈罗!
安菲迪!”

“哈罗!是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