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人还是感到胜利希望颇为渺茫,但事实上到此时他们已经赢得了这场会战。隆美尔已经无力再战,他能支持这样久真要算是奇迹。
此后隆美尔遂不顾希特勒要求死守的命令,而率领所部迅速撤退,他知道再不走就会全军覆没,所以毅然不顾一切的谴责而负起救出其残部的责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隆美尔终于安全撤走。他这次“大撤退”虽然是打败仗,但以战史家的眼光看来,要算是“虽败犹荣”。此种艰巨任务的完成对于将道而言也可代表最高的造诣。不过一部分也是蒙哥马利之所赐,因为他的追击实在是太迟缓。
不管隆美尔败得如何光荣,蒙哥马利胜得如何吃力,但胜败之分则毫无疑问。当非洲军团已被击败,轴心在北非的势力之崩溃也就指日可待。这是西方同盟自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最值得注意的是“阿拉曼”为典型的“物质之战”。面对着压倒性的物质优势,无论指挥官有多大军事天才,无论部队如何忠勇效命,结果还是无法对抗。战史家认为这是一个“决定性会战”,其理由即在此。
登陆法属北非的决策
1942年的北非战役固然是以阿拉曼为地理上的焦点,以隆美尔为人物中的主角,但是在隆美尔先盛后衰,终于被蒙哥马利逐退之前,在他的后方,联军又早已在法属北非登陆,就战略形势而言,联军已经造成东西夹击的姿态,而在北非的整个轴心残余势力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
西方同盟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的决策经过非常复杂而曲折。其观念的发源是出自丘吉尔,其决定的形成则应归功于罗斯福。早在1941年的夏季,在丘吉尔指导之下,英国参谋本部即开始考虑此种设想,他们预计英军的反攻在11月间可以达到的黎波里,于是这种胜利应能引诱在北非的法军总司令魏刚(Gen。Weygand)将军脱离维希政府,倒向英国方面。若此种安排能成功,则英国人将把1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从本土直接送往法属北非以作为对魏刚的增援。这只能算是一个空中楼阁计划,其代号暂定为“体育家”(Gymnast)。
以后英军既未能攻占的黎波里,而魏刚也被维希政府召回,所以此项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但丘吉尔仍未死心。等到美国参战后,在1941年12月第一次华盛顿会议上,他遂向罗斯福旧案重提,并立即获得罗斯福赞许。在这个阶段,罗斯福对于丘吉尔非常信任,几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丘吉尔的计划是假定第八集团军能在昔兰尼加获得决定性胜利,则英美联军将不顾法国人的反对,应立即在法属北非登陆以收东西夹击之效。这种作战也被视为“缩紧对德国包围圈”的步骤之一,并改名为“超级体育家”(SuperGymnast),预定在1942年5月间付诸实施。
不过,美国三军首长对此计划的可行性却深感疑虑。他们一致认为美国既已参战,就应采取“擒贼擒王”的战略,即应迅速集中全力对希特勒的“欧洲堡垒”发动决定性的攻击,所以一切节外生枝的行动均应尽量避免。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敢公开地反对罗斯福已作成的决定。罗斯福这个人好大喜功,浮而不实,尤其最坏的习惯是不经深思熟虑,即贸然做出决定,甚至在做决定之前不先与其主要幕僚商讨。这种作风真是误尽苍生。
到1942年2月下旬,太平洋方面军情紧急,美国已无法提供北非登陆所需的船只,同时,第八集团军也被隆美尔打得落荒而逃,所谓“东西夹击”早已成为幻想。于是在3月3日,英美参谋首长联合会议遂决定暂时不考虑执行此项作战,而只将其计划列为一种研究课题。
英美的歧见
英国人的计划既已落空,一向对丘吉尔深具反感的美国参谋首长遂立即乘机提出他们自己的计划。它分为两个连续阶段:(1)“波列罗”(Bolero)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要把100万人以上的美国兵力集中在英国。预计要到1943年仲夏时始能完成;(2)“围捕”(Roundup)计划,也就是侵入欧陆的作战计划,预定在“波列罗”计划完成后即付之执行。由于“波列罗”计划预计要到1943年仲夏始能完成,马歇尔为了保持应变的弹性,遂又提出一项“大槌”(Sledgehammer)计划以为补充。其内容为如情况迫切有必要时,联军将于1942年内在法国登陆。
