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虑到波兰在英国的经济消耗战略中所居的核心地位。
正像英国的经济战略未能威慑希特勒一样,德苏条约的签订也未能威慑英国人,反而使他们的态度更坚定。所以,当英国与波兰在8月25日签订正式同盟条约时,希特勒不禁大吃一惊。尤其是墨索里尼又告诉他,一旦战争爆发,意大利不得不暂守中立,也使他深感意外。希特勒本已下达进攻波兰的命令,现在遂谕知其参谋首长暂停行动,因为他还需要较多时间来进行谈判。尽管希特勒此时对张伯伦摆出寻求和解的姿态,但结果却遭到拒绝,因为他已经超越张伯伦所划定的最后防线。于是英德之间的战争终于在9月3日爆发,对于希特勒而言,那不仅在其意料之外,而且也违反他的初衷。
疑问的解释
基于以上的回顾,可以发现战争之终于发生,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希特勒的贪得无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张伯伦的威慑战略未能发挥其假想的功效。而威慑之所以终归失败,则又是因为英方对于意图、能力、信息、决心作了错误的解释,遂产生错误的认知。现在再提出几个具体问题来作进一步的精细分析。
为何英国人直到已经太迟时才肯作大陆承诺?
直到1936年,英国的空权威慑似乎都能使大陆承诺没有必要,而从1936年到1939年,英国人对于其想象中的德国空军威胁深感忧惧,但是此种政策又似乎成本太高,最后,英国在1939年终于派遣陆军部队进驻欧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财政压力过分沉重,德国空军实力也显得日益强大,以至于攻势空权威慑战略似乎已不可能再继续维持。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不一样,它不仅不是欧陆的一部分,而且还要保护其世界帝国的安全,同时,其政策也受到各自治领(dominions)的影响和牵制,但在平时这些自治领对于英国本身的防卫并无实际的贡献。这些海外帝国的政府和人民都重视他们自己的安全,所以自然不愿意伦敦当局对欧陆多加承诺。
英国对于欧洲的传统政策即为设法维持欧陆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使任何强国都不能形成独霸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已被打倒,法国遂自然变成欧陆第一强国。所以,英国所采取的外交路线是一方面抑制法国,另一方面扶持德国,使二者之间形成新的平衡,并且都会接受英国的控制。而且不仅如此,英国还企图利用意大利来牵制德法两国。就理论而言,此种权力平衡的运作的确可以算是相当巧妙。但实际上,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功败垂成。
主要的原因是战后的法国外强中干,不能在新的权力平衡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法国虽也曾对战后德国采取各种不同的围堵措施,但自从德国在1936年不顾凡尔赛和约之限制进军莱茵地区之时起,即已充分显示若无英国(甚至还要加上美国)的援助,法国根本无力制服德国。但非常不幸,英国的军事政策是重视空军而忽视陆军的,而其陆军又以本土防卫(homedefense)为注意焦点,尤其是防空。最后到1939年,英国才勉强重申其大陆承诺,那自然也就太迟了。
为何英国人不在1938年决心一战?
有许多军事专家都曾指出,英国若在1938年决心一战,则其所面临的形势应该比在1939年远较有利。因为在1938年9月,德国陆军大部分都是步兵师,其装甲部队尚未能发挥高度战斗效力,全部兵力约48个师,准备用37个师入侵捷克。捷克可以动员30个师来与之对抗,并且在边界上某些地段也已构筑坚强工事。换言之,捷克陆军应有相当坚强的抵抗力。若再加上英法两国的援助,则德军虽不一定居于劣势,但至少应无必胜的把握。
而张伯伦的说法并非如此,他认为捷克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设防,匈牙利和波兰正在两翼等候趁火打劫,法俄两国远水救不了近火,而波兰也不会让俄军假道。所以慕尼黑会议使捷克免受立即肢解,至少,暂时避免了一场战祸,并对希特勒划清一条明确界线。张伯伦并非强词夺理,因为其战略思想的基础是空权而非陆权。英国人认为轰炸机对于英国自身构成最大的威胁,所以也就自然会把此种观念应用到其他国家的身上。他们深信,捷克虽然有相当强大的陆军和军需工业,但在德国空军的打击之下,只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因此,权衡得失之后,其所作决定是宁愿让德国控制捷克的一部分(苏台德区),而避免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危险,这也就是在慕尼黑安抚希特勒的主要理由。
1938年,战争似乎并非无可避免。英国人所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必须阻止德国的无限扩张,另一方面又不应对希特勒压迫过度,以免刺激其挺而走险。此时英国决策者所获致的情报也使其认为等待比立即投入战争较为有利。悲观的情报在1938年对于军事平衡作了错误的评估,直到1939年初,始有人认为此种平衡已逐渐变得有利于英国。英国的防空能力的确已有改善,而德国空军实力也不像最初所想象的那样强大。不过,此种研究判断的作用只能增强英国人对其威慑战略的信心,而并不会促使他们认为战机已经成熟。英国本来就是只想避战而无意求战,事后看来,如果能再继续拖延一两年,则英国的威慑战略未尝没有成功的希望,换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许可能避免。
为何英国宁愿向波兰提供保证而不与苏联结盟?
