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聊斋志异-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传统恶浊的、给读者以极清新印象的女子形象(记得《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第七十回中描写翰林周辅成娶了一个填房妻子,那个女子给我的腐朽
透顶的印象,至今不忘。与《婴宁》可以做两极端对读)。所谓文笔好,是
指通篇不见败笔,不见松劲处,无论是写初遇,写相思,写山中的三日相聚,
或写婚后改葬姨母,笔力均遒劲不苟分毫。所谓语言好,是指像“个儿郎目
灼灼似贼”、“目灼灼贼腔不改”,以及男女二人遇合后花丛中所谈诸“背
人语”等口辞,白话内容用文言文、古文表达,其中颇须费一番周折,而竟
也写得十分流利、逼真、可爱。所谓写景好,是蒲松龄一贯之所长,如《王
桂庵》、《西湖主》、《聂小倩》等篇中,均有极美丽的写景致、写环境的
文字。《婴宁》中也有几段。如写初入山一段,“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
望南山行去,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
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又如写初入门一段,“门内白石砌
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豆棚花架满庭中。入舍,粉壁光明如镜,窗外
海棠枝朵,探入室内,茵几榻,罔不洁泽”。似此类写环境文字,与生动的
人物性格,以及生动的对话配合在一起,确实可以说在效果方面使人感到有
通篇浑然,宛如天成之妙。

自然《婴宁》篇中也不是没有糟粕的。如用枯木巨蝎谑虐西邻浮浪子致
死的一段情节,为不必有耳。

《阿纤》。

这是一篇老鼠精的故事,但也自有它的别致之处。第一,故事形式虽是
老鼠精,但其中心内容并不在于写动物成妖(像《太平广记》中给人的累累
的印象那样),所以糟粕性虽有,却不很大;第二,故事也不像另外一些老
鼠精故事那样,以寓言形式传写一种老鼠性格的人格,如贪婪、琐碎、可厌
等等,也不是这样。阿纤一家,除却有窖藏粮食一点情节之外,几乎使人嗅
不到一点老鼠的气味;她们一家倒是勤勤恳恳、朴朴实实的。这篇故事,在


我看来,似乎是企图假借人鼠联姻的情节,传写封建社会中姻戚间由于门第
高下而产生的误会和纠纷。一个大伯子哥,通过经商旅行中的一次偶然遇合,
替自己弟弟缔结了一门亲事。婚后家中粮食增加,经济利益有所增长,所以
一家人倒也还满意;但自从知道女方出身自一个卑微的、甚至是可耻的“不
以齿数”的家族的时候,隔阂产生了。又带来了各种歧视。终于,逼得弟妇
出走。但最终由于弟弟弟妇间存在着真感情(这在封建社会里,带有浓厚的
民主气息),所以小家庭又一次地聚拢了。

有些字句,也写得简练深刻。如写古姓老叟“拔来报往,蹀躞甚劳”;
如写古叟原居邻人瞥见古叟被塌墙压毙时说,“石压巨鼠如猫,尾在墙内犹
摇,急归呼众往,则已渺矣”,这个特写镜头也给人以难忘的真实的印象。
如写阿纤一家尽量企图掩盖身份的情节,老叟说“子孙皆夭折”,又说“此
处人情大不善”,阿纤也说,“寄语大伯,再过西路,勿言我母子也”等等,
这中间都埋藏着一股深沉的社会人情味道。

故事中有个硕腹男子名谈二泉者,代阿纤家办理粮食售却事宜,这也是
一个极富有神话气息的商人形象。

《叶生》与《司文郎》。

作者在《自序》中说,“成孤愤之书”,这种“孤愤”情绪,特别突出
地表现在《叶生》以及《司文郎》这样的篇章里。

蒲松龄73 岁才考取贡生,4 年后就死了,连个举人也未曾考得上。所以
终生孤愤,特别尖锐地反映在对科举闱场方面。他在《司文郎》中,假托一
个曾经是“前朝名家”被罚作瞽叟的僧人,当他嗅到“馀杭生”的文章时,
“逆咳数声”,说“再投,则作恶矣”;当他嗅到“馀杭生”的老师——试
官的文章时,“忽向壁大呕”,说“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
下部出矣”。蒲松龄借这样一段故事情节来揭露试官本人的不通(在《五通》
篇中,亦有“仅余半通”之句),并以发泄自己一生“不遇”的极大的忿懑。