在此要作两点说明:(1)若采纳此项计划,即等于确定在1942年内,如无特殊紧急情况出现,则美国陆军将不参加任何战斗,而一心集中兵力准备在1943年对欧陆大举进攻;(2)所谓特殊紧急情况即指俄国人已经支持不住,并向西方表示若不立即应援(即所谓开辟第二战场)则他们将向德国投降。如果是这样,西方国家才会迫不得已发动“大槌”作战(即于1942年内在法国登陆)。至少在1942年上半年,此种特殊情况似乎很少有出现的可能。
所以从立案的精神上看来,“围捕”与“大槌”完全是两件事。美国人骨子里相信“大槌”只是以备万一而已。战后英国方面所发表的文献常暗示马歇尔似乎一开始就主张在1942年进攻欧陆,甚至连李德哈特也含糊地附和这种说法。实际上那完全是歪曲事实。
几经争论之后,英国人方勉强接受美国人的计划,但内心里仍然表示反对,这也不无理由:(1)在1942年全年中,英国陆军将独立苦撑,而美国陆军则闲着无事可做,照英国人看,这简直荒谬;(2)英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北非,而美国人对此却毫无帮助,甚至在积极推动“波列罗”计划时,反而会减少对中东的援助;(3)若不幸情况突变,而必须在1942年内执行“大槌”作战,则作战将以英国为主力,很明显,英国人对于此种“牺牲打”的任务当然不感兴趣。
计划勉强定案之后,1942年5月底,苏俄外长莫洛托夫访问英国并向丘吉尔重申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丘吉尔只能给予一种不肯定的答复。莫洛托夫深感失望,几天后他来到华盛顿却发现罗斯福态度远较乐观。罗斯福告诉莫洛托夫,说他“希望”和“期待”西方同盟国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最后由莫洛托夫起草但经罗斯福认可而发表声明如下:“对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紧急任务(美俄双方)已达成充分的谅解。”
罗斯福此举实欠考虑,因为他明知美英两国已同意的战略是除非发生“特殊紧急情况”,否则不拟在1942年内开辟第二战场。很明显,此时尚无任何“特殊紧急情况”的出现。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了维持罗斯福的信誉,美国人现在只好改变原有战略计划而准备在1942年内执行“大槌”作战。
“火炬”作战
6月间,美英两国领袖又举行第二次华盛顿会议,战略再度成为辩论主题。丘吉尔力陈过早在西欧登陆的危险和不利,并指出在北非登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代替。但立即遭到美国军事首长的反对,于是毫无结论而散会。6月21日,消息传来说托卜鲁克已被隆美尔攻陷,第八集团军正在全面溃败中。6月底隆美尔又已进至阿拉曼之线并拟发动新攻势,埃及已经危在旦夕。丘吉尔遂向罗斯福直接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放弃“大槌”计划,而将美军迅速投入北非以解燃眉之急。同时,他又指出美军如欲在1942年内有所表现,则此为惟一途径,否则这一年的时间将会完全浪费。
美国军事首长仍不为所动。马歇尔认为登陆北非是无益的浪费,海军军令部长金氏则更认为英国人缺乏诚意,主张彻底改变战略,先向日本发动攻击。但罗斯福毅然拒绝他们的建议。他告诉美国参谋首长,除非他们能说服英国人同意在1942年发动侵入欧陆的作战,否则他就只有两项选择:(1)在法属北非登陆;(2)把美军派往埃及作战。
罗斯福强调,基于政治上的需要,美军在这一年内必须采取显著的行动。罗斯福的话具有三点含义:(1)开罗已危在旦夕,他不能坐视大英帝国的崩溃;(2)美国已经组成空前庞大的兵力,其不可能长久留在训练营中不开上前线。美国人民一向缺乏耐性,总统的决定不能完全基于军事考虑,而必须对民意有所交代;(3)为了兑现对莫洛托夫的诺言,最好是发动“大槌”作战,但无英国人的合作则根本不可能,所以不得已而思其次,遂诚如丘吉尔所云,“体育家”不失为一种勉强的代替品。
7月中旬,马歇尔等飞往伦敦企图对英国人作最后的说服,丘吉尔因为已知罗斯福的态度,遂坚决不让步。最后到7月25日,美国参谋首长才同意接受“超级体育家”计划。罗斯福立即批准并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