张伯伦宁愿与波兰结盟而不与苏联结盟,已见前述。他害怕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可能会迫使中欧诸国有若干将倒向德国方面。在1939年3月的环境中,波兰或罗马尼亚与德国单独达成协议实在是一种合理的忧虑。假使德国不经一战即能吸收罗马尼亚,英国将面对若不默认就必须发动战争的难题。反而言之,假使英国与苏联结盟,而东欧国家转而向德国靠拢,则英国也就不会再有同盟国可以支持其消耗战略。更进一步说,苏联本为希特勒的传统大敌,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可能激怒希特勒,使其提早向两方发动攻势,尤其是希特勒知道斯大林此时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对西方国家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
因为英国的目的只是围堵德国而非击败德国,所以给予波兰以保证实为合理的战略。要想发挥威慑作用则此种保证又必须在希特勒尚未有任何动作之前即先发布。至于在1939年夏季和苏联的谈判则应视为一种备而不用的辅助威慑。有人指出,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在军事上的确是比较有利,但这不仅为后见之明,而且也忽视了当时的事实:英国人并未假定战争无可避免,其目的仅为通过威慑以获致和平。不过,英国人的思考是只知利而不知害。他们似乎不会想到英国对波兰的保证足以刺激希特勒与斯大林的最终互相勾结。他们也许是对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作了太高的估计,才会有此一失。
为何同盟国1939年9月不在西面立即发动攻击?
当德军入侵波兰之时,英法两国似乎应乘希特勒无暇西顾的机会,立即攻入鲁尔重工业区,给他一个决定性的打击。为什么没有这样做,除法国动员迟缓、后勤困难以外,就英国方面而言,还可以提出下述三种解释:(1)英国人对于经济武器仍具信心,所以宁愿延缓直接攻势的发动,好让此种间接攻势来发挥其功效。(2)英国军方认为此时英国空军相对德国空军仍属劣势,但其实力正在加速增强,预计到1940年,英国攻势兵力将有显著的增加,而国内防空能力也会增强。换言之,时间对英国有利。(3)当战争开始时,意大利宣布中立,其理由为德国未受攻击。如果同盟国发动攻击则可能导致意大利参战。
为何希特勒决定在1939年与英国一战,尽管其海军尚未完成战备?
希特勒虽进兵波兰,但他并不想与英国交战。当他作最后谋和努力失败后,他也就感觉到后果的严重。他认为英法将使用长期消耗战来逐渐消耗德国的有限资源,并使其暴露在苏联乘机袭击的威胁之下。希特勒又指出:“时间对我方不利……我们还有一致命弱点,假使英法联军从比利时攻入鲁尔,则我们将面临重大的危险。”所以,他才断然决定德国必须先出手打击以消除这一心腹大患。德军必须迅速转向西方,并把英国的势力逐出欧陆。换言之,此时希特勒仍希望速战速决,并且也认为他在欧陆赢得有限战争之后,仍有机会与英国和解。因此也就自然没有考虑到渡海攻英的问题。
结论
基于以上的精细分析,可以获得三点重要的结论:
1.战争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