在《叶生》篇中,作者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臆想的人物,一个能够深深
了解并体贴知识分子苦衷的丁令威,使叶生和作者自己可以得到某些安慰。
其中写叶生中举后归家一段,文章写得好极了,把情节、环境、人物、对话
都配合得恰到好处,创造出一个悲凉的气氛来。这段文章如下:“归见门户
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且骇走。生凄然曰,
我今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
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勿作怪异
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扑地而灭。衣冠履舄宛然,
如蜕委焉。”像这类知识分子的凄凉情节,在《田子成》(卷十二)中也曾
出现过,不过不像《叶生》写得如此深刻而凄厉罢了。但《田子成》篇的通
篇文章仿佛显得更轻松、潇洒些。

《王六郎》。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溺鬼和一个渔夫因一起喝酒而产生了友谊的故
事。主题宗旨,是写人道主义。一个鬼,能不能托生,重新做人,这是最要
害的关键。但王六郎单单在这最要害的关键时刻,却奋身舍己救人,不要无
辜的母子二人去替他当鬼,他自己宁愿不去投生。这是很难得的,《聊斋》
把它写出来,这是精华。假如我们再拿《王六郎》和《窦氏》对比,同是面
对母子两条性命的问题,一个舍身救人,一个闭门不纳,后者是打着地主阶
级的烙印的。


但精华又跟糟粕纠缠在一起。什么感动了“上帝”的“明察”,派王六
郎去做土地,而这位土地又偏偏念旧,邀请渔夫去探亲,这一部分的文笔和
命意,就不怎么样了。

《郭秀才》及其它。

在《聊斋》故事中,许多许多都是给人一种恐怖、不愉快的印象的。所
以像《郭秀才》这样优美的、带给人以愉快情绪的小故事,就格外令人感到
稀罕。这跟北美洲东部传说的《李普大梦》的情节,有不少类似之点,如山
中聚饮、聚戏等。在整篇《郭秀才》中,没有鬼狐(至少没有显明身份的鬼
狐),没有痛苦,有的是诙谐和趣味,如学鸟语等,最后大家“叠罗汉”,
骤然倒地,化成一条道路送客回家,真是太富有谐趣了。

除《郭秀才》外,在另外几个个别的篇章里,也偶有类似的优美的民间
传说出现。如《翩翩》篇(卷七)中有剪裁芭蕉叶做成衣服,掇拾洞中白云
做棉絮,套成棉衣,穿的人必须心眼正派,稍涉邪念,树叶云雾立即还原。
这个故事也是很美的。再如《桓侯》篇(卷十二)中,说荆州彭处士遇到“细
草一丛,蒙茸可爱,放黄花,艳光夺目,嗅之,有异香”,后来张桓侯告诉
他“鲜者可以成仙,枯者可以点金”。这故事中虽已掺进了某些杂质,但仍
不失为可爱的。

另外还有某些传说,虽不一定是令人喜爱的,但却也有着深远的民间来
源,甚至是古代的或者外国的渊源。如《造畜》说有人施行魔术,将五个妇
女变成驴子,将五个儿童变成羊。这跟唐朝传说《板桥三娘子》用炊饼将寄
宿旅客化为驴子的故事(见《太平广记》)怕是同一根源的传说的衍变。记
得30 年前有人写过文章,说这是阿刺伯故事的输入,究竟根据充足不充足,
是不是“文化西来说”的某种枝脉,现在都说不清了。在我看来,这类故事,
很可能是东方中世纪自由人转化为奴隶、隶农、农奴的历史过程在民间神话
传说中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自然,这也仅仅是个人想法而已。

(四)

在写了以上三节整整十年之后,还感到有必要续写一点什么。

《宦娘》及其它。

我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咱们中国人缺乏爱音乐的传统。
从汉武帝时西域传来什么“眩”术,什么“鱼龙曼衍”,加上土生土长的“百
戏”,出土文物中所见亦大抵此类。这些玩艺,热闹则热闹矣,但深邃程度
恐怕不够。直到清末的京剧,也多以剧情、武打引人,虽然谭、余、言、高
诸家也在“腔”上有所创新,但仍被板眼套数所锢蔽,其乐曲的深邃性总嫌
不够,总嫌带有甚深的市井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